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回歸語文教學本色,首先要以語言為核心,在語言文字上下功夫:
一是咬文嚼字,發現“言外之意”,訓練學生思辨的功夫。如“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札札”是擬聲詞,用在句中含義頗豐:一是突出織女緊張繁忙而艱辛的勞動;二是動作熟練,忙而不亂,技術嫻熟;三是突出了織女的心理,她想盡快完成任務與牛郎見面,因而加班加點,提高勞動的強度與工作的效率。四是利用“札札”這一組重復單調的聲響,襯托織女生活的單調以及內心的寂寞與傷感。
二是將語言文字還原成真實的生活,在情境中感受生活的情趣,還可以訓練想象的功夫。《項脊軒志》寫道:
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
這段補敘的文字,深情有致,可惜含蓄平淡,讀后未必心動。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聯想與想象,將它還原成生活的真實:
妻子手握巨筆,費力地寫呀畫呀,寫出來字東倒西歪,歸有光看在眼里笑在心里,說“笨啊,我教你!”,提起筆來一邊示范,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寫字要有力度,古人云,點如墜石,畫如夏云,鉤如屈鐵,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態,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妻子聽了云里霧里,埋怨道“你念經啊?我才不聽呢?”……
這樣點撥,能激發學生想象聯想的思維,也能讓學生很快就明白了語言背后的東西,領悟到歸有光記憶中的溫馨浪漫和眼前的蕭條冷落,理解歸有光壓抑的情感,掩飾的悲情。
三是在誦讀中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韻味。
誦讀是語言教學的重要方法,將誦讀與整體感知,與情感領悟,與語感積淀聯系起來,是有效的教學途徑,問題在于課堂教學中“讀”成為一種形式,更多時候是“為讀而讀”,讀不出語言的韻味和教學雙方的個性,回歸語文教學本色,就不妨讓老師“獻丑一讀”,不妨讓學生搖頭晃腦,因為這樣原始而樸素的誦讀,更能體現語言的韻味。
上面講到以語言為核心,教學中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其實,回歸語文教學的本色,還應該重視對教材內容的研讀與深度開發。
以教學《琵琶行》為例,對教材的處理有兩點可以做得更好,一是教材處理可以更加細膩一點:在關注高超的演奏技藝之外,去關注琵琶女演奏內容中透露的情感與心路歷程。二是教材處理可以更加靈活一點:琵琶女和商人有共同的語言?商人為什么不把琵琶女帶回父母身邊?商人買茶還會回來嗎?這樣拓展,學生就有了思考與寫作的自由空間。
新課程改革以來,淡化教材成為一種不良的傾向,對教材內容的處理比較粗糙,結果是教材外的東西沒有教好,教材本身也處理不當,回歸語文教學的本色,重視教材,開發教材,乃當務之急。
回歸語文教學的本色,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轉變作文教學的思想。特級教師黃厚江在《高舉著本色語文的旗幟前行》一文中指出,中學作文教學的基本任務,不是培養獲得高分的作文高手,更不是培養寫作天才和作家,中學作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一般寫作素養,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激發起寫作的興趣與熱情,使他們寫作能力有所提高。這就啟示我們:作文教學務實一點。
方法是為教學服務,回歸語文教學的本色,應該選擇富有語文特色的教學方法。如釋音義、明訓詁、加圈點、寫批注、說異同等等,教學中應該靈活選擇,“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回歸本色,回歸自然,用語文的方法來教語文。
(作者單位:安徽省桐城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