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職業有較高的要求,積累就相當重要,除了平時專業知識的積累,還可以在生態作文教學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學技巧,在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實效的同時,和學生共同進步,達到提高自己專業成長的目的。
一、在生態作文教學中,創造師生生命活力
“教育是技藝,更是哲學、是藝術,是詩篇,是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這是教育家對教育的認識,是對教育深刻而全面的解說。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創造力的培養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導者,是思想的啟迪者,是心靈世界的開拓者,是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在生態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持續而深遠的。但學生對教師的影響在教師的教學生涯中也是巨大而不可磨滅的,學生由欽佩教師而對教師充滿了崇拜感,可以使教師得到極大的認同,產生強烈的自信,從而對自己的教學行為產生出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自豪感,使教師進一步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愛爾蘭詩人葉芝說過:“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任何一個有魅力的語文教師,都是以其和藹可親的態度,深深地、持久地吸引學生,學生對老師的信賴,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孩子在老師身上所看到的人道的典范,將會進一步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使教師在待人接物方面更加平易近人、熱情誠懇,并且能成長為真正的精神導師。
二、在生態作文教學中,發展教師專業水平
教師的專業性具有豐富的內涵,在生態作文的教學中能逐步得到提高,體現在四個方面,即專業品質、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智慧。
1.教師的專業品質
教師的專業品質表現了一切服務于學生的理念,表現了教師對教師專業的理解,對學生的基本態度,人的差異是客觀的。生態作文教學中針對個體的差異,為學生提供適合于他們學習的教學方式和內容,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需要教師不斷積累的知識和才智,在生態作文教學中,致力于教法學法研究,使自己的專業水平和駕馭課堂的水平不斷提高,可以不斷歷練教師對教育的理解和智慧,提升教師的專業品質。
2.教師的專業知識
生態作文教學中的探究性教育理念需要通過具體的教育策略加以落實與具體化,很多教師還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生態作文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探究適合學生主動和自主學習的方式,才能更和諧進行師生對話。從新課程的角度看,在師生對話的過程中教師的專業性知識也得到更新與優化。教師原來不太熟悉的一些知識內容,或者是雖熟悉但從來沒有嘗試過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理解與掌握這些知識,教師幫助學生建構這些知識,不但更好的實施新課程,也提高了自身的專業素養。
3.教師的專業能力
教師的專業能力就是教師提供專業服務的綜合能力,教師的專業能力強弱與教師的專業知識密切相關,然而,更重要的是,與他在生態作文教學實踐中長期的跌打滾爬的有效積累程度相關,這種積累是一種實踐性的知識,是非常富有個性化的知識,這種知識體現了教師創造性的專業勞動。所以說,教師的專業性知識通過實踐性的知識進行整合,是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
4.教師的專業智慧
所謂教師的專業智慧,是教師教育經驗積累升華的結晶,是最高層次的教師專業內涵。生態作文是智慧的、生成的,只有用智慧教育智慧,才能達到學習的最高境界,專業智慧不是別人教出來的,專業智慧是不能傳授的,專業智慧只能來自教師本人對專業活動的自主性總結與長期不懈的感悟。在平時的積累、提煉、感悟、升華中不斷發展教師的專業智慧。
三、在生態作文教學中,強化教師教學能力
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保證教學質量的根本能力,它包含了知識、技能、教學技巧、教學策略、語言藝術諸方面的因素,而這些因素在生態作文教學過程中往往成為教學工作成敗的關鍵。懂得以人為本的教育規律,掌握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方法,用教育科學知識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才能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通過自己的體驗、沉思、感悟、領會,根植于教學環境中,生動形象,有力地支配著教師的思想和行為,成為調控課堂的有力手段。教師把自己的知識變成學生的財富,使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在培養富有創造力的高素質人才的同時,教師教學能力也相應地隨之水漲船高了。
在《大綱》和教材中尋找生態作文教學的藍本,提升駕馭作文教學的水平。中學語文課本,是根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編寫的向學生進行系統語文教育的教科書,是教師教學的根本,現行的語文課本無疑也是作文教學的根本。
從大綱和教材的性質可以看出,語文教師進行作文教學只有通過熟悉大綱,才能明確目標和要求;研究大綱和教材,制定出科學的作文訓練序列,大綱和教材能幫助教師在作文訓練中避免盲目性,能幫助教師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深鉆《大綱》和教材,是語文教師形成作文教學能力,提高作文教學水平的必由之途。
在生態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努力追蹤社會和科技的發展,才能繼續保持在學生面前的優越感和權威形象,教師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及時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教師對教學的內容以及教學的方式進行重新設計,都為學生提供有意思的、有用的信息,組織他們開展有意義的、有趣的活動,通過積極的反饋讓他們看到自己探索和刻苦學習的成效,才能使他們對艱苦的學習過程產生積極的情感和態度,教師的教學能力也就得到重新整合和提高。
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就是經驗的積累。經驗的積累全在于平時隨時對教學實踐的總結。“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平時注意總結生態作文教學的經驗,提高作文教學能力。應該加強多方面的理論修養,通過多途徑多方面積累經驗,以此來構筑自己的生態作文教學能力,使自己不斷提高作文教學水平。廣泛吸收別人的經驗,博采眾長,提高作文教學水平形成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
四、在生態作文教學中,健全教師專業情意
和學生共同閱讀,讓生態作文之樂充溢生活,腹有詩書氣自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就把“熟知學科內容并且樣樣有余”作為教師教育素養的第一要素,并說:“達到這種程度的辦法只有一條,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校長要為教師提供時間!”
學生的語言表達、寫作素材、思維方式和寫作技能的積累程度與學生的閱讀寬度、深度、高度有直接的聯系。培養興趣讓孩子們喜歡讀書,使他們充分地享受閱讀的樂趣。北京市特級教師華應龍說:“作為教師,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提升自己的理性。因為只有豐厚的學識與徹底的理性才能賦予人一種大氣。這種大氣,作為教師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這種大氣,才能真誠地鼓勵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去拓展自己變得十分狹窄的心理空間”。
對中學作文教學頗有研究的江蘇省特級教師蔡明也曾說過:“寫作的本質是生命個體情感活動的表達;它永遠是一種精神體驗,一種生命活動;是一種與精神的發展、生命軌跡的變化同步的文字化呈現。”(《蔡明講語文》),如果我們在作文教學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有意識地使學生在比較枯燥的學校生活中增加一些生活經歷和閱歷,然后再指導學生自由地表達,這既能讓學生作文不痛苦、不虛假。又符合學生的成長規律和寫作的心理活動規律,這就是“生態作文”所追尋的基本內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因此獲得精神享受,享受文學世界的奇妙,和學生共同進步和成長,添幾分書香,加幾分睿智,融幾分儒雅。
五、在生態作文教學中,提高教師教科研能力
語文教師應當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這是生態作文教學必不可少的本領,和學生共寫下水作文,可以很快提高作文的教學及寫作水平。教師在學習時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理解和加工,在以后運用這些知識的時候會不斷進行調整和總結,從而將這些知識轉化為個人的知識。生態作文課堂教學具有高度的情境性,不斷超越自我的可持續的發展過程,在生態作文課堂教學實踐中自主地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大膽創新,除了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根據實際教學環境的變化,不斷發展、充實自己或“生產”自己的知識。
1.師生共同進步
葉圣陶又說:“語文教師教學生作文要求老師自己經常動動筆,或者跟學生作相同的題目,或者是寫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加快學生的進步。”寫作“下水作文”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也是指導學生寫作的有效方法。語文教師能從實際出發,與學生一同“作文”,就會減少學生心里的“恐懼感”,增加作文的自信心。而且教師下水作文,還會在學生中樹立威信,起到“言教”不能達到的“身教”效果,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在作文講評中也能有的放矢,把自己的寫作體會和學生分享,更有說服力。
2.寫作論文,以指導教學
在生態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憑自己有限的教學經驗從教,對理論不夠重視,當然不能成為“巨人式”的教師。教師多研究教育理論,多研究自己的經驗,寫反思性教育敘事,寫有份量的教學論文,寫反映自己研究成果的學術論著,不但能提高指導學生作文的能力,也能加快教師“學者化”、“專業化”的進程。
“師生本無一定的高下,教學也無十分的界限,人只曉得教師教授,學生學習;不曉得有的時候,教師倒從學生那里得到好的教訓。”陶行知先生的話給教師太多的啟示,給我們照亮了前進的道路,我們應以陶行知先生的話自勉,結合學生實際,潛心研究,在生態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成長,演繹教師的質的飛躍。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暨陽湖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