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有目的、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對于處于發展中的學生,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能放任塞責,而是要起到組織和引導作用。《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認為,閱讀教學要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應重視“三讀”。
一、邊讀邊想象
根據漢語的特點培養語感,就必須引導學生在想象中讀,通過想象,體會語言形象。不光是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等形象性比較強的課文要在想象中讀,就是文字比較枯燥的說明文也可以在想象中讀。通過想象,把枯燥的文字化為優美的形象,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還強化了閱讀興趣,獲得美的享受。如《狼和鹿》是一篇關于狼和鹿之間生態平衡的說明文,說明的是自然界中各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這一抽象道理。教學第一自然段時,可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森林中“一片蔥綠”、“小鳥在枝頭歌唱”、“活潑而美麗的鹿在林間嬉戲”來體會森林中“生機勃勃”的景象。而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一邊閱讀有關的句子,比較具體的數字,一邊想象當時的情景,體會災難之嚴重,體會造成災難的原因,練習表情朗讀。通過在想象中閱讀,感性認識狼、鹿、森林之間的內在關系,進而認識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要使學生能在想象中讀,教師必須提供足夠的知識背景,采用形象直觀教學手段和語言描述的方法。如《長城和運河》是一首飽含愛國情感的詩歌,全詩謳歌了萬里長城與京杭大運河的雄偉壯麗,頌揚了中華民族祖先的勤勞與智慧。學生雖然有的登過長城,但對于長城悠久的歷史還不是很了解。教學時,我讓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長城的建造、作用、規模、地位等方面的資料,并出示相關圖片和視頻。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想象長城的雄姿,學生通過在想象中美讀,深刻地認識到古代中國人的勤勞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邊讀邊思考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讀與思的關系,思對讀的促進作用,古今中外教育都有精辟的論述,在強調多讀的今天,還須注意指導學生多“悟”。“悟”不單是了解、領會,而且是思考,是邏輯思維,也是直覺思維,還包括靈感思維。
在思考中讀,就是讓學生讀完一部分要停下來想一想,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讀不懂的,把讀不懂的地方做個記號,再往下讀。等讀完全文,原來讀不懂的可能就會豁然開朗,一下子想通了。讀完全文,還可能有學不懂的,就留到課堂上學,在老師指導下學,還是要邊讀(邊聽)邊想,原來學懂的可能會有新的或更新的認識,原來自己學不懂的經過老師的啟發,從而把它學懂。在課堂學習中,除解決原有的疑難外,還會有新的疑問產生,要通過再讀書再思考予以解決。
如《菩薩兵》一文,學生預習課文,可以大致了解課文寫的是一件什么事,也能達到課文中的“預習”要求,但對軍民之間的魚水深情及藏胞對朱總司令和紅軍的感激、贊頌之情是很難領悟的。同時對課文的一些重點詞句(如課后第4題有3句重點句子)學生也是難以理解它的意思的。學生預習時把它做上記號,隨著課堂學習的深入,學生通過讀書思考,理解了重點詞句,也就會漸漸明白“菩薩兵”這一形象的話語既表現了藏胞的語言特點,更深刻地表達了藏胞對紅軍的無比感激與熱情贊頌。假如學生沒有對課文重點詞語的思考,學生是不可能領悟到課文所要表達的這一深層的意思的。
三、邊讀邊體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達方法。”課文中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除了從課文中學習語言之外,還要接受文化底蘊特別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熏陶,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用心去讀書,去感受。
首先要抓住重點詞句,運用朗讀、比較、揣摩、想象等方法去感受。如《北大荒的秋天》,抓住描寫北大荒的天空、小河、原野的重點詞句,通過朗讀體會作者對北大荒的熱愛,感受到邊疆建設者熱愛祖國的情感。
其次是要引導學生運用知識積累、生活經驗去體會感受。《剪枝的學問》,要讓學生感受到剪枝是為了來年能收獲更多更大的桃子,從而明白“減少”是為了“增加”;生活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有心人。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認識。學生在生活中的體會越深,對課文越容易產生共鳴,感受也就越深,受到的啟發也就越深。
“三讀”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