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得學生積極、主動、樂觀地進行自主學習,首先必須喚醒學生潛在的自我學習意識,給學習設立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其次要使得學生在濃厚的學習興趣的激勵下不斷地學習,再者,良好的學習習慣會讓學生拋棄不良的學習習慣,將自主學習持續下去,這些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基本保證。下面詳細論之:
一、明確目標,為自主學習提供方向
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如果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就猶如航船在浩瀚的大海里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該往哪里走,所以在學習的一開始,就應該讓學生明確目標,然后通過努力用成果證明自己可以學,可以進步。
1.指導學生設置近期的、具體的學習目標。與遠期的學習目標相比,近期的、具體的學習目標更容易實現,更容易讓學生較快地體驗成功。隨著一個個近期的可操作性目標的完成,學生會越來越堅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整個任務,會對自己越來越“滿意”,學習的熱情會逐漸高漲,自己的學習動機不斷增強。
2.指導學生設置跳跳可以夠得著的目標。高水平且又現實的學習目標,一方面可以使得學習看到自己具有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他們看到自己的能力有進一步挖掘的潛力,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這種目標可以大大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但那些高水平不能實現的目標,一般對學生沒有什么激勵作用,反而會造成挫折,使學生遭受打擊。因此在教學情境中,教師要依據每個學生的能力為他們設置難度適中的學習任務。
3.把復雜目標分解成具體的簡單的學習目標。學生不愿意主動完成某些任務,尤其是復雜的學習任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學習任務太難,覺得自己不可能解決,如果把復雜任務進行分解成具體的、便于完成的簡單目標,可以使得學生感到任務具有可操作性,通過一步步完成任務,從中體驗到自己的進行,獲得成就感,進行激發自主學習的愿望。
二、培養興趣,引發自主學習的內部需要
如果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引發學習動機,推動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認真而愉快地學習,從內心引發出“我想學”想法,從而激活這種自主學習的內在動機。
1.揭示知識產生的背景,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培養學生樂于學習的情感。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的趣味性題材,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感受抽象知識背后的趣味性,使得學生學習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就會產生喜愛的愉悅情感,變“被動”為“主動”,變“厭學”為“樂學”。
2.增進師生情感交流,點燃學生熾熱情感。教學過程的和諧順暢,學生的主動投入,主要取決于師生間思想、感情的共鳴,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既是“良師”更是“益友”,建立了融洽的師生關系,學生自然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習興趣倍增。
3.引導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體驗成功的喜悅。教學中要積極實施分層次教學,使得全體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不要讓一個學生成為旁觀者、局外人,在設計教案時,要充分考慮各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使得課堂提問、練習、課外作業都能適應不同學生的承受能力,讓每個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都能品嘗成功的喜悅。
三、養成習慣,使自主學習得以持續進行
學習習慣是學生為達到好的學習效果而形成的一種學習上的自動傾向。好的習慣是決定學生能否“堅持學”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旦養成,將對學生的終身有益。可以說好的習慣難以養成,但容易保持;壞的習慣容易養成,但難以揚棄,所以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認真讀書的習慣。要求學生嚴格按照學習程序進行自學,課前預習要有預習筆記,課后要做小結,課上精讀教材,要認真勾劃重點,標出不懂之處,在有體會、有來源之處要加旁注。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克服片面追求進度,好高騖遠,坐不下來,學不進去的壞毛病。對重要的概念,提倡逐字逐句反復琢磨其中的含義,反對不懂裝懂,含糊其辭,死記硬背,對定理的證明和例題的解答,要弄清每一步推導的理論根據。
2.專心致志的習慣。提倡要進入持久專注的境界,做到心無雜念,不走神兒。時刻提醒自己要集中注意力,不能隨意亂翻,心不在焉。不管周圍環境如何,自己都要專心致志地思考,只要不是找自己的,就不抬頭去看,更不去參與,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學習中去。
3.獨立思考的習慣。在自主學習中要獨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對每一個概念的形成,規律的得出,以及它們的應用,例題和習題的分析、解決和結果,無論問題簡單還是復雜,都應引導和要求學生養成這樣的習慣:必須經過獨立思考,想通了,才接受;理解了,才應用。因此,基本道理要講清,習題要做得精,即每做一題,都要獨立地分析清楚已知與結論,獨立地運用有關概念、規律解決問題。從每一個簡單的問題做起,逐漸引導,點滴積累,讓學生從每一個小的“成就感”逐漸積累成獨立思考的興趣和習慣。
4.科學的態度和習慣。對學生進行規范化訓練,不論口答、筆答,都要求嚴格按照數學語言表達。做題要步驟清楚,推理有據,書寫工整。作業和試卷中的錯誤,要認真改正,找出錯誤的原因,并注意保存,裝訂成冊,以便復習時查閱。
5.勤于復習的習慣。可以說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記憶,如果沒有記憶的習慣,那么所學到的知識終將會被忘掉,而記憶的最好手段就是及時復習。復習的第一步要首先回憶,既不看書,也不看筆記,也不寫字,全憑腦子想,讓知識在頭腦里重現一遍,仔細想一想:有哪些知識?有哪些非常清晰、真正懂了?哪些不懂,哪些不完全懂?通過回憶,可以發現自己的薄弱環節,通常,能回憶出來的內容,基本上是自己已經懂了的部分,回憶不起來的內容,也是自己沒有弄懂或沒有理解透徹的部分。回憶以后再通過教科書或筆記有的放矢地去重點復習自己掌握不扎實的內容,進行有針對性地補充學習。
(作者單位:山東省曲阜市第一中學;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