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新課程改革已經啟動多年,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已有了很大改變。但是仔細審視一下我們的歷史教學,依然在徘徊,為了應付考試,課堂上老師“以講為主”的教學方式依然盛行,課堂依然死氣沉沉。教師片面地強調知識的傳授,有的知識點講兩遍、三遍還不放心,就怕學生還沒有完全掌握。一堂課,刨去教師講的時間,剩下的時間也以學生背書,默寫這些側重知識鞏固為主的教學活動。這樣的歷史教學也逐漸偏離了課改的方向,學生主體地位無從體現,學生被動的學習,他們逐漸失去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在課后和學生的交流中,很多的學生表示對歷史課沒有興趣,課堂上就是老師講,他們聽、記、背,太枯燥了。而且學的這些歷史知識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大多用不上。以這樣的心態學習,我們的歷史教學對于學生還有意義嗎?不能很好接受歷史熏陶,學生的成長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曾以這樣的話來結尾:“救救我們的孩子吧!”那么,現代教育中迷失了“歷史”方向的中學生應該如何被“拯救”呢?其實,方興未艾的新課程改革早就給我們指明了方向,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的方式是拯救這些“大兵”的關鍵。只要我們不要受制于考試,不在分數面前患得患失,堅持課改的方向,歷史課堂必然充滿生機和活力。
那么在傳統的“以講為主”教學方式中我們可以融入哪些新的元素呢?在學生機械記憶的學習方式上應做怎樣的改變呢?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
一、角色扮演法
在歷史教學中,可以通過再造歷史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讓歷史“活”起來。如在講“大變革的時代”一課時,我組織學生編演商鞅舌戰群儒,力主變法的歷史短劇。在活動準備的過程中他們積極地查找資料,并主動地提出問題,還編寫了劇本。這樣,對于變法的國家,支持、參與變法的人物以及變法的內容等諸多知識不用老師講,他們就已經主動掌握了。而且學生還在準備的過程中了解了許多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如:商鞅的生平,當時的服飾、稱呼等。在活動實施的過程中學生對于變法的內容這一重點進一步掌握和理解,并體會了變法的艱辛、認識到變法對秦國的影響,進而認識到改革的重要性;再如講“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一課時,我組織學生表演“杯酒釋兵權”的歷史小品,了解北宋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并理解宋太祖趙匡胤推行的“重文輕武”“守內虛外”的方針,對北宋王朝“積貧積弱”局面的形成有很大影響。這樣不但有利于他們深刻的感知與理解教學內容,而且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了知識的主動探求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更重要的是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心智得到了開發、提升,還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可謂一舉多得。
二、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在歷史教學中通過多媒體手段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音樂、美術和影視作品糅合在一起,呈現給學生,也是激活歷史課堂的重要手段。如在講授《香港和澳門的回歸》一課時,在導入部分我插入了歌曲《七子之歌·澳門》,學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過來。他們欣賞完歌曲后立刻提出了問題:七子是哪七子?他們怎么會離開祖國母親的?現在都回到祖國的懷抱了嗎?學生主動地探求知識,渴望他們的問題在課堂上得以解決,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在引導學生學習香港回歸的內容時,我插入了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的視頻短片。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不但掌握了香港回歸的時間、前提條件、歷史意義等基礎知識,還接受了愛國主義熏陶,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在本課的結尾我又插入了歌曲《我的中國心》,再次調動了學生的情緒,讓他們感受到中華兒女對統一的渴望,并激起了他們對下一課《海峽兩岸的交往》的興趣。多媒體手段的運用,讓歷史“活”起來,讓學生置身于歷史情境之中,對教學內容產生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學科綜合法
有句話說得好“歷史使人淵博,哲學使人深刻”,歷史的淵博在于它包羅萬象。我們也常說“政史不分家”“文史不分家”,因此我們的歷史課應與文學、地理、政治等學科結合起來,這樣就讓學生的視野更開闊,課堂氣氛更活躍。例如在講授《辛亥革命》一課時,我就引用了魯迅先生《阿Q正傳》、《藥》等作品中的相關內容。學生興趣濃厚,個別知識面廣的同學主動發言補充。這樣學生就對辛亥革命的影響(一方面推翻了封建專制,轉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但是革命不夠深入,沒有群眾基礎,廣大人民群眾對革命的認識停留在“剪辮子就是革命”的層面,以至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有了感性認識,同時也在歷史課堂上拓展了文學知識。在如在講授《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一課時有學生提出問題: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最早出現在意大利地中海沿岸,資產階級思想運動——文藝復興也起源于意大利,為什么英國卻能率先取得資產階級革命的重大勝利呢?為了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引導學生結合地理知識來思考:原來歐洲的商業貿易中心在地中海,而意大利正好處在地中海北岸,所以資本主義的曙光最早照耀了意大利。而在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的商業貿易中心轉移到了歐洲大西洋沿岸,英國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這樣學生的疑問迎刃而解,同時也豐富了歐洲地理知識。歷史教學中注重學科的綜合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非常有效果的,這應該成為教學中的常用手段。
新課程改革下的歷史課堂,“以講為主”的教學方式必將成為歷史。對于新的教學方式的嘗試也必將成為一種趨勢,而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課堂充滿活力也將是我們努力探索的方向。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陳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