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恰當而巧妙地利用多媒體直觀生動的特點和強大的交互功能進行語文教學,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形象思維的形成,從而彌補傳統教學手段表現單一的缺陷,教學時如果能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適當穿插,就會起到激趣、激情、解疑、審美等作用,形成課堂結構的“小高潮”或“大起伏”,力求讓課堂教學優化到最佳程度。
【關鍵詞】激趣 激情 解疑 審美
語文學科有別于其他學科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它更注重形象性、欣賞性和實用性,如果把其學習、欣賞和應用的對象通過直觀生動的視頻畫面反映出來,就能化抽象為形象、化靜態為動態、化復雜為簡單,大大縮短學生對這些學習、欣賞和應用的內容的感知距離。電化教學,多媒體的運用在語文學科學習過程中顯示出很多優越性,在課堂教學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電化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一、能有效地把握作品蘊藏的情感
電教手段在語文中的適時使用,可以調節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情緒飽滿,注意力集中,所以,電化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使用使學生產生好奇心、求知欲,興趣隨之而來,學生主動性被調動起來,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寓教于樂。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中,掌握了所學知識。
初中生年齡尚小,生活閱歷少,情感體驗不夠豐富,對文學作品中的一些和他們的生活有一定距離的情感內容就不能做到比較好的體會和產生共鳴。而影視作品直觀形象,利用音樂聲響光影變化形象地表達情感,使這種蘊含于人物或景物中的情感內容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具有形象性,便于學生理解和內化為個人體驗。多媒體走進語文教學,重在對學生進行形象感染、藝術熏陶,從而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教師在講課時,要善于抓住那些最動人的情節和鏡頭,渲染教學氛圍,去打動學生心靈,促使其思想感情的內化。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體來導入新課,能很快地把學生引入特定的情境,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用播放三味書屋的鏡頭導入新課,《中國石拱橋》可用幻燈片投影趙州橋、盧溝橋的教學圖片導入。如此導入新課,教師已從上課第一分鐘起就牢牢抓住了學生的視線,使學生對將要學的內容有一個感性認識,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
例如:《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課文節選自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的最后部分,主人公經歷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不再是小孩子了。教學時,我將電影《城南舊事》中的幾個相關小片段巧妙地引入課堂,比如,英子去醫院探望生命垂危的爸爸的情景和英子聽了爸爸的話之后的表情等等,使整個課堂渲染出一種淡淡的哀傷又有隱隱的希望的氛圍,然后再請學生交流體會,學生能較好地理解課文中所蘊藏的情感。特別是,在結束欣賞《送別》這個片段時,在歌聲“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中,將這種氛圍渲染到極點,可以讓學生在討論中領悟到這首歌在電影中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暗示成長過程中的悲傷、離別。這樣整個課堂就有了較為強烈的審美效應,使美文、圖畫、聲音和諧地融為一體。
二、能更加直觀地感知作品中的形象
電化教學方法的運用向語文老師提出一個新的課題。即:提高自身素質,運用電教方法,去探索教改新路,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提高業務能力,拓寬知識面,才能適應現代化教學要求。教師在上課前要根據所教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選擇電教媒體,認真備課,精心設計課型,制作必要的電教軟件,檢查電教設備,為課堂教學做好充分準備。因此,現在的教師不僅是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而且要掌握電教設備基礎知識和動手制作電教軟件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組織教學,恰當的使用電教媒體,指導學生聽說讀寫,以達到最佳效果,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去理解文學形象,而此時的文學形象是非直觀的,因此學生的思維活動必須經過一個把非直觀的語言文字還原成形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通過閱讀、理解、討論、分析等方式把握抽象的文學形象,但是不管是什么方式,都必須借助學生的想象能力才能生成形象。如果學生的想象力還沒有達到相應的能夠生成形象的程度,那么學生是無法理解由語言文字所呈現出的間接的非直觀的文學形象。所以,我們可以借助直觀的媒體資料來幫助學生理解對他們來講尚是抽象的語言文字、文學形象。反其道而行之,有時候會收到意外的效果。例如,在教授《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這篇課文時,這個人物是古代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人物,和同學存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對同學的準確理解人物造成一定的困難。我剪輯了電視劇《水滸傳》中的相關的片段,結合電視片段來解讀文本,讓學生更形象地了解了魯智深仗義豪爽、同情弱小、粗中有細、嫉惡如仇、愛憎分明等多方面的性格特點。文學形象通過聲音,畫面栩栩如生地再現于學生的視野,并有效地幫助他們理解文學作品中抽象的形象。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一切條件,為學生創造有利于他們激發想象力的空間。我們可以采用提供幻燈圖片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想象。例如,在教學《沁園春·雪》的時候,我們可以結合幻燈,引導學生想象:在這蜿蜒而又雄偉的長城之上,漫天的雪花從天而降,飄飄灑灑,漫山遍野,它用它的飄柔翻飛裝點這大地的雄偉壯闊……教《故宮博物院》、《蘇州園林》等說明文時,我把一張張精致的幻燈片投影出來,讓學生口述畫面的內容,使學生仿佛置身于風景如畫的蘇州園林,增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三、能拓開課堂教學的新天地
多媒體教學能走出傳統“聽說讀寫”教學的“呆板模式”。電教軟件經教師課前的精心設計和準備,不僅能加強教師在組織教學中的嚴謹性和科學性,還能使講授的知識系統化、直觀化、強烈化,便于學生理解和領會,并有效地加大了課堂教學的訓練量,提高了讀寫教學效率,使學生的讀寫能力訓練落到實處。
《背影》文中,最能打動朱自清之心的瞬間是父親那艱難地爬車站月臺的“背影”。這也是本文的關鍵所在。為了讓學生掌握重點并能全面地理解課文內容,激起感情的共鳴,我根據課文描繪的文字,選擇了一幅父親艱難地爬月臺替兒子買橘子的“背影”幻燈:身軀肥胖,身著黑布馬褂、深青布棉袍、頭戴黑布小帽的父親,兩手緊緊地攀在月臺上面,兩腳用盡全身之力向上縮,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是一幅充分體現父親對兒子摯愛之情的畫面。另外,結合該幻燈,配之以本文部分重點字、詞、句,以繪形傳神的基本手段,讓學生領略到語言塑造形象、寄寓深情的藝術技巧——“背影”幻燈旁邊寫著:

在講解課文的過程中,我選擇了三次最佳時機放映幻燈片,引導學生迅速進入文章所描繪的意境,啟發他們追求形象的內涵,體會形中之情,領受“情于中,形于外”之感情描寫的藝術魅力。這樣講授本文,既改變了按文章內容結構順序分析文章的老的教學程序,又達到了突出重點,以懸念領全文,使學生的認識不斷有所升華的教學目的。教學快結束時,我播放《懂你》這首歌并用多媒體展示《懂你》畫面結束全文,讓學生置身于濃濃的親情之中,再次品味親情,讀懂親情。
農村中學傳統的語文教學工具是粉筆,傳統的教學流程是從書本到黑板,由于受版面的影響,許多重要的內容不能在黑板上呈現,師生互動效果不太顯著,學生容易疲勞,思維常常停滯。
多媒體技術可以全面展示所學課文的重點內容。如引導學生賞析課文的精彩段落,像八年級下冊《海燕》一文的第一、第八自然段等。可用通過多媒體把這兩段的內容顯示在大屏幕上。對生動優美的句子及重點內容進行閃爍、下劃線、改變色彩或字形等動畫設置。這時再播放大海雄偉洶涌的波濤聲,海燕勇敢翱翔的鳴叫聲的錄音磁帶,激發學生想象海燕迎接暴風雨的雄姿;然后,再讓學生在這磁帶聲中吟誦《海燕》。學生就能很好地進入課文的意境和氛圍中去。
多媒體教學形式突破了傳統教學的局限,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填補了傳統教學在語文素質教育上的缺漏和空白,突出了語文素質教育的學生主體意識、面向全體學生施教的意識和培養現代生活所需能力的意識,充分發揮了語文教學的直觀效應、實用效應、德育效應和熏陶效應,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拓展了學生的語文視野,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和文化氣質。作為農村中學的語文老師,我們應站在時代前沿,與時俱進,用自己的智慧讓多媒體走進我們的語文課堂。
(作者單位:安徽省肥東縣長樂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