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數學“活動課”的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呢?就此問題作一些淺顯的探討。
一、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激勵學生創新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因此,數學活動課一般安排在每一單元或一章結束之后。這樣有利于教師從學生實際的經驗和知識水平出發,在充分了解學生“認識前提”的基礎上進行情境創設。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即定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創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氣氛,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的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情境創設,首先對學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為教師對學生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動力,能激起學生潛在力量,激發向上的學習主動性;其次要使他們能獲得成功的機會,進行分層設計,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最后要讓學生體驗成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成果得到展示的機會,營造享受成功的情境,促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學習。例如,利用“平移”制作圖案的活動中,教師可帶些敦煌圖案中二方連續邊飾紋樣,藍印花布圖案引導學生去制作心中所想的圖案。教師只要抓住平移的決定因素“方向”與“距離”,其他的讓學生自由發揮,談自己的感受,說自己的想法。
二、合作探索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活動主體是學生,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形成信息多向交流和反饋的新型課堂教學結構的重要活動。這種交流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數學創新思維的發展。數學活動課上教師與學生合作交流時,應注意這幾個問題: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學生已解決了什么?學生還想知道什么?想知道這些問題學生能否通過自主探究、動手實驗、小組合作來解決?哪些問題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導?哪些問題還需要拓展與延伸?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主動尋找和搜索“現實的、有意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活動材料。開展小組合作研討形式為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反饋,提供學習上的優勢互補,為激活思維火花創設了良好的條件,充分發揮學生各自的優勢使學生在相互合作的基礎上,汲取同伴的智慧和力量,從而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在學習關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數學活動課時,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會有不同的解題策略。這時,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下,把生活經驗上升為數學知識,放手讓學生去交流,讓他們各自介紹不同的方法,傾聽別人獨特的見解,讓學生的思維發生碰撞,便可以使學生自覺的取長補短,優化解題過程。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在數學活動中得到進一步提高。
三、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從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中選取具有一定的實踐性、現實性的問題、事件、現象來設計活動課的內容。在教學中,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索新知,這對學生來說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中,最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這時“誰也不覺得你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學生可以采取調查、討論、訪問、辯論等多種形式進行活動,學生親身參與、主動實踐,通過個人努力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為培養學生的懷疑、批判精神,作為教師應該“俯下身子看學生”,超越自我,敢讓學生向自己挑戰,把自己作為學生中的一員,以朋友的身份出現并指導學生。只有這樣學生主體性才能得到充分體現。有計劃的組織學生參加數學活動課,使學生通過學習與活動,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識,鍛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能力,為認識社會、走向社會奠定基礎。
活動課是師生共同投入的以活動為載體的課,是教師的教育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的有機結合,是教師主導下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讓我們做教師的行動起來,積極投身到教學改革中去,積極實踐,深刻思考,共同奮斗,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精神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
(作者單位:安徽省明光市映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