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數學概念
所謂數學概念,就是反映現實世界中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屬性的思維形式。簡單地說,數學概念就是指書本上的一些名詞術語。它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數量較多且需要下定義的,如:方程、函數、角等;一類是數量較少且不用下定義的,如點、線、面等。
每一概念都有內涵和外延。內涵是指這一概念所包含的某一對象的一切基本屬性的總和。外延是指適合某一概念的一切對象。
概念具有確定性與靈活性。確定性是指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確定的,不能含糊不清,變化無常。但是由于客觀事物的發展,人的認識的逐步深化,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的概念也必然要發展變化,這就是概念的靈活性。
二、怎樣講好數學概念
(一)用直觀對比的方法引入概念。一個概念在學生思維上的形成,是需要一定過程的,教師在教學中應從具體到抽象,從現象到本質,引導學生逐步形成概念,即要善于應用直觀對比的方法引入概念。這樣做既可以將抽象思維轉化為形象思維,避免學生聽起來感到枯燥無味,又可減輕他們的記憶負擔。如初一學生在學習數軸時,就可以用溫度計、秤桿這些日常生活中有刻度的實物進行引導:它們是否都有表示“0”的點?是否都有單位長度?是否都有數值增大的方向?在此基礎上就可以概括出數軸的定義。
(二)用準確形象的語言講述概念。教學過程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教師的語言是進行這一過程的必不可少的“武器”。因此,教師能否用準確的語言進行教學,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如果教師對概念中的詞語解釋不清,必然會妨礙學生的正確思考。如“不大于”不能理解為“小于”,“非負”不能認為是“大于零”等,所以教師必須用準備的語言講述概念,學生才有可能正確理解概念。
對一些較難理解的概念,在講解時要想方設法做到形象易懂。如在講數的擴充時,可以從人的成長與認識數的關系談起:初生吃母乳時,沒有人爭,就不需要數的概念;等到大一點吃包子時,知道我一個,哥哥兩個,說明他知道自然數的概念;再大一點,給他和哥哥一個蘋果分著吃,就產生了分數的概念,于是我們就概括出了分數;以后,會花錢了,買東西欠賬就有了負數的概念,因而又概括了有理數。等到學開方計算時,發現了無限不循環小數即無理數,又可進一步概括為實數。這樣講,生動形象,學生聽起來興趣盎然,理解透徹,不易忘記。
(三)指導學生鉆研課本,徹底弄懂基本概念。要將課堂上講的一些概念鞏固下來,并使其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指導學生鉆研課本是一條重要的途徑。
看課本一般要求學生做到:第一,這一節重點講什么?老師講的與書上寫的有什么不同?老師為什么這樣講?第二,你是如何理解這一節內容的?是只記住了結論,還是也學會了課本中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需要熟記的,但該公式的推導過程即配方法更為重要。從只記公式到掌握其推導方法,是認識數學規律的一個飛躍,把解決問題的方法學到手,比單純地記憶一個結論,要重要得多。第三,對概念中關鍵詞語,要求學生反復推敲,務必搞懂。如函數定義中,“在某個變化過程中”、“某一范圍內”、“惟一確定的值”的含義就要求學生透徹地理解,完全掌握。
三、講數學概念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注意揭示概念的本質特征。為了使學生正確理解概念,可用分類、對比等方法揭示概念的本質特征,使學生在比較中抓住概念的本質屬性。如在講方程時,可從方程中未知數所處的位置不同,來命名整式方程、分式方程和無理方程。這樣屬性突出,外延明確,便于理解。
(二)注意揭示概念的變化發展。有的概念并不是一下子建立起來的,而是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個別到一般不斷深化完善的變化過程。如果在講課時,能揭示這個過程及其帶來的影響,對學生正確全面地理解概念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如“角”在平面幾何中是“有公共端點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這是孤立靜止的定義,在平面三角中是“射線圍繞著它的端點旋轉所形成的圖形”,由靜到動,由正到負,在立體幾何中又有“異面直線所形成的角”。這樣從平面到空間,角的概念就逐漸完善了、全面了,意義當然也就更廣泛了。
(三)注意揭示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有些概念在文字敘述、圖形表示和內容含義上是十分相似的,也是學生常分辨不清的。因此,有必要把這些概念放在一起,從定義、圖形、性質等方面進行分析對比,幫助學生弄清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如直線、射線、線段是學生剛學平面幾何時,很容易混淆的三個概念,可從圖形的表示方法、端點個數、有無長度等幾方面進行對比。經過比較學習,確實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射陽縣四明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