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尊重,師生之間也不例外。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學生作為受教育的對象,也不例外。現在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尤其是農村中學,學生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孩子多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嬌生慣養缺乏必須的教育。問題學生犯錯時有發生,如與同學發生直接沖突,打架、逃學……這種事情如果處理不當,會嚴重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教育的結果適得其反。因此,教師在教育學生時,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要講究一定的策略。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愛和尊重學生是教育的前提
愛是教育的靈魂,用好了它,不僅對處理學生問題行為作用很大,而且其綜合效力也是無窮的。愛一個學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弟弟妹妹、親生孩子一樣去呵護、關愛,無論男女、無論優劣,都要奉獻出自己的真情、愛心,還要像朋友一樣尊重他們,讓他們感受到老師是他們可以信賴的知心朋友。這樣,我們才能正確、全面地去認識每一位學生。只有了解每一位學生,才可能有融洽的師生關系,我們的教育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教過的學生小峰,是典型的問題學生,現在已在讀高一,他一直把我當作最知心的朋友。在他上初二的時候,由于他是從初三下來的,而且有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所以當時班上很多同學都看不起他,許多任課教師見了他也很頭疼,但責任心告訴我,他是受教育者,我不能嫌棄他,不能放棄他,否則他將破罐子破摔。為了鼓勵他,幫助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找他認真、嚴肅的談了幾次話。也許是他感受到我對他的關愛,他的思想慢慢發生了改變,很快就糾正了自己那些不好的習慣,并且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當中,很快就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后來見面總對我說感謝的話:“老師,您過去對我的教誨,現在還在我耳邊回響,是您教育了我,我終身難忘啊!”事實上,老師在關愛中進行的教育,不但沒有傷害師生之間的情感,反而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甚至讓學生終生難忘。
二、寬容是教育問題兒童的最好方式
詩人說:“天空包容每一片云彩,不論其美丑,故天空廣闊無比;高山包容每一塊巖石,不論其大小,故高山雄偉壯觀;大海包容每一朵浪花,不論其清濁,故大海浩瀚無比。”我想:這是對寬容最生動直觀的詮釋。而寬容是一位老師必須具備的品質。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懲罰更強烈。”因此,寬容策略的提出,不是放松了對學生的要求,而是更加嚴格;不是降低了教師的工作要求,而是提高了要求和標準。《少年兒童研究》曾登周立文先生贊陶行知先生的“糖果”教育的文章。文中稱贊陶行知如何用四塊糖教育了一位想用磚頭砸學生的男生,我深受啟發。我也曾嘗試過對學生的寬容教育。我班里的一位同學性格沖動,因經常惹事而受到學校處分。我沒有簡單地處罰他,而是跟他談老師對這件事的看法,同學們的反應和打人的后果,然后引導他找自己的問題和正確處理這件事的方法。使他主動要求在全班公開道歉并承擔一切打人后果。此后,這位同學在班里改進較大,得到同學們的信任和老師的關愛,學習積極性也提高了。可見,寬容的背后是一片更明凈的天空。
三、選擇合適的場合教育
俗話說:“樹要皮,人要面。”要想教育學生取得實效,就絕不能與人的自尊對抗。在教育學生時,要考慮到學生的感受,要知道有其他人在場進行的批評,哪怕是最溫和的方式也可能引起被批評學生的抱怨;如果在眾目睽睽之下大聲批評犯錯誤的學生,被批評的學生不但不改,甚至會恨老師。假如在課堂上有一個同學開小差,當即就進行批評,不一定有好的效果。如果換一種方式,用眼神示意一下,給一點面子,課后,再找他私底下談話或批評,效果要比即時批評好。
四、冷靜處理,找出問題的關鍵
冷靜是處理好問題學生的關鍵。學生問題行為出現以后,只要不是有可能繼續發生的暴力事件,一般我們都要進行冷處理,讓時間向后延一延,使心態靜一靜,做到保持平常心,見怪不怪。這樣,既可以讓學生自省自悟,又利于老師摸清問題行為發生的原因,從而選準處理問題行為的最佳辦法。同時還可以避免簡單粗暴,杜絕體罰。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的職業意味著他放棄了個體喜怒哀樂的權利,應使自己胸懷寬廣。”我班上有一個屢教不改的學生又犯了錯誤,我當即對他嚴厲的大聲訓斥,可學生沒有從根本上認識自己的錯誤,他見到我只是望而生畏地躲避。后來,我與這位學生進行了一次長談。這一次,我尊重他的人格,針對他的個性及接受能力的高低,創造出一種有利于他承認錯誤的、決心改正錯誤的教育環境。果然,效果很好,這位學生轉變極大。通過我的親身實踐,我覺得:事發后,不要急于采取行動,而要靜下心來思考,找出問題的關鍵,對癥下藥。
“滿園桃李,漠視他人兒孫;一樹蓓蕾,皆當成自家子弟。”作為教師,將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學生,但我們必須要有很強的事業心責任感,巧妙地教育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讓他們快樂地成長、學習。這樣對“問題學生”的教育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西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