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育界早就提出了素質教育的觀點,頒布了《義務教育法》,法律上明確規(guī)定:使受教育的兒童在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發(fā)展,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在基礎教育中貫徹執(zhí)行素質教育,根據(jù)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提高學生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為了貫徹國家的義務教育方針,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改變過去那種“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方式,采用切實可行的提高學生能力的教學方式——這就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原則。
為了更好地把握這一教學原則,我們得先弄清這個“做”字的理解。“做是學之中心”。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將“做”字僅僅理解為動手,這未免過于膚淺。關于“做”的人,陶行知先生歸納為四種,“一種是勞心人,一種是勞力人,一種是勞心兼勞力的人,一種是勞力上勞心的人”,“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干;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關于“教學做合一”中“做”的涵義,早在1928年陶行知先生在《答朱端琰之問》中即指出“‘做’字有個特別的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我們做一件事便是要想如何把這件事做好,如何運用書本、如何運用別人的經(jīng)驗,如何改造用得著的工具使這件事情做得最好。我們還要想到這件事和別的事情的聯(lián)系,想到兩者的相互影響。我們要從具體到抽象,從相想到共相,從片斷想到系統(tǒng)。這就是勞力上勞心的功夫。不如此,便不是在勞力上勞心,便不是做”。由此可見,“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這就是“教學做合一”的教學原則的核心。對于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講“做便是教”,“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對于受教育的學生來說“做便是學”,“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
新時代背景下,為了讓素質教育的精髓以正確的方式執(zhí)行、推廣,深入人(教師)心,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運用“教學做合一”的這一指導性的教學原則。
一、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只是教育的使命之一
自古以來,不管是過去的應試教育,還是今天的素質教育,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是任何一類教育的重要功能,離開了知識的傳授,教育也就失去了意義,也就會盲無適從。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擔負好教育的這一重要功能呢?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陶行知在“教學做合一”中認為“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這就是說我們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這一教學活動中不能只顧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要求學生跟著你轉,“只有這樣的教學,先生才費力少而成功多,學生一面也就能夠樂學了”。如在講“地圖上的比例尺”時,這是地理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知識,對于它的定義、放大或縮小,學生往往容易混淆。但我注意到學生在小學已經(jīng)學過比例這一概念,因此在教學中我就利用學生已有的“舊知識”進行“翻新”,便就輕而易舉的傳授了這一重要的地理知識。我講得也輕松,學生學得也愉快。由次可見,教學的“教的法子”與“學的法子”結合是十分必要的,教學的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它是“教學做合一”的精髓。
二、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是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但在教學過程中純粹地以知識堆砌為目的是我們實行素質教育所堅決摒棄的,素質教育不走出這條老路子。幾十年來的實踐證明我們那種以知識堆砌為目的的“填鴨式”課堂教學失敗了,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今天我們實行素質教育,目的就是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適應當前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那么對于我們搞教育的來說,該負起什么樣的責任呢?“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今天科學知識的發(fā)展是飛速的,任何一行現(xiàn)代職業(yè)都需要豐富的不斷更新的知識,這是一輩子積累的過程,不可能再有限的教學課堂上傳授給他們,這就依賴傳播知識的各種媒體如報紙、刊物、廣播、電視、電腦等了。因此我們的責任倒是教會受教育者能利用各種媒體獲取知識的能力。列舉一個不恰當?shù)睦樱斨袊挥幸粭l鐵路時,我們可以向學生大講特講這條鐵路的起點站終點站,沿途還經(jīng)過了哪些城市,有什么名勝古跡。但今天中國已形成了一個鐵路網(wǎng),你還可以這樣做嗎?這是不可能也是沒有必要的,完全可以把這一任務交給《鐵路交通指南》之類的書籍了,我們的任務到應該是教會學生如何正確的去閱讀這類的書籍,掌握它所提供的信息就顯得非常的必要和重要了。如果我們把這份精力放在講述每一條鐵路上,要求學生去背那種“考前記筆記,考后全忘記”的忘卻教學是沒有前途的。我們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學了知識就有用,學了就能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注意到學生是否真學實學了,學到了真正的知識與本領沒有。
三、知識是在不斷更新的
有人說今天的“知識大爆炸”,有人則擔心今天的“知識在老化”但不管是怎樣的比喻,還是怎樣的擔心,同樣說明了知識是在時代的車輪下不斷更新替換的。在教學中如果我們還是采用老一套,死捧著課本,手里拿著的是教了幾十遍甚至上百遍的破爛不堪的教案,這樣的先生都沒有進步,學生能有進步嗎?因此對于我們“做先生的,應該是一面教,一面學,并不是販賣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教學中一定要貫徹“教學做合一”的教學原則,不斷補充新的知識,才有可能使得教學相長。如在地理教學中,經(jīng)濟地理的變化是非常大的,有時教科書都來不及修正,如在講七年級(下)日本(商務版)的經(jīng)濟時說日本的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位,但現(xiàn)在中國的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書本還沒來得及改,你還是按照課本的知識傳授學生會相信嗎?這怎么辦?那你就得去學呀。要想使學生明白,先生得先使自己明白。因此,陶行知在《以教人者教己》中論述到:“這學理就是‘為學而學不如為教而學之親切。為教而學必須設身處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
四、教學手段的改進需要我們“教學做合一”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學技術在不斷的發(fā)生著變化,在以前的教學手段中由課本枯燥的文字逐步發(fā)展到幻燈投影、錄像教學。但自從計算機誕生以來,尤其是引入到教學中以后,對教學手段的改革起到了一個很大的促進作用。計算機以其信息儲存、管理及其處理的卓越成效,將人類帶入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簡稱CAI)能突破傳統(tǒng)電教手段“一對一”方式的缺點,克服了傳統(tǒng)電教手段中教師思路及課堂要求必須圍繞這些幻燈錄像的不足。它能通過各科教師按機子的思路、課堂的需要設計各科教學的CAI課件,能通過聲、像、圖、文等多種信息的傳播強化教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計算機引入教學已經(jīng)過去很多年了,許多教師還不精,怎么辦?這就要求每位教育工作者學習先進的教學設備,掌握現(xiàn)代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及其應用。也許這時,有的學生在這些領域比我們教師還強,那么我們就可以成為學生的學生,他們在這一方面可以成為我們的小先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與學生并沒有嚴格的區(qū)別。實際上,如果破壞成規(guī),六十歲的老翁可以跟六歲的兒童學好些事情。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天天有的現(xiàn)象,因此教學做合一的”。
教育總是通過培養(yǎng)人來為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服務的。今天我國的教育目的也就是培養(yǎng)適應當前社會主義建設的人才。因此為了我國的教育事業(yè),我們必須要有陶行知先生的那種“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為教育事業(yè)獻身的高尚精神,在“教學做合一”原則的指導下,以“敢探未發(fā)明的新理”和“敢入未開化的邊疆”的開拓精神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去強化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達到“素質教育全面化,人才教育個性化”的教育目標,培養(yǎng)建設四化的后繼人才。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新城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