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應是讀者與作者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然而很長的一段時間,語文教育中的閱讀并沒有讓人咀嚼英華,功利性的讀寫、架空的分析使閱讀支離破碎,也使其背離了人文的初衷、舍棄了精神的陶冶,不可避免地淪落成蒼白孱弱的面貌。用王尚文教授的話講:“我們的教育是把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給教育掉了”。筆者曾經發現在講授到一些文質兼美的古文時,有些學生總是心不在焉、淺嘗輒止,讓其背誦,更是叫苦不迭;但同時又發現他們沉湎于一些缺少文化內涵的漫畫書,如何呼喚學生的讀書意識,培養他們的人文素養,筆者進行了自主閱讀策略的探索。
一直以來閱讀都是語文課標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現代閱讀觀認為: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語文課程的閱讀同樣也應該這樣理解。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閱讀教學是更應該成為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并在閱讀中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和自然、人生、社會的感悟能力。
筆者多年在農村中學教學,對語文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該采用什么教學策略,一直在積極地思考和探究著。
1.主題式閱讀
主題式閱讀指的是學生圍繞一定的主題,按照點圓式信息傳輸途徑閱讀大量有關文本。主題式閱讀具有以下的特征:(1)豐富性、靈活性。主題可以是內容方面的,也可以是形式方面的;可以是比較異同的,也可以是單純求同或者單純求異的;主題以及有關文本可以由教材規定、教師規定或由學生自己選定。(2)信息容量大、外延寬。可閱讀文本數量大,范圍大,文本可以是純語文的,也可以是多學科的,可以是純課內,也可以是純課外的,當然也可以是課內外結合的。(3)傳輸途徑的輻射性。主題式閱讀是一種點圓式的信息輸入方式,即以主題為圓心,以有關文本為圓的扇面組織信息輸入。
筆者在班級進行了《尋找家鄉的名人》、《橋文化的追溯》等一系列的主題閱讀活動,學生們或掙脫傳統思維的束縛,找出其中不見于正史掩藏于尋常巷陌的故事;或以課本例文為依托,追根溯源,或跨越學科的界限旁征博引、探究創新……在這些主題閱讀活動中,學生既鞏固了課本知識,也拓展了思維開闊了眼界,而且幾乎每一位同學都能在主題式閱讀中找到了用武之地,施展自己的才華。
2.選擇性閱讀
選擇性閱讀指的是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愛好在“博覽”的基礎上,任意選擇文本中的某一點進行“精讀”、討論,這是一種由“面”到“點”的信息輸入方式。正如認知心理學家認為,認知主體對對象的感知常常是以主體為需要、愛好、理解為原則進行感知取舍的,通過選擇性閱讀刺激學生的興奮點,不但利于學生在博覽精讀的基礎上,形成傾向性鮮明的個性化閱讀特征,通道,還培養了學生主動吸取信息、選擇信息的習慣。
筆者在講授《魏武將見匈奴使》一文時,課前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查找相關資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然后對自己所選擇的“面”進行“點”上的分析。很多同學選擇了性格具有多面性的曹操進行閱讀探討,他們有的覺得曹操嗜殺,就在三國中覓出很多例子,如《楊修之死》,如曹操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理論;而有的同學則在“官渡之戰”中看到曹操的足智多謀、臨危不亂,在“青梅煮酒論英雄”中窺見了曹操的凌云之志、運籌帷幄,在“月明星稀,烏鵲南飛”中感受了曹操的英姿勃發、學富五車……挾易中天《品三國》的東風,引導學生走進正史的曹操。而且在閱讀這本書時,會發現很多見于《世說新語》中的有趣小故事,可指導學生將課本中關于魏晉作品綜合起來指導,相信學生在自己選擇閱讀時,得到的閱讀快樂要比教師指定閱讀帶來的收益多。
3.取樣閱讀
所謂取樣閱讀,指的是教師根據教材訓練重點的要求,在課文中選取典型的精彩片段指導學生欣賞性閱讀,使學生窺一斑而見全豹。這是由“點”及“面”的方式。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對學生進行取樣閱讀的訓練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保證學生有時間熟讀、熟背精彩片段,在記憶庫中存儲有價值的語文材料;另一方面,它可以訓練學生在信息海洋中,根據個體發展的需要提取最有價值最精華的信息,同時通過對“點”上信息的掌握,了解“面”上的信息狀況。
學習千古名篇《岳陽樓記》時,學生在掌握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后,才會更好的品味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情懷,才會對范仲淹的開豪放派詞先河的《漁家傲》所滲透出的“燕然未勒歸無計”的情懷產生共鳴,才會明白《醉翁亭記》的作者、一代文學宗師歐陽修為何寧愿貶官滁州也要為他上書辯護,如此一來初中階段的很多古文名篇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都能聯系起來,成為完整的知識體系,不再是孤立的文章;同樣學習了李白的《行路難》(其一),只有反復誦讀感悟“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激越自信,才會明白詩人“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無奈辛酸,才會在學習天縱才情的“詩仙”另一代表作——《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時,領悟那“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的美麗哀愁,直面他的“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大會全面的理解李白——好酒任俠,笑傲王侯,卻郁郁不得志,李白的清新俊逸和沉郁頓挫在此時完美呈現,學生“取樣閱讀”由“點”到“美”,更全面地了解了一個真實的李白。
4.程序性閱讀
程序式閱讀指的是教師按照正確的學習策略,規范學生的閱讀步驟,學生按程序操作,教師個別點撥,學生經過反復實踐,最終形成單向線形到多想路徑的規范化閱讀的良好習慣。正如培根在論《論求知》所言:“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需咀嚼消化”。程序性閱讀能夠有效地訓練學生掌握多種路徑的閱讀方法,是引導學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不被濁浪淹沒的一項重要的閱讀訓練。
程序性閱讀,可以使學生規范閱讀步驟,節約閱讀時間,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整體感知中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領悟作品的精妙,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在進行名著導讀訓練時,由于畢業班完整的閱讀教育部所指定的“中學生素質教育叢書”已不可能,所以進行了程序性閱讀的指導,即分成四個步驟:閱讀建議——精彩片段——點評感悟——探究思考。這樣一來讓學生在尋找語文資源時分工明確,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同時在交流時又能為別人提供新鮮的素材,每位同學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5.超文本閱讀
超文本閱讀指的是從文本閱讀之外的其他媒體中獲得信息。盡管農村中學電腦還不普及,但電視、廣播、手機等媒體傳載的信息,學生天天都有接觸。語文教學應該主動適應這種情況,在聲像閱讀之后,讓學生與文本閱讀進行對比,使學生了解聲像讀物表現外顯性形象之生動,了解文本讀物描寫內隱性形象之所長;在文本教學中,亦可適當運用聲像媒體為中介,引到學生進行文字與聲像的對應理解。必須指出的是,聲像媒體中介不可使用過濫,否則會養成學生閱讀想象的惰性,錯失了文本性教材培養學生再造想象能力的良好契機。文字閱讀在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認識世界和自我、發展情感和思維、得到審美體驗和享受等方面的功能,是其他任何媒體不可替代的。
正如美國內華達大學的教育技術學教授麥德克斯在《交互網絡:教育的未來和問題》一文中指出:“教育者僅僅考慮如何把交互網絡引到教室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交互網絡就像書本、電視和計算機等教學媒體一樣,它本身不能產生任何教育作用。只有當教師真正把交互往來同學校的教學目標、教學組織過程以及學生的學習過程緊密聯系在一起時,它才會發揮巨大的教育價值。”
在學習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時,學生通過預習知道:作者是接受中國傳統的教育有著深厚的駕馭文字的功底,在寶島臺灣吟唱出這千古不變的主題的。詩人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幅畫面,“處處景語,處處情語”,描摹出如詩如畫的意境。但是由于學生并不擁有那么深厚的文學底蘊和感情積淀,因此難以與詩人形成心靈共鳴。利用多媒體計算機集多種信息傳輸手段于一體的功能,在教學形式上采用意境悠遠、旋律低回的畫面和音樂,能在某種程度上再現一些詩中所涉及的畫面,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然不是所有的課文都必須要用多媒體,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一些大量描寫人物心理的課文時,還是留一片想象的藍天,讓學生去自由的翱翔。
幾年來,我在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方面初步構建了“初中語文課程指導學生自主閱讀的教學結構”:
任何一個教學策略,有其優點,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就需要執教者靈活掌握、及時應變。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采用多種模式來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相信對《語文標準》所提出的“培養學生探究式和創造性閱讀能力”目標的實現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書目】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2]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語文課程標準解讀》.
[3] 麥德克斯(美國).《交互網絡:教育的未來和問題》.
[4] 桑德斯(澳大利亞).《閱讀討論教學法》.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桃紅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