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書法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藝術,基本特征是美。書法的藝術美體現在多方面,其中變化是體現書法藝術美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包括點畫線條的變化美,結構組合的變化美,布局安排的變化美等等。正因為有這些的變化,才使一幅作品顯得生動活潑,美觀大方,賞心悅目。
【關鍵詞】書法 變化美 點畫線條 結構組合 布局安排
書法是我國一項獨特的文化遺產,又是歷史悠久的傳統藝術。作為藝術,它的基本特征就是美。
書法的藝術美與繪畫、音樂、舞蹈、建筑等藝術美,其共性是相通的,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通過變化來體現美感。繪畫有線條粗細明暗的變化,音樂有旋律高低快慢的變化,舞蹈有姿勢節奏的變化,建筑有結構風格的變化等,這些也是書法藝術所追求的目標,書法也是通過變化來體現美的。
書法的變化美體現在很多方面。
一、點畫線條變化美
點畫是漢字結構的基礎,書法表現形式主要是線條,體現線條美的基本要素是富于變化。古人說過:“學書貴能通變。”為使筆畫體現變化,就要有露鋒和藏鋒、中鋒和側鋒、方筆與圓筆、提筆與按筆等用筆的變化。在一個筆畫中,從起筆到收筆,筆畫的輕重是不一樣的,如:豎畫一般都比橫畫重;點畫的收筆較重;撇畫的起筆較重;箠露豎的起筆和收筆都比較重;捺畫要寫出一波三折;提畫的起筆較重等。另外,凡在一個字里有相同筆畫的,它們的長短、輕重、曲直形態各不相同。例如:雙人旁的兩撇長短不一樣;三點水的三點形態不一樣;四點底的四點大小和位置高低不一樣;“三”字三橫的長度和形態也不一樣;“食”字下面的捺畫改變為反捺等等,如果把這些筆畫都寫得一摸一樣,沒有變化,就顯得單調呆板,這就說明了筆畫線條的形態、長短、粗細的變化體現漢字的美。
那么如何體現這些筆畫線條的變化呢?主要是用筆技巧。一是要把握好速度,在書寫每一個筆畫的過程中都有快有慢,一般來說,筆畫重的地方和轉折之處宜慢,輕的地方宜快。例如:橫、豎、撇等筆畫的起筆處就要慢,箠露豎和捺畫的收筆處也要慢。要做到該快則快,該慢則慢。二要把握好力度的分寸,做到落筆穩實,沉著有力,力透紙背,古人有“入木三分”之說。三是要講究運筆的技巧,在運筆過程中,要運用提按頓挫等筆法,筆在紙上作上下的空間運動叫做“提按”,是運筆中最普遍最重要的運筆方法,通過按筆可以達到“重若崩云”,提筆又能使線條“輕如蟬翼”,令人有種變幻感和沉浮感。另外,無論是起筆與收筆,回鋒還是折鋒,都離不開“頓挫”,挫筆即頓后略提,再過渡到下一個動作。只有在熟練掌握運筆技巧的基礎上,才能寫出富有變化的各種筆畫。
二、結構組合變化美
漢字被稱為“方塊字”,“方”是漢字最突出、最明顯的特點。但是這種“方”并不像幾何圖形那樣規矩,而是給人的整體感覺而已。實際上近似方形的字并不多,即使接近方形的也是方中有變。例如:“上”、“下”就近似三角形;“天”、“王”就近似梯形;“今”、“令”就近似菱形;“冷”、“的”就近似圓形等等。
一個字是由若干筆畫組合而成,漢字的八種基本筆畫以及它們的幾十種變形,可以組成千萬個不同形體的漢字。中國書法之所以成為獨具特色的一門藝術,就是因為漢字本身的形體構造就蘊含著美的因素,就是因為字字有別。要在整齊中顯現參差不齊,千姿百態,關鍵在于變化。例如:在上下結構字中,有上面寬的,有中間寬的,有下面寬的,有上長下短的,有上短下長的;在左右結構字中,有左高右低的,有左低右高的,有左長右短的,有左短右長的,有左窄右寬的,有左寬右窄的;在包圍結構字中,有包得嚴實的,有里面部分要探出包圍框的等等。正如有書法家把漢字比作“像疊羅漢,有立的,有臥的,有板著的,有伸腳的,不但要整齊,還要疊成花樣,而且是好多種不同的花樣。”因此,要重視漢字的形體變化。書寫時要根據漢字本身應有的形態,因字賦形,順其自然。要把筆畫的長短區別、位置高低的變化寫好,該長則長,該短則短。這就需要認真觀察,仔細分析。如果寫得千篇一律,沒有變化,那就顯得呆板,更談不上美觀了。
三、布局安排變化美
布局是對整幅作品進行全盤安排的規范要求。一幅好的作品,除了運筆流暢、點畫優美、結體舒展、結構美觀外,還須講究章法布局,無論是字體之間、行列之間,還是天頭地腳、落款用印,都要進行通盤考慮,精心安排,使全篇布置變化多端,和諧美觀。布局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形式的多樣變化。一種是縱有行,橫有列:要求是字距小于行距,給人一種行行分明,字字入距的舒適感覺,其特點是整齊清楚,勻稱協調,一般適用于楷書。而字體較寬的隸書,則字距大于行距。還有縱有行,橫無列:行式有定,而每行字數無定,其特點是靈活自然,整齊中顯出變化,粗看行行整齊,細看字字大小、長短、寬窄各異,適用于行書。
二是在正文中,要字字意別。寫行草書,遇有相同的字要加以變化,避免雷同,王羲之的《蘭亭序》中共有20多個“之”字,每個形態都不一樣。這就好比舞臺上塑造的人物形象,千人千面,雖有相似,絕無雷同。楷書較為規矩,伸縮性小,但也應字字意別。
三是正文和落款字的大小不一樣,正文的字要大于落款的字,這樣正文和落款就能做到賓主分明。
四是正文和落款的字體最好要有變化,用兩種字體書寫,但要與漢字發展史相順應,即正文的字體在歷史上先出現,落款字體后出現。例如正文是隸書或楷書,仍用隸書或楷書落款,就顯得單調死板,如果改用行書落款,整幅作品就顯得靜中有動,生動活潑。
五是落款和印章與正文的位置不能一樣高,落款和印章要高于正文,這也是體現正文和落款的區別與變化。
總之,書法的藝術美,當然包含多方面因素,主要是體現在變化上。筆畫的輕重變化得當,會從線條結體中釋放出美的旋律;墨色的濃淡枯濕交替,能夠顯現出美的節奏;書體的大小間隔有致,促使畫面產生起伏感和層次感;字距行距的疏密合宜,令人有著勻稱感和舒適感。除了以上所述的點畫線條變化、結構組合變化、布局安排變化外,它包含很多方面的變化。例如行草書中字的大小搭配與變化,作品樣式的不同與變化,不同書體運筆和結構的變化,作品的創作風格不同與變化等等,無處不體現變化,正因為有這些的變化,才使一幅作品顯得生動活潑,美觀大方,使人流連忘返。
【參考文獻】
[1] 董友知. 書法理論與書法百家.
(作者單位:安徽省肥西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