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事實:那些語文成績好的學生多是得益于課外的自覺自愿的閱讀。新課標課程目標明確要求學生“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并在附錄一提出“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
近兩年江蘇卷、福建卷出現的名著閱讀題,就體現了對高中學生課外閱讀尤其是文學名著閱讀的重視,也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有利于促進中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2009年,福建卷文學名著閱讀題分值10分,是每個學生必做的“必考題”,除一道選擇題外,簡答題由考生二選一;江蘇卷分值15分,是附加題,只有文科生做,為一道多項選擇題,兩道簡答題。名著閱讀題究竟是全體學生必考,還是只有文科生做?目前的命題方式能否有效地促進中學生閱讀名著?究竟怎樣命題才能更好地發揮它的考查功能和導向作用?這些問題值得我們進行一番思考。
(一)是共考題,還是附加題
福建卷的名著閱讀題是全體考生都做的“共考題”,而對比江蘇卷是文科生才做的“附加題”,筆者以為福建卷的做法更科學,更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課外閱讀活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提高全體學生的語文水平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文學名著和文化經典是課外閱讀的主要內容,它不應該是文科學生的“專利”;關于課外閱讀的目標,新課標是在必修課程的目標里提出來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共同的基礎的要求,江蘇卷只要求文科生做名著閱讀題,不利于全體中學生重視名著閱讀,似乎不妥。所以,筆者認為,名著閱讀題最好作為共考題,面向全體學生。當然,附加題中還有涉及名著閱讀的題目,也未嘗不可,只是考查范圍要大一些,難度要提高一些,命題方式也要有所變化。
(二)期待與實際距離有多遠
高考卷中出現名著閱讀題,且分值不低,顯示了命題者要促進中學生閱讀名著,提高學生解讀鑒賞名著能力的美好期待,可是,我們稍作調查就會發現,實際情況與這種期待距離甚遠,絕大部分學生還是不能按要求認真地閱讀名著原著。從2009年江蘇卷的這幾道題的答題情況,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個事實。第23題第(1)小題,“《歐也妮·葛朗臺》中的葛朗臺是個什么樣的人?”學生答出“吝嗇鬼”的很多,因為許多資料上都有這個知識,可答出“投機商”“暴發戶”的就非常少了,因為事實上學生沒有讀原著;第23題第(2)小題,“概括說說《紅樓夢》‘冷子興演說榮國府’的主要內容。”這道題分值是6分,全省考生平均得分只有1.5分,“冷子興演說榮國府”出現在《紅樓夢》第二回,其內容對于閱讀全書非常重要,但“第二回”的內容絕大部分考生卻不知道,可見他們沒有讀原著,或沒有認真讀原著。
筆者認為,學生不能認真閱讀名著,不僅與中學語文教學的要求有關,而且與高考試題的導向及考試要求有關。先說題目,我覺得許多名著閱讀題幾乎就是文學常識題,常常考查的是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學名詞解釋,如08年江蘇卷考查的郭沫若《鳳凰涅槃》所用的神話材料、巴金《家》的內容及覺慧的形象特點、魯迅《吶喊》中的人物形象出自哪篇小說、《紅樓夢》中“金玉良緣”“木石前盟”的含義,09年江蘇卷考查的《吶喊》中九斤老太的形象特點、《邊城》的內容、《雷雨》中的戲劇沖突等,這些都是與名著有關的文學常識,幾乎都可以從“名著提要”一類的復習資料上找到,學生只要花點精力讀讀資料,多做點練習,就可以了,沒有幾個人愿意耗費時間去讀原著。這樣,閱讀功能的考查名存實亡,淪為機械的記憶,那么,名著閱讀題促進學生課外閱讀的作用也就微乎其微了。再說考試要求,江蘇卷要求“了解有關名著的主要內容、藝術特色等”,一個是“了解”,一個是“主要”,再由于一些題目的導向作用,那么中學師生大多只是借助一些資料來備考而不讀原著,就成為可以理解的事情了。福建卷要求“識記和敘述文學名著的故事情節”,雖然和江蘇卷相比要求低了一點,可是從題目看來,并非僅僅著眼于“主要”,題目出得比較“細”,有些題目不讀原著是很難做好的,因此,從促進學生閱讀這個方面講,福建卷比江蘇卷要好。最近召開的江蘇高考會議建議“文科班的老師要加強自身學習,要認真閱讀10部名著”,我們需要提出疑問的是,需要加強學習、“認真閱讀10部名著”的,到底是老師,還是學生?
(三)關于命題及其它
高考試卷中出現名著閱讀題是件大好事,筆者認為,目前名著閱讀題的命題應該充分考慮到其對中學語文教學的影響,考慮到中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起始階段的特點等方面。
(1)體現新課標精神,有效促進中學師生高度重視閱讀名著,把名著閱讀活動當成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順便說一句,重視名著閱讀要從中學語文教師開始,語文教師要從學生的起始年級開始就重視并指導學生有計劃地閱讀名著。
(2)目前只是起步階段,題目不要難,但一定要讓中學師生知道,不讀原著是做不好名著閱讀題的。題目既要能體現出對閱讀結果的重視,又要能體現對閱讀過程的重視。
下面是一道中考名著閱讀題:
A相了一相,走到樹前,把直掇脫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繳著;卻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將那株綠楊樹帶根拔起。眾潑皮見了,一齊拜倒在地,只叫:“師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羅漢!身體無千萬斤氣力,如何拔得起!”
(1)文段中A處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是:
(2)請你用簡潔的語句寫出關于他的另一個故事:
這道題雖然簡單,但命題材料直接從原著中截取,學生不讀原著就無法做題,這或許對高考命題有點啟示。
2008年福建卷第10題“閱讀名著選段,按要求答題”,所選的是兩處精彩的片段,一是巴金《家》中鳴鳳跳湖前的心理活動描寫片段,要求理解“一堵墻”的含意,二是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副主教被摔死在鐘塔下的敘述和加西莫多所見所思的描寫片段,要求理解“啊!都是我愛過的人呀!”這句話所表達的感情。這兩題考查學生對名著的解讀和鑒賞能力,如果學生對原著沒有過細的閱讀,并留有深刻的印象,恐怕是做不出來的,對于現在不少不太重視名著閱讀的考生來說,難度太大了,但這兩題的命題形式還是很值得借鑒的。
(3)考慮中學生實際情況,名著閱讀的范圍不要太大,且要相對穩定。
新課標要求“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五部以上”是個寬泛的概念,但從學生實際出發,不宜超過10部,且應該比較穩定。江蘇卷列出24部(條),雖然每年考10部,但這10部能穩定多久,師生并不清楚,給他們閱讀和備考帶來一定困難,24部都讀,都認真讀,對于現在的中學生而言,根本沒有那么多時間。
此外名著閱讀題應該重視“選考”的形式,像福建卷的簡答題07年是四選一,08、09年都是二選一,不僅可以讓學生有一定自由,而且對于負擔很重的中學生來說,似乎更“合情”一些。
(作者單位:江蘇省睢寧職教中心普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