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導入環節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但這一環節卻容易被老師們所忽略。本文對導入環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及其幾種常用的方法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就這些方面來談談自己的心得。
清代著名戲曲理論家李漁在《閑情偶記》中寫道:“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之一見而驚,不敢棄去,此一法也。”一部好的作品需要一個吸引人的開篇。同樣如此,一節好課也需要一個好的開頭。在教學過程中,導入新課就是第一個環節。這個環節,老師們有時卻不能給予足夠的重視。俗語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認真對待導入,精心設計導語,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根據幾年來的教學經驗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認為導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往往起到這樣幾個作用:
一、引起學生的注意
普通心理學認為,對于某一事物,人們會產生有意或是無意的注意。“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經過了前面一節課的學習以及課間十分鐘的玩耍休息,到了打鈴,學生其實很難立即把注意轉移到新的一節課上來。這時,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好第一個環節,以使學生的注意快速轉移。所以,有的教師就會采用這樣的方式,在剛上課時,就投影出本節課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方面的教學目標,采用這樣的方法,一方面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有所了解,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的注意迅速轉移到本節課的內容上來。
二、激發學生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位教師的教學目標能否實現,教學內容能否讓學生掌握,關鍵在于學生是否愿意與你配合,而這就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動機的保持是促進有效學習的重要條件,而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則是長期保持學習動機的一個良好方法。我曾經觀摩過一節閱讀公開課,課的題目是《童趣》。這是清代文學家沈復所寫的一篇文章,內容是作者兒時的一些趣事。老師很懂得調動學生的興趣。在導入新課部分,老師讓學生在一分鐘之內盡可能多地說出自己在童年時所玩過的游戲名稱,并且進行競賽。學生們一個個爭先恐后,說出了很多游戲,積極性非常高。這個環節結束后,學生的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老師也很自然地轉入到課文的學習中來。
三、調動學生的積累
《論語》中的第一章《學而》對于學習方式,有過這樣精辟的論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可見在學習中,對于習得知識的復習也是很重要的。在課堂的第一個環節導入新課部分,也可以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復習一下以前的知識。我曾經上過一篇課文,題目是《雨說》。這是一首現代詩歌,詩中將春雨擬人化,向孩子們訴說心聲。于是在導入部分,我就設計讓學生回憶一些描寫春雨的古詩詞。學生紛紛舉手發言,說出了很多名句,如“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等等。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古詩詞積累,既起到復習的作用,也使學生對春雨產生親近感,能更好地去傾聽雨的訴說。
四、引發學生的思考
學習需要思考,思考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別人的觀點,或是形成自己的思想。在導入新課部分,有時不妨提出一些與課文有關聯的問題,讓學生去想一想,然后再進入文本的學習。舉個例子來說,《敬業與樂業》是初三語文教材所收錄的一篇課文,論述的是如何對待職業的問題,對尚在求學階段的初中生來說,有一定的距離。我們就可以以一連串的問題來開始課文的學習。首先提出一個問題:“同學們即將初中畢業,大家以后想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學生大都回答律師、醫生、公務員等令人羨慕的職業。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有沒有人想成為環衛工人或是修車師傅等?”很多學生都會說不愿意。然后再問:“為什么不愿意?”學生說出各種理由。最后讓學生思考:“如果你所從事的職業與你的設想相去甚遠,或者你雖然從事了自己理想的職業但卻非常辛苦,該怎么辦?”學生各有不同的想法。到了此時,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對于本課所要學習的內容其實做到了充分的準備,這個時候再順理成章的帶領學生一起去看作者的論述,學生就更加容易接受。
五、喚起學生的共鳴
有研究者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的過程,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學習過程就是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將接收到的外部信息進行加工、內化,從而把它們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在學習中,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學生的共鳴是非常重要的。在導入環節的設計中,有時也要考慮到這一點。曾經聽過一節課,內容是學習一首朦朧詩《星星變奏曲》。在課的開頭,老師讓學生介紹自己在靜謐的夜空欣賞星星時的感受,學生們暢所欲言,由此再走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去了解作者的感受。這樣的設計,就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也減少了課文學習的難度。
對于一個好的教學設計來說,以上所述的導語的作用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糅合在一起。它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也能夠喚起學生的共鳴;既可以調動學生的積累,也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而這些也必定引起學生的注意。作為教師,我們要充分重視教學的第一個環節,認真思考,精心設計我們的導語。我認為導入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一、簡介導入法
簡介導入法是指在課的開始就簡單地介紹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或者介紹關于作者和寫作背景等相關知識。介紹學習目標,可以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方向,需要關注的問題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可以快速地把學生的注意轉移到該節課的學習內容上來。而有的課文距離學生的現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比如說古文以及五四時期的一些文章,在課的開始就把作者的基本情況和寫作背景介紹給學生,除了引起學生的注意外,也能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幫助學生更好地去理解課文。舉個例子來說,魯迅的文章對學生來說不容易理解,這主要是因為魯迅的文章有很強的思想性,也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那么當我們在教學《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課時,就可以直接向學生介紹當時的寫作背景,讓學生產生明確的認識。
二、設疑導入法
在課的開頭,我們有時會設計提出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設置疑問無疑能夠立即引起學生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可以創設某種情境,將學生引入到課文中去。比如說,在教學《蘇州園林》一課時,我們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有沒有參觀過蘇州園林?知道蘇州有四大園林嗎?對蘇州園林,你有多少了解?通過這幾個問題,自然而然地就把學生引入到課文中去,也激起學生學習《蘇州園林》的興趣。再如,于漪老師在教學《孔乙己》時,這樣導入:凡是讀過魯迅小說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讀過《孔乙己》這個短篇小說的人,無不被魯迅所塑造的那個受到社會涼薄的苦人兒的遭遇所感動。魯迅自己也這樣說:我最喜歡的作品就是《孔乙己》。為什么魯迅創作了許多小說,而最喜歡孔乙己呢?魯迅究竟用怎樣的鬼斧神工之筆,來塑造孔乙己這樣一個形象呢?我們學習課文以后,就可以得到答案。通過設計這幾個懸念,學生自然愿意進入到文本的學習中去尋求解答。
三、直觀導入法
在課堂上,我們有時會使用一些教具來導入課文。這些教具,包括視覺型教具和聽覺型教具。視覺型教具如掛圖,實物,影像資料等;聽覺型教具如朗讀錄音,樂曲等。這些教具,對于學生來說,比較直觀,可以首先使學生獲得感性的認識,幫助學生更快地進入課堂教學的情境中去,同時也能對學生進行感染和熏陶,具有美育的作用。曾經聽過這樣一節課,老師教的是朱自清的名篇《背影》。課的開始,老師用大屏幕投影出我國著名畫家靳尚誼的代表作《父親》,并且配上背景音樂。圖片中的父親,面色黝黑,面容蒼老,但他的眼神、手勢無不展示出他對生活的熱愛,令人尊敬。以此,老師引入到課文中對父親背影的學習。再比如說,我們在教學《觀潮》一課時,可以以錢塘江大潮的錄像導入新課,這樣就能使學生對錢塘江大潮的雄偉景象有一個直觀的印象,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四、趣味導入法
我們的語文課,要牢牢抓住學生,就要充分發揮我們的學科特點。語文學科,涉及的知識面相當廣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哲學、歷史、美學等等都會涉及在內。在課的開頭,我們不妨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一些謎語、歌謠、故事、游戲等導入新課,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比如說,在上《故宮博物院》時,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小小的知識競賽,提出一些關于故宮博物院的知識,讓學生進行搶答,事先可讓學生做些準備,這樣既可激發學生的興趣,也可使學生對本課的學習內容有充分的了解。再如,我曾聽過一節公開課,內容是《楊修之死》。老師在導入環節,設計了幾個謎語。謎底是三國中的幾個人物,其中最后一個人物就是楊修,老師順勢進入課文的學習。課堂氣氛完全給調動起來了。
我們常說,教無定法,導入新課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風格,不同的教學對象,可以采用不同的導入方法。對于這一環節,我們一定要給予充分的重視,要做到先聲奪人,在課的開頭就牢牢抓住學生。我們要精心設計好這個環節,使我們的語文課鮮活起來。
【參考書目】
[1] 王雁 主編. 普通心理學.
[2] 閔衛國、傅淳 主編. 教育心理學.
[3] 課堂教學設計與案例(語文).(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桃紅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