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到關于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江澤民。
誠然,只有創新,才有進步,只有創新,人類才會發展。推究歷史,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也是一部創造史。古老而又悠久的中華民族走進了新時代,創新更是成為主導的呼聲。如何讓一個民族具有創新意識,如何具有創造能力?從基礎做起,從娃娃做起!那就決定了創新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教育領域里“創新”就成了追求的主要目標。當然語文教育領域里也興起了改革的新潮,把創新作為新目標,新追求。尤其是在一些語文公開課上,我們的語文老師們競相表現語文課堂的創新性,著實來了個“鳳凰涅磐”。
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我們在強調創新,追求創新的過程中,如同從閉塞追求流行一樣,有些語文課為了創新形式又走了極端,很多課把追求創新這一主要目標成了唯一的目標,而評判一堂課成功與否的標準,也以是否體現創新為準繩。其實一味地追求創新也會造成弊端,有的課為了追求創新的形式甚至拋棄了傳統語文教學中的精華。我們的語文課肩負新課程標準中的“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的任務。語文教學的“根”還在于博大豐厚的中華文化。創新應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改革,而不是“拋棄”,不是“斷根”!我們要“取其精華,剔除糟粕”,現代語文教學要學生汲取的是祖國幾千年所沉淀下的優秀的文化,繼承和創新是相輔相成的,創新應有個“度”,創新也要遵循教學規律,而不是急功近利,一堂語文公開課轟轟烈烈地追求創新,過了度就導致創新“形式化”,體現了創新的表面,而有許多美好的漢語精神慢慢的消失。
有些語文公開課為創新而創新,那這堂課是表演秀,老師是演員,學生更是成了走秀場的陪襯,公開課依然應是語文課,一堂課首先要明白課的目標,究竟到哪里去,有關語文教師惟恐擔負落伍、古董的嫌疑,盡情追求創新,創新的教學方法、創新的教學環節、創新的教學過程。創新意識應該有,而不是為了有創新這種形式而設置創新這個環節,有許多語文公開課都出現了類似的弊端。看來很多語文公開課走入了誤區。
誤區一:忽略了文本的研讀
本市一所知名學校里,我曾聽過一堂語文公開課,從該課的課件看,確實讓人耳目一新,也確實體現了現代教育技術的無窮魅力。課文是朱自清的名篇《春》,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本人認為該篇最成功之處就是成功地運用了描寫性語言體現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景象。但是該課老師制作課件時注重圖片、畫面、音樂的組合,課件也確實引人入勝。表面看這堂課教學方法新穎,學生又是看畫面,又是聽音樂,又是談感受,聲情并茂,體現了教學方法、教學環節、教學過程的創新性。但聽著聽著總覺不是滋味。本課教學目標一方面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春天的情感,另一方面品味本文優美精彩的語言。作者的情感滲透在字里行間,而該課老師卻忽略了文本的研讀,而是架空地去體驗春天。老師拋卻了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品讀語言。這篇文章之美,還在于其語言之美,春的氣息,春的激情都是在語言中體現的。如“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這里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百花爭春、百花爭艷,春花競相開放的勃發生機,雖然多媒體畫面鮮艷多姿,但如果離開了文本這一土壤,圖片就缺少了生機,音樂也少了點感情,而且離“語文”越來越遠了。
誤區二:忽略了語文知識的傳授
孔子云:“溫故而知新。”誠然,新的東西是在舊的東西基礎應運而生的。“學生”的身份在于“學”,你先要讓他學得一定的知識,他才有創新的機會。所以語文課應先向學生傳授必要的語文知識,因為這是新知識的基礎,這是創新的源頭。有了知識的武裝,學生才能馳騁于創新的海洋,才能真正激發出創新的能力,并有創新成果。所以語文公開課不能架空創新,創新即是目標,它應先有橋梁,否則你想要到達的目標會越走越遠。如老師們在教授說明類的文章,老師過多看重學生的創新結果即寫作說明性的文章,而忽略了你先應該讓他懂得寫作技巧,并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有所創作,從而寫出超越前輩的文章。比如,我們語文老師可以通過一些典范課文,讓學生明白說明文要注意交代說明順序、說明方法等,使學生帶著這些知識再去寫出有個性、有特色的說明文。當然,語文知識不能局限于教材之內。老師可以根據課的需要,結合學生的體驗引進知識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誤區三: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
新課改提出教學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不能出現教師一言堂的傳統現象。為此,有的教師又惟恐自己講的太多,就簡而單之把課堂完全讓給了學生,卻忽略了教師的主導地位,有些公開課從形式上從“一言堂”變成“散放式”,以學生為主體,不是不要老師。創新教學應是教師“相機誘導”,才能使學生“遠其才智”“開領悟之源”。如果教師“不導”,何來為師之“師”呢?何來為師之“尊”呢?就這一點,不僅僅是有些老師“度”沒把好,甚至連有些教育機構也偏頗地限定教師課上所講的時間,真擔心又要走極端啊。
誤區四:忽略了教學中滲入品德的培養
如今又好像錦上添花的多種多媒體公開課,尤其語文公開課,更多追求形式化的創新,教法新,學法新,內容新,形式新,但忽略了因地制宜的品格培養,有的語文教師意念中認為品格是思品課或班主任的職責,更多關注課的創新的形式,設置了多種創新環節,表面上看很熱鬧,但學生本質的收獲相較少。如八年級上冊《阿里山紀行》一課,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語文老師在教授該課時,確實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播放一些阿里山美麗如畫的風光,達到一種錦上添花的效果。這種教法的新穎性確實傳統的語文教學難以到達的境界。但本文最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視覺體驗以激發其“愛我河山”的美好情感,尤其要讓學生了解神木的精髓之后更激發其“愛我泱泱中華”的美好感情。而神木的精髓不是看看圖片就能深入理解的,需要老師啟發講解,學生才能進入這個境界。這個過程其實也是培養學生的品德過程,培養學生具有美好高尚的愛國情操。如果僅僅停留在觀賞圖片和欣賞音樂上,那么所謂的新手段、新教法僅僅是一種形式而已。更不要說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堂多媒體語文公開課,究竟在到哪里去?唯這堂課的教學目標說了算。而不能動則就以是否創新論成敗。創新很重要,但要有“度”,創新不一定要“拋棄”。語文教學是需要改革,但不能拋棄語文傳統教學的美好的東西。“盡信書,不如無書”,但有些書,確實“開卷有益”,創新固然重要,它關于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創新是不竭之源,但創新也不能斷“根”,教學的宗旨培養學生正確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學,不能為創新而拋棄我泱泱中華淵源底蘊的文化。
總之,我們應該在繼承中教學我們的語文,我們應在繼承中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要創新,但不能“斷根”!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新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