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無論從素質還是從應試的角度,學好語言必須有豐厚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探究農村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高,其關鍵的活水來自課堂,來自課本豐富多彩的語言。
【關鍵詞】農村 初中語文 語言積累 探究
教學《春》、《濟南的冬天》、《錢塘湖春行》等美文,如果讓多媒體打出相應的各個時令各個地方的人物景觀,把課文內容直觀化,就能幫助學生切實感悟課文的人文內涵。在農村,多數學校沒有多媒體的助力,教學起來,終究有點望梅止渴的遺憾。教學《我的信念》、《論語十則》、《風箏》探索月球奧秘等需要利用圖書館、閱覽室、書店查閱有關居里夫人、孔子、魯迅、月球等人文資料,進行人文課題研究更是需要家長、社區中工廠、企業的配合支持……城市里校舍氣派,設施齊全,硬件軟件一應俱全,而鄉村許多學校校舍局促,現代化教學媒體相對缺少。在城市的教師為初中語文探究性教學而歡欣鼓舞、大張旗鼓時,我們農村教師面對教學改革的滔滔之勢卻望洋興嘆,舉步維艱。探究性教學越來越注重、講究人文探討,這在城市實施起來得心應手,在鄉村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在教學實踐中,我覺得應該遵循“語”字當頭,積累詞匯的原則,教學生學習語言,培養語感,把時間大膽地花在落實字詞教學,真正掌握和運用課文詞匯上,不走馬觀花,蜻蜓點水,這對于懵懂的農村學生來說,實在是第一要緊的事,事實上這跟注重人文性的探究性閱讀教學之間的關系尤如吃飽了飯才有心情欣賞風景一樣,飯吃不飽,是看不到美景的。語言積累是語文課賴以生存的語言土壤,抓住語言這個根本,其他派生任務便迎刃而解。農村學生的語言積累可以從以下途徑展開:
一、背誦課本中精彩語段和精練詩文
背書不應只局限于教材中要求背的有限的幾篇幾段,只要詞語富有表現力,都值得背,記憶力好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大段地背下來,記憶力差的可以有選擇地背,農村學生基礎差,課外積累少,正如零食沒得吃,正餐一定要吃飽一樣。通過熟讀背誦讓學生逐步積累字詞句段篇的知識,儲存豐富的語言材料,背誦時,詩文的風采、格調,語言表達和思想感情,都會在背誦者的贊同、感悟下,不知不覺地化為己有,受到感染和陶冶??勘痴b加深理解、幫助運用,雖原始但很有效,它是進行探究教學的催化劑。
二、同類詞語集合法
課文中有很多詞語是可以歸類的,有的一篇課文中就有許多屬同一類的詞語或短語。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歸類摘錄,如寫神態的詞,寫聲音的詞,寫顏色的詞,寫心理活動的詞。如教學《月亮上的足跡》,可以專門摘錄表示航天科技方面的名詞:宇航員、宇航事業、航天中心、火箭發射架、三級燃料、指令艙、宇航服、指揮中心、點火指令、自動點火器、預定軌道、中間點、中和點、引力的靜止點、操縱桿、登月艙、登月器等,經過摘錄并反復朗讀,學生對這些詞語就耳熟能詳了,以后碰到就會有意地注意了。其實,對同類詞語進行集合本身就是一種探究行為。
三、連詞成段法
“連詞成段”就是在學完一篇課文后,把本課中關鍵詞語由學生自由選擇十幾個或幾十個連接成一段連貫、流暢、中心明確集中的片斷。如學生用《春》中的詞語連成了一段話:國慶節那天,我呼朋引伴走上街頭,一切都欣欣然的樣子,老年人精神抖擻,婦女們打扮得花枝招展,小孩子們在街頭公園的繁花綠葉中穿梭,商店里播放的音樂時而宛轉低沉,時而嘹亮高亢,老板們無需醞釀銷售技巧,生意特好,連街邊到處懸掛的彩球也不能靜默,在微風中賣弄自己的舞姿。這一天,一切都舒活了,一切都烘托出一片繁榮的景象。連詞成段法增強了對詞語的理解力,提高了表達能力,為探究性教學儲備了力量。
四、縮寫法
把課文內容縮寫,通過兩種不同味道的語言的比較,去探究課文語言的生動形象性,如教學《綠色蟈蟈》這一課,可以讓學生把文中寫蟈蟈食物習性的文藝性語言縮寫成平實性的語言:蟈蟈主要以蟬為食,憑著有力的大顎,銳利的鉗子,經常在樹上追捕比它大得多強得多的蟬,然后津津有味地吃掉肚子,只剩下骨頭羽翼和斷肢殘腿,蟈蟈首先吃蟬肚子的秘密可能是因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蟈蟈喜歡吃甜食,所以很甜的水果像梨子、葡萄、西瓜也是它們的美餐。甜食不可常得,蟈蟈就吃一些金龜子之類的昆蟲或吃一點青草。蟈蟈也存在著同類相食的現象,死去的同伴都會成為活蟈蟈的食物。平時它們和睦共處,只在吃食時顯得有點霸道??s寫原文法既深入品味了課文語言,又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提高了學生探索問題的能力。
五、仿寫句式
仿寫句式這種語言訓練方法對于擺脫學生語言的幼稚,不夠老練,使語言更通順、更流暢大有裨益,也是進行探究性閱讀教學時,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漢語句式紛繁復雜,教師要善于選擇有特色的句式加強訓練。
無論從素質還是從應試的角度,學好語言必須有豐厚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提高農村學生的語文素養,其活水來自課堂,來自課本豐富多彩的語言。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在完成學習語言這一根本任務的過程中,實現言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既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又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使學生在逐漸掌握語文工具的過程中,受到文化、文學、思想、情感的熏陶,而不一味地隨城市之大流、好高騖遠。
(作者單位:四川省通江縣麻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