【內容摘要】當前的教育教學理念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學生分組合作探究時教師應注意啟發(fā)和引導,啟發(fā)學生從文本出發(fā)、利用民俗知識、社會心理探究,引導學生遷移運用知人論世法探究。
【關鍵詞】合作探究 啟發(fā) 遷移
當前,教師的作用從傳遞知識的權威變?yōu)閷W生學習的輔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高效伙伴或合作者,具有主導地位,而學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教師就像導演一樣,既要指導,又要放手,讓學生有自己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那么,怎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在愉悅、輕松的氛圍中建構新知?根據高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已有的知識經驗、非結構性的背景經驗對建構新知識的重要作用和認知靈活性理論,我經常激疑誘思,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收到很好的效果,以下是自己的一些心得:
合作探究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獲得結論的同時,體驗合作探究的過程,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秾W記》有言:“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薄墩撜Z》也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惫湃说倪@些言論類似于我們今天所倡導的啟發(fā)性原則。教師在開展合作探究活動時,也要啟發(fā)學生質疑、思考、探究。當然,具體組織過程中,要讓學生先獨立思考,有了自己的初步見解或思想傾向后,再去與小組同學交流、合作、探究。
一、啟發(fā)學生從文本出發(fā),質疑探究
比如在教學古詩《氓》時,開篇“氓之蚩蚩,抱布貿絲”中,“蚩蚩”二字,課本注釋有兩種說法:一說,蚩蚩,忠厚的樣子。意思是說相貌忠厚的氓(詩中的男主人公),抱著布來和我換絲;一說,通“嗤嗤”,笑嘻嘻的樣子,意思是說氓笑嘻嘻地抱著布來,和我換絲。教師可以在初學此詩時質疑,“你認為哪種解釋更合詩意?”讓學生帶著疑問學習全詩,然后指導學生從文本出發(fā),尋找為己所用的論據。
學生從文本出發(fā),經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對這兩種解釋各有偏愛,卻在闡釋自己選擇理由時,提供了讓人欣喜的探究軌跡。贊同“忠厚的樣子”說法的小組認為,蚩蚩,解釋為忠厚的樣子,更能讓人從后來氓“二三其德”,對妻子變心的做法中,看出氓是個偽君子,善于偽裝,他的“忠厚”是偽裝出來的。此外,還有個佐證,就是婚前,氓和女主人公商量婚事時,女主人公以“匪我愆期,子無良媒”柔聲相勸,提示氓讓媒人到自家提親。氓不僅不答應,還怒容滿面,憤怒不已,這從“將子無怒”可以看出。由上可見,氓是個自私自利、性情暴躁的男子,所以,他的“忠厚”是偽裝出來的,“蚩蚩”解釋為忠厚的樣子,更提醒癡迷愛情的女子要擦亮眼睛,識破居心叵測的男子的多重偽裝。
贊同“笑嘻嘻的樣子”說法的小組認為,氓抱布貿絲時的笑嘻嘻表情合情合理,抱布貿絲僅是幌子,前來求婚才是真目的。笑嘻嘻是禮節(jié)上和心理上的投射。針對前一小組認為“氓貌似忠厚實則虛偽”的看法,他們也提出反駁的依據。就是氓后來變心,是由于女主人公“夙興夜寐,靡有朝矣”,多年辛勞,容貌憔悴,正所謂色衰愛弛。也就是說,氓變心是后來的事,并不是一開始就“二三其德”,他在婚前抱布貿絲時,并沒有刻意偽裝,或處心積慮、謀劃著以后變心,所以,“蚩蚩”應解釋為笑嘻嘻的樣子。
二、啟發(fā)學生利用民俗知識、社會心理探究
由于學生雙方對古詩《氓》中“蚩蚩”的看法相持不下,都要求我做立場表態(tài)。這時,我趁熱打鐵,提出了另一個疑問,為了吊足學生胃口,我說解決了這一個問題,前面爭論的“蚩蚩”解釋,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樣就水到渠成地進行到下一個問題的探究,也提升了探究的層次。
我說,這真是個千古懸疑:詩中女主人公勤勞、貌美、溫柔、癡愛著男主人公,為什么最終落了個被氓暴打、被迫離開她苦心經營的家的悲慘結局?鑒于前面已從文本出發(fā),我提示學生從當時人們的社會心理以及民俗常識方向,利用網絡資源,尋找資料,來探究這個問題。經過課下的準備,同學們合作交流后,形成了幾種說法:
說法一:婚前了解太少。二人雖是青梅竹馬,“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兩小無猜,但長大后卻相隔兩地,這從詩的第二章、第四章可以看出,兩人相戀后,女子“乘彼垝垣,以望復關”。女子對氓的了解還只是建立在少小孩童階段,由于多年沒有相處,對男主人公暴躁的性情知之甚少,對他那淺薄的“美貌愛情觀”不了解,缺乏堅實的婚姻基礎,這些都為婚姻埋下了隱患。
說法二:輕易得到的不會珍惜。女主人公對氓過于癡情,不僅對男主人公氓身上的缺點視而不見,而且對氓輕慢自己的做法也不以為意。從“將子無怒”可以看出,男主人公氓不僅沒有認識到自己在提親方式上不妥,還惱怒不已。而女主人公不僅沒有堅持自己的正確見解,還柔聲順從男主人公的心愿:“秋以為期”,私訂下終身。
說法三:私訂終身,不合時俗。據考證,西周時期,男女結婚已要求有“父母之命”了。至于“媒妁之言”,雖未有明確規(guī)定,但早在周代,媒人已出現。男女主人公卻未和父母商議,沒有“父母之命”,男主人公也沒經過媒人向女主人公家提親,沒有“媒妁之言”,可見二人是典型的私訂終身。這在當時是不被社會認可,不受輿論支持的。這從詩歌第五章中,女主人公擔心被氓拋棄后回到娘家,會發(fā)生“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的情形可以看出。
說法四:過分癡情,沒有發(fā)現男子變心的蛛絲馬跡。女主人公在婚前就過分癡情:“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為能與愛人見面與否或喜或悲。在婚后為愛人辛苦為二人的小家庭忙碌,絲毫也沒有察覺到愛人的變心傾向。“女也不爽,士貳其行”,發(fā)現時已晚矣,女主人公只能以自己的愛情悲劇勸告天下女子:“吁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說出了經典的“癡心女子負心郎”故事,傳唱千年,仍振聾發(fā)聵!
三、啟發(fā)學生運用知人論世法探究
學習文言文荀子《勸學》時,有一段比喻是用來論述學習的意義的,其中有一處比喻學生不理解它的喻義。即“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我便用多媒體課件提供了一些荀子的資料,供學生思考解惑之用。后又經過同桌交流小組討論,這個由學生提出的疑問,又由學生們合作解決了。語文課代表在小組代表發(fā)言時說:“荀子是樸素的唯物主義學者,他這幾句話是通過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它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guī)劃出的軌跡,言其由直變彎﹔即使又曬干了,也不會再挺直,這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言其不能由彎變直。比喻一個人受外界不良影響,會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道理。”我又提示學生再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學生又為自己的觀點進行了深入論證:“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接著荀子通過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的道理,說明在外界有好的和壞的兩種影響的情況下,接受好的影響就會木直、金利,進而說明君子博學、日三省吾身將會臻至至境。”這次質疑釋疑,也讓學生認識到主張“性惡論”的荀子的辯證思想的魅力。
在學習魯迅小說《祝?!泛?,我讓學生談談電影《祝福》中增添祥林嫂捐門檻后怒砍門檻的情節(jié)是否妥當。學生在自由探究時,遷移運用了知人論世法,不論贊同還是反對增設此情節(jié),都說得頭頭是道。沉浸在學生慷慨陳詞的發(fā)言中,我能感受到一個個鮮活生動的心靈,同時,我更感覺到,我們學生的頭腦中還有更多的資源有待開發(fā)、有待利用!還是冰心老人說的好:生活正翻動著書卷,等待著我們著筆……
(作者單位:安徽省濉溪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