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案例研究”教學法是新課程改革中很多教師激發學生學習生物興趣,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重點分析了“案例研究”教學法的特點、作用,以及實施策略。
【關鍵詞】“案例研究” 作用 策略 環節
《生物課程標準》中提出:在新課程中要倡導學生通過探究學習“初步具有一定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初步形成生物學基本觀點和科學態度,為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奠定必要的基礎。”新的課程標準給生物教學吹來徐徐清風,使得在生物課堂上教師單純向學生傳輸知識,學生被動學習、接受知識的局面一去不復返。課堂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了互動、交流、撞擊、生成,枯燥、單調的生物學理論通過教師的再創造變成了與生活緊密聯系的、有價值的知識,從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與學習動力,而案例研究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就是重要的一個手段。
所謂“案例研究”教學法是通過對一個具體的生物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情境進行討論分析,得出結論,從而形成自己的見解,增長知識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與傳統講授相比具有以下特點:教學案例具有真實性;案例問題客觀性;案例研究具有開放性;案例答案的多元化和最佳化。
一、“案例研究”教學對學生的作用
“案例研究”教學對與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主要意義具體有:(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注意力,使學生充分認識生物學科的科學價值。枯燥的理論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純粹的理論教學也使得老師教的乏味,案例研究能迅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很快集中注意力去學習相關理論。在“案例研究”中學生所研究和解決的案例,大多涉及的是“生物——社會”問題,小至個人的生長發育、衛生保健、提高生活質量,大至社會的經濟發展、資源開發、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等等,通過這些可以讓學生了解生物科學的巨大社會價值,增強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培養“STS(科學、技術和社會)”意識,激發了學習興趣。
(2)培養學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研究的過程就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創新能力。在案例研究學習當中,需要克服諸多困難,需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需要創造性地去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美國的2016工程強調要讓學生善于把自己的看法傳遞給別人,即善于交流。案例研究的綜合實踐活動需要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為此需要他們具有參與意識、團隊合作,即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如資料的搜集、整理,現場的觀察與采訪,在案例的分析及表述重視了討論和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通過撰寫總結報告又培養了寫作能力。這些學生都在在《大運河茅村段水質污染的研究》綜合實踐活動中都有深刻的體會。
(4)有利于學生的情感開發與德育滲透。在案例研究研究中同學們深刻體會了類似科學家們的艱辛的探索,不斷的失敗,去學習生物學家們堅強的意志,永不言敗的精神、對科學研究嚴謹的態度,此外還有珍愛生命、培養辯證的唯物主義精神等等。
二、“案例研究”的實施策略
(一)如何編寫案例
案例選擇的標準與研究的對象和研究要回答的問題有關,它確定了什么樣的屬性能為案例研究帶來有意義的數據。
(1)引導學生搜集問題,編成案例,推動學生自覺學習理論知識。如在學習“植物體內養料的貯藏”時,有的學生提出都長在地里,為什么馬鈴薯屬于植物的莖,而紅薯確屬于植物的根?我建議同學們回家把若干個馬鈴薯和紅薯同時放在塑料口袋內(不扎口)觀察馬鈴薯和紅薯有什么結果,學生們通過探究其結果哪些發芽哪些沒發芽判斷出是根是莖的答案。
(2)留心生活現象,尋找合適案例。《大運河茅村段水質污染的研究》案例的形成就是一位有心的同學平時關注自己門口河流水的顏色、水質、水位的變化引申而來,本來他住的村莊是沒有污染工業的,但是河水為何如此變化呢,原來這是大運河的一個小分流。于是就和本村的幾個同學一起研究,后來在我的指導下進行深層次探究:(1)造成大運河茅村段水質污染的原因?(2)影響大運河茅村段水位下降的因素?(3)如何減少甚至解決大運河茅村段水質污染?等一系列問題,最后形成研究性調查報告并通過學校送至相關部門獲得好評。
(3)撲捉新聞信息,發現社會與生物教學的聯系。如講述“食品安全”時,介紹“蘇丹紅”、“三聚氰胺”、“有毒大米”等;再如正常體溫是保證生命正常活動的最主要條件,在冬冷夏熱的氣候下,許多居民都安裝了空調,但由于很多人不懂得科學使用,如長時間關閉門窗給人的身體健康帶來了負面影響,為什么,怎么克服?
(二)把握好案例教學的幾個環節。案例教學應包括:案例閱讀,個人分析;小組討論,形成共識;課堂發言,全班交流;總結歸納,消化提升4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一個基礎環節,這個基礎不打牢,就可能使整個教學過程流于形式。第二個環節是集中集體智慧階段,必須充分展開,避免走過場。第三個環節通常可由教師為主持,事先指定好中心發言人,以保證討論效果,全班交流是課堂教學高潮,是形成教學結果的重要環節,也是全班學生經驗與知識共享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第四個環節通常先由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進行歸納、評估。教師總結可引而不發,留給學生進一步思考的余地,通過總結,幫助學生思考和引申。如:從本次活動的內容和過程中,學到了什么?得到哪些有價值的啟示?
(三)在“案例研究”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案例研究”教學中生物教學的教師應更新理念,加強學習,同時應加強教師之間的業務交流,如建立案例資源庫等,為一線教師實施案例教學提供參考。教學中應注意:案例教學應與學生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具有可操作性。一些案例研究性課題不切合實際不能與初中教學重點緊密結合,或大或空,嚴重脫離學生學習實際,與學生所儲備的知識脫節,如“植物夜間能否進行光合作用”就難于操作,學生也無從下手,就沒有其應有的作用;應建立與之配套的評價標準。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茅村鎮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