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語文教師在談到古文教學時,經常深有體會地說:古文易上,難教。之所以說“易”,是教學中多采用板鴨填食之法;說“難”,學生理解、感悟難;師生交融、共鳴難。魯迅也曾對古文的教法提出質疑:“我們先前提出古文也用同樣的方法,老師并不講解,只要你死讀,自己去記住、分析,比較去,弄得好,是終于能夠有些懂,并且竟可以寫出幾句來的,然而到底弄不懂的也多得很”。的確,古文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教學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比例失衡,尤其針對接觸古文機會較少的初一學生,這種失衡更明顯。現就初一古文教學中出現的幾個問題,談談自己淺顯的看法。
一、讀讀背背,怎樣讀,怎樣背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古文的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理解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那么該怎樣讀怎樣背?首先,講究方法,戒急戒躁。有些教師為達到教學目的,不從學生主體出發,一味蠻讀、蠻背,方法單一,造成教與學環節脫鉤。其次,欲速不達,應循序漸進。有些教師在讀的環節采取領讀的辦法。筆者認為這是不大可取的,原因有二:第一、古文非外文,學生有語言基礎;第二、沒有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其實讓學生課前多朗讀幾遍,課上教師再進行朗讀點評、指導、示范為更好。最后,讀法應豐富,興趣盎然。讀可采用多種手段范讀,齊讀,分組讀,分行讀,分性別讀,配樂讀,師生配合讀等。讀的方法多了,學生興趣來了,稍加功夫自然就背會了。
二、了解大意,整體感悟絕不等于囫圇吞棗
古文教學對初一學生的要求除了“讀讀背背”之外,還有“了解大意”。于是出現了顧此失彼的現象。認為學生只有會讀即可,只要讀熟即可,殊不知理解文章是讀背的必要前提,是提高學生古文鑒賞能力、培養學生學習古文興趣的必然捷徑。筆者認為“了解大意”,在教學中必須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1.實詞的學習。初一學生抽象思維差,形象思維強。古文作為一種文體畢竟年代久遠,理解困難,故重視實詞的積累與學習,為學好古文打下良好基礎是十分重要的。通常在學習實詞時采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找對應物,從而比較古今義的異同。如《桃花源記》中幾組古今義實詞的學習,便采用比較法。拿“妻子”一詞為例,先讓學生舉出現代該詞的含義,然后結合古義進行設問,這個人只帶著他的妻子來到桃花源,是不是他沒有子女?或他不愿帶他的子女?學生嘩然,眾答不是。趁熱給出該詞的古義“妻子和兒女”。
2.逐字逐句的分析。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不同:古漢單純詞多合成詞少,現漢恰恰相反。而這一語法現象必須提前交代給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這就在學習方法上提出要求,筆者總結為:學習古文須咬文嚼字。如《桃花源記》中許多字詞現代漢語中也有,但含義均發生不同的改變,或擴大或縮小,或單純或合成,如果按現代漢語邏輯理解勢必造成理解上的障礙,但如果能單個詞單個字的理解,會給學習帶來諸多方便。
3.聯系生活,暢談感受。美國著名教育學家華特科勒斯涅克曾說:“語文的外延幾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某些古文篇目雖年代久遠,卻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抓住這一特點,為學生聯系生活,貫通古今的理解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告訴學生:一個人在受蒙蔽的情況下,不能正確認識自己,也不能正確認識客觀事物。因此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不符合實際的表面現象迷惑;要認真調查了解真實情況,聽取不同意見,及時發現并改正自己的缺點,只有這樣才能不犯或少犯錯誤。記得當時上這節課時,學生討論積極,甚至有學生為不同觀點爭辯得面紅耳赤,群情激昂。討論后還進行了表演,絕大多數學生當堂可以背誦,這堂課上的有聲有色。
三、提高興趣濃度,樹立信心
興趣是做好一件事的首要保證。而學生的興趣在于教師的誘導和發現,如果教師都“抱著入場看戲的態度,欣賞臺上演員的一舉一動,一眼一板,而忘掉了學生的傾向”(葉圣陶語),這肯定是個不合格的教師。故古文教學一定要教師具備豐富的學識,敏銳的視界和持久的心力,切忌急功近利,這樣整個教學活動才和諧、充實。“學者之志,須教勇猛,自當有進,志不足以有為,此學者之大病”,對古文的學習,光有興趣、沖動不行,還要有后勁,有“志”。只要給學生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由簡到繁,師生共同協作,古文課將遠離晦暗與酸澀。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第六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