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新課改下,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教學的終極目標,是教學之魂,它是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國民素質提高的關鍵。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各種載體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素材,結合材料,設置教學場景、借助聲情并茂的語言描述,運用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突出價值觀的教育,使之經常化、持續化和制度化,真正落實這一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關鍵詞】新課程教學之魂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掌握歷史知識不是歷史課程學習的唯一和最終目標,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養的基礎和載體。”也就是說新課改下的歷史教學,完成學科的知識能力目標,是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服務的。因此,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新課程改革的三維目標之一,在培養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終身發展方面擔負著重任。教書更要育人,在落實知識能力目標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思想成長和價值觀形成,對他們進行情感教育、生命和感恩教育。但在當今的歷史課堂上起著育人功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課程目標,或多或少地“游離于課堂教學之外”。除了利益使然外,還因為“情感態度價值觀是隱性的”,它的效用并不能在短時間內顯現出來。實際上,及時有效地、合理地導入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不僅會使得課堂教學“更豐富,更有深度”,有利于促進知識能力目標的實現,而且也踐行了學校教育的育人功能。那么在新課改下的歷史教學中如何落實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呢?
一、要善于挖掘各種載體中情感、態度和與價值觀的素材
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各種載體中蘊涵著豐富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素材。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蘊涵的素材。歷史教材中蘊涵著許多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的素材。大至古今中外國家興衰,小到一幅圖片,一句話,一個人物或一段故事。如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和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民之情;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天下為己任的憂國情懷;李時珍不慕虛名,27年寫出藥物巨著《本草綱目》的探索務實精神和堅強毅力等等,均是讓學生感知健全、高尚人格的絕好素材。其次是結合社會生活和學生的實際。教師須有針對性地廣泛搜集、深入挖掘、妥善處理社會生活中那些貼近學生生活的典型性與鮮明性的教育素材,并與課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有機結合,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達到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目的。如在學習《走向多極化》美國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行徑時,可適當引入科索沃戰爭中,美國轟炸中國大使館事件,落實這一目標。第三充分利用影視作品中極具感染力的場景,對豐富學生的情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最近經常播放的電視連續劇《亮劍》,大部分學生都能熟練講述其中的某一片斷,課堂中如能恰當引入,定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使其從中體會到正是中華民族這種不屈不撓抵抗外敵的斗爭精神,才使中國不會滅亡。
二、結合材料,設置教學場景,借助聲情并茂的語言描述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學藝術首先是說話的藝術。”在教學中,教師結合材料,借助聲情并茂的語言描述配合教學場景的設置引導學生體驗、感悟,“使過去的、陳舊的、死的歷史變成鮮活、現實、生動、具體的歷史。讓學生仿佛回到過去,親身經歷當時的事”,從中學生“不僅獲取知識,提高能力,掌握方法,而且也有利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如在學習人民版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課時,黃花崗起義就是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的絕好材料,而且教材有現有的教學資料可以利用——林覺民的《與妻書》選段。可以在指導學生朗讀體會作者視死如歸的大無畏革命精神,談談自己閱讀此文的體會后,用充滿激情的語言聲情并茂地描述黃花崗起義的志士們抱著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慷慨赴死的那份勇猛、那份從容”,浴血奮戰,視死如歸,驚天地,泣鬼神的革命精神,“用自己的熱血譜寫了一曲真正的英雄之歌、理想之歌。”以此“引導學生去感受民主革命志士為革命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精神,舍小家、為大家的博愛情懷”,樹立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勤奮學習,報效祖國的遠大追求。學生通過朗讀體會、語言表達,視覺、聽覺的沖擊,其心靈的體驗對他們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調動與培養,決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方式可以類比的。在歷史教學中結合材料,巧妙設置教學場景,借助聲情并茂的語言描述可以使學生進入一種歷史情境,使學生主動地與歷史“對話”。從而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三、依托史實,運用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突出價值觀的教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之間,情感和態度是基礎,而價值觀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它關系著未來國民素質的高低。因為學生經過三年的高中教育,即將走向社會,成為真正的“社會人”,他們是國家未來的守護者、建設者,其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正確與否,將直接決定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因此,歷史教師必須有目標、有意識地在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教育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史實為依托,運用全球史觀、文明史觀,著重突出價值觀的培養。例如,教師對中國近代史教學內容尤其是不容忽視的日本侵華史的定位,將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觀念。對于價值觀、世界觀還未成熟的學生來說,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苦難史、恥辱史——“認知沖突”。學生由于“情感價值觀引發的‘認知沖突’”很容易出現情緒化傾向。教學中對這種傾向如果不能正確的加以引導,那么培養出來的學生將可能是一些經常情緒化的狹隘的民族主義者。這顯然與當今不斷發展的全球化趨勢不合拍,也有悖于我國政府一再提倡、強調建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共處的理念。對此,“必須以豐富的歷史史實為依托”,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近代史不僅是一部中華民族受侵略、受壓迫、受剝削的歷史,也是一部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前赴后繼爭取民族獨立的抗爭史,更是一部中國由落后走向文明進步、由封閉自大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學習世界先進科技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歷史。作為教師,以先進的歷史觀依托史實,引導學生以平和的心態牢記歷史,以史為鑒,面向未來;跳出狹隘的民族主義的藩籬,以開闊的國際視野和社會意識學習歷史,不僅突出了對學生的價值觀培養,有助于培養適合時代需要的社會人才,更充分發揮了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
三維目標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則是靈魂,在“學習歷史的整個過程中”必須牢牢的抓住這一教學之魂,相互借鑒和總結經驗,“對學生思想進行無聲的浸潤和濡化,巧妙地將學生的情感認識引向正確的方向”,以利于學生的成長和未來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剛《淺談新課改下的歷史教學中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2] 鐘啟泉《對話教育——國際視野與本土行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 陳偉國《來自歷史課堂的智慧——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實錄與反思》,四川教育出版社.
[4] 高遠《新教材中最亮的那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5] 李稚勇《論史料教學的價值——兼論中學歷史教學發展趨勢》,《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07-1.
[6] 陳志剛、姜芳芳《處理歷史學習中認知沖突的原則》,《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09-12.
(作者單位:江蘇省豐縣歡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