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堂課,給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課文的名字叫《假使我們不去打仗》,這是田間的一首短詩,6行35個字,摘錄如下:假使我們不去打仗/敵人用刺刀/殺死了我們/還要用手指著我們的骨頭,說:/“看/這是奴隸!”這篇文章我已上過多遍,基本上是用半節課時間,這一次,我的設想也一如既往。按照慣例,我先請一位同學誦讀這首詩,前面讀的很好,可在讀最后一句時,他加了一個“就”字,把“這是奴隸!”讀成了“這就是奴隸。”讀的非常自然,他也沒覺得什么。我心里一亮,這是我備課中沒有考慮的問題,若按以往,我可能會評價說:“總體不錯,但可惜加了一個字,下次要注意。”但我沒按以往的做法,很親切地詢問到:“你為什么在最后加上一個‘就’字?”他看了我的臉色,估計是看到了我的征詢的神色,又沒有任何責備之意,于是抬起頭望著我說:“我覺得這里加上一個‘就’字沒有什么不好,反而能增加肯定的語氣。”說完后,臉上一股自信的神情,我沒立即表態,在心里默默地讀兩遍,似乎他說的也有一定的道理。于是我把目光轉向了全體同學。說:“剛才XX覺得最后一句加上‘就’更好一些,能表達肯定的語氣,你們看,是否同意這個觀點,我很想聽聽你們的真實想法。”同學們聽到了我這番話后,立刻嘰嘰喳喳討論起來。不久一位同學舉手說:“不好,因為‘這是奴隸’是敵人嘲諷,蔑視我們的語氣,不是肯定的語氣。因此不加就更能表現敵人對我們的侮辱,激起全體人民的仇恨,你聽,這是——奴——隸”,就是這個情感。”他的發言立刻吸引了不少同學贊許的目光,我適時地也贊賞說:“很好的見解!”,這個贊賞一下激起了“反對派”的反駁,一位同學說:“我覺得加上‘就’也很好,在讀的時候把‘就’和‘是’分別拉長一個節拍,同樣具有嘲諷意味,而且在嘲諷中還增加了強烈的鄙視之情。”……討論非常激烈,不知不覺半節課就下去了,但同學們在討論中仍意猶未盡,許多很有主見的見解都表現了出來。最后,大家一致同意,不加“就”更好,嘲諷、蔑視、侮辱的語氣更重。在此基礎上我又引導他們去分析“指著我們的骨頭”能否改為“指著我們的身體。”都達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從教學計劃上講,這節課似乎沒有完成,但從教學效果上講,我覺得不僅學生,而且我也從中得到了許許多多的東西,諸如詩歌的語氣、煉字、情感的表現形式等,當然更讓我受益匪淺的是我從中得到的啟示。
在新的課程標準里,有一個重要的核心就是對學生的尊重,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從我的這節課里,我也確實感受到尊重學生,培養學生獨立人格的重要性。試想一下,假如我對學生讀錯只是批評一句了事,假如我以教案里沒有“就”字的討論而一推了之,那是決不可能有那么多智慧的火花的。
學生作為學習的個體,在獲得知識時,不同的心態往往會導致不同的表現行為。如果他(她)感覺面對的是一個寬松的環境,他就有可能表現出一種開放的心態,如果他感覺面對的是一個苛求的環境他就有可能表現出一種封閉的心態,因此,老師若心中、眼中沒有真正的學生主體地位、沒尊重的意識、沒有民主的理念,在語文教育過程中,就沒有尊重、平等、溝通和理解,從而因為自己的“學問高深”而“雄視學生”,用自己的話語霸權統治學生“打壓學生”,往往會形成學生只知道被動地接受知識而缺乏主動地獲取知識,學生的思維也將處于半睡半醒狀態而無法有激活的可能,那么課堂也就難以出現那令人興奮的一幕。
教師在一節課里,它的角色是組織者、引導者,但同時也應是一個學習者。信息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已很難說誰的知識面寬與窄了。如果教師的固有思想不被打破,那么教學相長將只是一句空話。而大多數課堂,教師的主要的思想觀點就是我來上課的,我是來傳授知識的,因此往往把自己定在“不需學”的地位,沒有一個學習的心態,自然也不可能俯下身子傾聽學生的見解了。
從近的來看,尊重學生,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能夠使課堂氣氛生動活潑,學生也能積極參與,從遠的來看,尊重學生,培養學生獨立的人生是學生今后學習與生活的重要保證,試想一下,一個沒有尊重的理念,沒有獨立人格的人是很難適應未來社會的。
上文的同學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迷信具有權威性的教科書。這實際上是學生具有獨立人格的標志。我們都渴望課堂上那鮮活的氛圍,然而不少老師可能并沒有意識到這鮮活的氛圍背后是學生獨立的人格,而這獨立的人格又恰恰在老師的手中悄然流失,不是嗎?每當哪個同學冒出不和諧的聲音,哪個同學的答案與參考的標準答案不同時,我們的老師便不由自主地打磨,循循善誘,以讓學生的思維納入“正確”的軌道,久而久之,我們的學生便弱化了“獨立的人格”,成為百教百順的學生了。
這便是一堂課的隨想。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