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對文言文教學非常重視,這從各地教材中文言文內容所占的比例以及高考文言文所占的分值都可以看到。然而,文言文教學耗時而低效的局面并沒有得到徹底改變。
這固然與文言文距今時間久遠、學生存在一定文字文化障礙有關,但是與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不對路也存在很大關系。很多教師至今沒有擺脫傳統教學模式,以“言”的串講為主線,教學瑣碎,致使學生厭煩;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教師沒有正確領會新課改的精神,教學走向另一極端,過于偏重“文”的篇章技巧和內涵體悟和解讀,致使學生文言基礎不牢。
要解決文言文教學有效性問題,必須徹底改變教學觀念,提高自己認識。具體講,就是兩點:
1.真正“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本”,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根據學生實際,重視興趣激發,注重能力培養,著眼學生終身發展。教育專家鐘啟泉認為,“有效教學的最終標準是學生成長”。真正“以學生為本”,同時也意味著教師角色的真正轉變,教師應成為教學過程的設計者、指導者、管理者、合作者。
2.整體處理文言文。文言文教學是一個整體,要去除過去“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弊病,從文言、文章、文化三個方面對待文言文。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學生學習文言文,既要積累語言,達到“能閱讀一般淺易的文言文”的目的;又要從文章的層面,理解文章內容,了解章法特性,以提高鑒賞能力,為寫作提供借鑒;同時要積淀文化傳統,探究人文價值,以提升文化素養、鍛造人格,為將來的發展打基礎。簡言之,教學要“言”“文”并重。
一、整體布局,橫縱架構
文言文教學如同布一盤棋局,教師應樹立整體布局的意識,“橫”向聯系,“縱”向延伸,化整為零,分散難點,循序漸進。
1.“橫”向聯系
(1)課內與課外聯系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一方面,課內所學可以指導課外學習,正所謂知識“遷移”。小到某詞語的理解,大到某類篇章的解讀方法等,正所謂“教是為了不教”。另一方面,課內學習只是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擷取點滴,還需課外進行相應的延伸與補充。其中除了結合具體課文的課外學習外,還需要較系統的規劃。如我在教學中發現,目前的上海教材多以主題組織單元,學生的文言文學習缺少文學史的構架,我借鑒原上海一期課改H版教材的設置,以時代先后為序,從歷代名家名作中精選若干,讓學生從高一時就開始閱讀,有的背誦,有的泛讀。另按從易到難的順序,分文體進行語言知識的訓練,由短小的史傳故事、寓言到雜記、游記散文、史論文等。這樣三年的積累,文言文閱讀能力自然會提升。故課內貴“精”,要精選教學內容,注重學法指導,點撥答疑;課外貴“博”,廣積博取。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2)單篇與單元聯系
“一般說來,教材的單元設置與布局總是為特定的課程目標服務的。”①文言文教學要體現教材單元編寫的意圖,不可脫離單元孤立地進行某文的教學。教師應在單元篇目研究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較科學的處理,如調整先后順序、確定教學的重點內容、教學的方式等等,以此形成一個有效的單元教學流程和教學體系。如高中新教材第五冊第六單元是“史傳作品及其鑒賞”。為達到單元教學目標,我打亂原有順序,依次教《鴻門宴》、《史傳文學:文與史交融的畫面》、《伶官傳序》、《秦晉殽之戰》等文,由語言相對淺易的史傳散文到研究專論,這樣學生由淺入深,由個別到一般,學會思維,再結合作品進行賞析,就容易上手了。
2.“縱”向伸展
(1)高一、高二、高三循序漸進。
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不同年級要有不同目標和方式。高一時,學生剛入學,學習基礎參差不齊,教師要重視初高中知識的銜接,側重于打好基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教學可多用講授式,可多向學生介紹一些古代的典籍,如《詩經》、《論語》、《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古文觀止》等,可重點背誦一些文言文。高二階段,有的學生具有了一定文言基礎,有一定的鑒賞能力;有的同學對文言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專題學習。我曾在高二教學時結合宋詞鑒賞單元組織學生進行了宋詞的專題學習,學生分小組選自己最喜歡的詞人詞作進行鑒賞,他們課下搜集了大量作品,分類整理,精心挑選,最后以PPT的形式,在聲畫中與同學進行交流,演者興奮,聽者入境。高三教學應重視知識的綜合、能力的提升,要順應高考的要求,分項進行復習鞏固,講練結合是最重要的教學手段。
(2)課前、課堂、課后三位一體
課前預習,學生可疏通文字、了解作者、感知內容、初賞寫法,可生疑、生趣等,從而為課堂教學順利進行作必要的鋪墊。課中教學,教師可根據教材和學情作必要的預設,選擇適宜的教學角度;也可在教學中及時發現動態生成的問題,予以藝術地調整解決。課后作業應是課堂學習的自然延伸和有益補充,是“學以致用”的體現,是“研究探索”的學習實踐。以《陳情表》為例,課前學生“溫故知新”,由復習《出師表》識“表”的文體特點;借助工具書疏通文字,課堂檢查重點詞句;列出學習的主要問題進行小組交流。課堂根據學生預習問題重點鑒賞本文的“陳情藝術”,教學中發現學生對作者說理的縝密性認識不足,增加教學環節。課后設計如下練習:1.課文的重點詞句分類整理;2.閱讀《觸龍說趙太后》,分析觸龍的說辯藝術;3.背誦全文。這樣三者的有機結合,使教學效應大大提高。
二、深入研究,選點突破
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要善于選擇教學的突破口。什么是突破口?余映潮老師在講到“選點突破式思路”時,曾給予了精辟的解析,“就是針對課文的關鍵處、精美處、深刻處、疑難處、知識內容豐富處、手法巧妙處、含義隱涵處等‘有嚼頭’的地方進行細膩深入的品讀教學”,②它可以采取“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方式,以一方面的問題帶動對全篇的學習;也可以是集中力量解決某一個問題,其他問題或讓學生自己處理,或留待以后師生共同處理。這是一種“集約、高效”式的文言文教學。
要選好教學的突破口,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抓住文本的觸發點,還要考慮學生的興趣點、疑難點。
1.解難點
文本的難點是重要的突破口,解決難點要和學生的興趣聯系起來。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一位教師教《滕王閣序》,發現學生對課文沒什么興趣、教學的難點未能化除。他分析后認為主要是因為典故多、學生較費解,就及時調整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重點對文中典故的來源、用途展開整理、評議,學生在一系列挑戰中產生了學習興趣,也解決了文本難點。所以,解決難點,要“讓學生動起來”,這應是教學設計的核心。學生樂在學習中,學習成效自然就大。
2.抓疑點
有效的語文教學,關鍵在于學生能獨立研讀文本,大膽質疑,充分對話。發現問題是閱讀思維活動中最重要的環節,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被動的。新課程要求教師“要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問題化’組織,將教學內容轉化成符合學生特點的問題或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能敏銳發現學生的疑點是檢驗教師教學智慧的試金石。以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為例,學生閱讀完文本后自然會生發出這樣的疑問:這是一篇人物傳記嗎?為什么著力介紹的是郭橐駝的種樹之道?教師抓住學生的這一疑點組織教學,將重點確立在寓言的事與理的關聯上。這樣,課堂教學如同文章寫作,有了綱領;學生在釋疑中學習,積極主動,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3.切文體
明代陳洪漠曾言,“文莫先于辨體,體正而后意以經之,氣以貫之,辭以飾之”。作家創作需遵循這一要求,讀者解讀作品也需先辨文體。如《阿房宮賦》雖與《過秦論》同是借古諷今的古代散文,但前者為“賦”體,后者乃“論”體,在文章結構、語言形式上各具特色。作為古典文學的瑰寶,作者杜牧《阿房宮賦》中將“賦”這種文體的藝術優勢發揮到了極致。在教學時,我抓住“賦”的文體特征進行設計,將“文”與“言”自然融為一體。首先利用語言的整齊美,疏通文字;接著反復吟誦,感受作品的語言美;然后前后勾聯,感受作品的邏輯美;最后異體比較,突出文體特性。一系列的學習活動都圍繞“賦”體特征進行,既訓練了語感,又提升了文章探究能力。
4.觸情思
于漪老師認為,語文教師教學要“聲情并茂”,要“體作者之情,求作者之意,文脈、情脈雙理清”,要“選準動情點,以情激情,滿懷激情地啟發、提問、講述、剖析”。《祭妹文》是清代散文家袁枚的一篇抒寫兄妹摯情的散文。教學時,我結合學生練習過的《祭十二郎文》、《瀧岡阡表》與本文比較鑒賞,讓學生真正經受了一次情感的洗禮。課前,要求每位學生閱讀三篇散文,找出自己感動的句子與事例,疏通《祭妹文》的文字。上課時,學生朗讀那些感人的句子,介紹自己的閱讀體會,讀者動情,聽者動容。由此導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接著同學分組重點鑒賞了《祭妹文》的兄妹情,檢查了文字的梳理。并從選材、表現手法等與其它兩文進行了比較。課后模仿《祭妹文》的寫法,寫一段表現父母與子女感情的文字。整個教學由“情”貫穿始終,學生動情、理情、思情、較情、寫情,文本深入了學生的心里。
【注釋】
① 趙才欣. 有效教研——基礎教育教研工作導論 [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84.
② 余映潮. 選點突破式思路 [J]. 語文教學通訊,2000(17).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張江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