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注重情境教學是《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需要,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保證,有利于促進新課程改革。作為數學老師,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努力創設各種數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從而促進新課程改革。
【關鍵詞】數學教學 創設情境 新課程改革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這是《數學課程標準》給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提出的要求。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飽滿的學習熱情,促使他們以積極的態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動求知,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促進新課程改革。那么,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情境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做法。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是對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關系的一種抽象。因此,在教學中,一方面要盡可能地從生產和生活中選取一些與教學有關、生動形象的實例,能使課本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讓深奧的道理通俗化,從而使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親切感,并很快地把思想集中在教學內容上,起到觸類旁通、引人入勝的效果。如在進行“平面直角坐標系”教學時,我沒有按照一般的教學方法硬生生地講解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標系,什么叫點的坐標,而是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動物園的小動物到電影院看電影,聰明的小花貓拿著自己的票(2排5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而小狗多多拿著自己的票(3排2號)卻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座位,你能幫它找到座位嗎?如果大笨狗不小心把票撕了,只剩下了一個號碼,它還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嗎?通過這個例子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在平面內準確的定位要有兩個量,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明白了數學起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二、創設發現情境,讓學生享受發現的樂趣
教師不是要教給學生現成的知識,而是要讓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積極參加發現新知識的過程,獲得發現真理的能力,通過觀察與分析、回憶與聯想,讓學生充分享受發現真理的樂趣,從而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的教學,我的活動如下:1.讓學生在白紙上畫出一個兩角相等的三角形,并剪下:2.將三角形對折使兩個相等的角重合;3.讓學生觀察兩等角的對邊的長度,提出猜想;4.引導學生說明猜想的正確性。以上教學過程,通過學生自身的活動創設情境,使結論成為他們自己探索發現的結果。教師不斷設置目標問題串,引導學生自己達到目標,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知識掌握過程的支配者。
教師要設計這種發現情境時,還應注意以下兩點:(1)要重視引導學生“發現”激情,要以舊引新、循序漸進;(2)要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所發現的數學規律的魅力、新知識的價值,創設問題情境方法有多種,但目的大多都是為了“發現”,主導應是教師,主體都是學生。
三、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探求知識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創設問題情境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能打開思維的閘門,能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例如,在解直角三角形這一節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情境:讓學生以旅游者的身份思考:你與塔底的水平距離為400米,在前往參觀途中的C處測得塔頂的仰角為30°,那么你知道塔的高度嗎?學生急于想知道答案,紛紛畫圖計算,但很快就發現以我們的知識根本無法解答問題,從而順利引入這節課的研究內容:直角三角形的邊角關系。這樣的問題情境既有趣又貼近生活,極大地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去探索、學習,極大地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四、創設新異情境,激活思維火花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接觸新異刺激時,大腦皮層會出現優勢興奮中心,這時大腦的勞動處于緊張而愉快的狀態。因此教師應注意創設新異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緊張而愉快的氣氛中不斷汲取新知識。
比如在講解“黃金分割”一課時,教師向學生提出文娛晚會上為什么報幕員每次都站在舞臺的三分之二處。又如,報紙在折疊過程中形狀始終不變,并指出黃金比之所以被稱為美的數至今仍是一個迷,并適當介紹我國數學家華羅庚的優選法,使學生興趣盎然。師通過恰當的時段創設情境學生感到新穎、好奇,從而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
五、創設合作交流情境,給學生合作交流的空間
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合作學習,有利于思維的活躍,有利于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多創設些合作交流的情境。這樣,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自然而然地產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認識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從而在合作學習中,自覺地把自我融于群體之中。小組內的成員一起學習,一起活動,久而久之感到自己難以離開這個可愛的群體,培養了學生的合群性與合作能力,為他們以后適應社會的發展,更好地工作、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在《角的平分線》這節課中,教師導入時,可設置問題:有兩條交叉的小路,要在兩條小路所夾的范圍內放一個太陽椅以供乘涼。那么,太陽椅安放在什么位置才能使它到兩條小路的距離相等呢?能找到多少個?提出問題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通過合作交流總結,找到問題的答案并探究原因。通過設置該情境,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六、創設發散思維的情境,培養發散思維
開放型問題有條件不完備或答案不確定、有層次性、解決策略具有發散性和創新性等特征,能夠讓不同的學生在同一問題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使學生樂于參與,主動探索,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如學習相似三角形的有關知識后,教師提問:請你用所學過的知識測量出學校旗桿的高度(圖片顯示操場上旗桿實景)要求畫出示意圖,簡單說明測量原理。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后,可得到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進一步的培養與發展。
七、創設成功情境,引發學生成就意識
伴隨課堂教學活動進一步開展,學生由于長時間集中注意,在下課前的十幾分鐘左右,注意力便開始逐漸減退,學習情趣明顯變弱。教學時,我注意設計針對性強、形式多樣、難易適中的練習,創造讓全體學生經過一番努力后,都能獲得成功的機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
另外,在教學中教師還應有意識地創造誘發學生提問的情境,引起學生質疑問難,形成認識沖突。但需關注提出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教師不宜急于回答,應設法轉換成全體學生的共同問題,讓它相互傳遞,引起學生思想的共鳴,從而創設成一個“全班問題情境”。
總之,我們應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努力創設各種數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使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為促進新課程改革做出自己的貢獻。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楊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