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這個名詞,就是學習生活,學習人生之道。
——生活教育論
【內容摘要】當前中學生作文中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作文脫離實際,不能為實際服務,內容空洞,抄襲模仿現象更是到處可見。為了讓學生在作文中有話可寫有話可說,且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應該讓學生走向生活,讓作文走向生活,讓學生的作文有生活味。
【關鍵詞】作文走進生活愛生活
一、目前中學作文存在的問題
1.從中學作文現象分析。學生作文普遍存在虛假現象,作文因為題材的虛假而無法具體、生動,無法反映生活的靈氣。于是學生作文“優秀”者則虛情假意,以華麗詞章掩飾生活理解上的貧乏;差者則任教師百般啟迪,無法具體展開,因此真正能反映豐富多彩生活的文章可謂鳳毛麟角。
2.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太重視文學性,而忽視實用性,以至學生把作文看成是很難、很頭疼的一件事。即使學生在平時寫作中水平不錯的學生,遇到實際問題時,又顯的手足無措了。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為作家或文學家,大部分人以后很少會接觸這種文學性很強的文體寫作,與此相反一般都是一些應用性的文體。相反美國與日本就比較注重作文的實用性,例如交際能力等等。
3.當前作文教學教師大部分是在課堂上完成的,且有規定的時間。在這種封閉的環境中學生挖空心思搜索材料,即使寫出來也是枯燥無味,沒有真情實感的。
二、原因分析
1.出現這種現象有其社會因素在里面。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已成為社會和國家的主導因素。要想在社會上立足,沒有知識是不行的。那到底怎樣才算有知識呢?文憑就成為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為了讓兒女能好的在社會上生存,讓其子女拿到高分高學歷就是一條必選之路了。作為考試科目之一的語文,作文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為了拿高分學生不惜死記硬背甚至抄襲,老師只講求形式教學,甚至教考試技巧。
2.學生被課堂所束縛,缺少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俗話說: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加上學生年齡小,生活閱歷少,更加缺乏寫作素材。
三、解決辦法
由原因的分析可知,這種社會因素是很難一下子改變的,雖然我國也在進行應試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標準。但這是一項長期的工程,要從體制上加以根本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況且這也不是一兩個人就能改變的。如此而言,目前我們能做的就是從第二個原因入手來改變目前的這種狀況,仔細分析,其實這也是改革應試教育下的作文教學,提高學生素質。
那么應該怎樣做呢?就我個人而言,要改變這種狀況,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作文走向生活。這里有兩個含義:①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寫作。②讓學生能進行生活寫作,也就是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強調了寫作的生活實用性。生活作文教學研究認為,生活與作文可以構成一個“生活→作文→生活”的循環。即從生活到作文回到生活再到生活的往復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生活的質量會因學生對生活認識的提高而提高,作文的能力會因對生活的表達能力的提高而提高,生活作文可以優化這個循環,從而造就生活與作文的雙向目標的達到,促進人的整體和諧發展。
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要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內容。作文活動本身是生活內容的一部分,在將來知識經濟時代,會成為一種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內容即生活之內容,作文教學可以成為生活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因此:
(1)教師要轉變觀念,讓學生做生活和學習的主人。
教師的觀念如果沒有改變,那么一切都是空談,因為教師的教學都是在一定的理念的指導下進行的,有什么樣的理念就會有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所以樹立教師的生活教育思想就顯得更為重要了。為此教師必須樹立以下三個原則:
①生活性原則。這是生活作文教學的個性體現。作文來自生活,作文教學應當來自生活,作文教學過程應該體現生活性原則,有利于提高學生認識生活、表達生活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
②主體性原則。主體性原則也應貫穿作文教學的全過程,陶行知認為,學生是生活的主人,當然也是學習的主人。生活作文強調學生是作文的主人,在作文指導、評講、批改中,學生都是主人。
③發展性原則。生活向前發展,作文也向前發展。發展性是生活作文的原則之一。作文教學過程要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生活能力的發展。
④和諧性原則。生活作文強調學生的整體發展,特別強調學生認知能力與表達能力的和諧發展,生活作文也正是學生對生活的認知與表達的統一。
(2)要讓學生作文走向生活,教師要教給學生方法。
①指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有些同學經歷的事也不少。家里家外,課上課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許多事情經歷了,可到作文的時候,一片朦朧,沒有鮮明的印象,又從何寫起呢?老師就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人、事、物,用心體會。
②要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研究性寫作態度。如讓學生自己收集有關我國各省自治區、世界各國人文地理以及歷屆亞運會的舉辦國、參賽國、獎牌得主等資料,掌握做資料卡片和將資料歸納整理成文的方法。接著讓學生在課上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介紹自己搜集的資料。
③必須實行說寫結合,加強口頭作文訓練。
④文體訓練與語體訓練并重。讓學生走向生活進行寫作,就必然會或多或少的與人進行交往。教會學生在不同的場合說不同的話,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這樣既使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進行交往,通過實際交往更加深對語體和文體的理解。
(3)教師命題要貼近生活,與社會生活現實緊密聯系。
例如,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文:“我們來找出自己以后所希望從事的職業,并針對未來的職業寫一份報告,而且每個人都要去訪問一個真正從事該行業的人。”這道作文題,使那些十幾歲的孩子感到驚訝,但他們還是遵照老師的要求去努力完成。別小看這樣一篇作文,它起碼可以培養和鍛煉學生的五種能力:
①抉擇能力。經過慎重考慮,選擇、確定自己未來的職業理想;
②思維能力。如何確定職業種類,如何從現在起為實現未來的理想而努力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③寫作能力。即寫一份“針對未來的職業”的文字報告;
④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學習如何去訪問一位與自己未來職業相關的陌生人;
⑤口頭表達能力。還要在班上向老師和同學作條理清晰的口頭報告。
這樣的作文形式,便把學生的做、寫、說、想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
(4)教師要組織豐富的課外活動,創造機會讓學生走向生活。
現在學生由于課業的負擔,每天基本是學校、家里。這種兩點一線式的路線,在加上計算機的普及,許多學生迷上電腦,甚至有些家長也認為孩子不需要出門也可以接觸自然。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組織學生走向生活就顯的更為重要了。具體做法是:
1.在觀察中引導體驗,豐富積累,驅動作文動力
觀察是作文獲取感性認識和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平時,我經常帶領孩子們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觸發學生有意注意的興趣。如觀察大自然四季的變化,樹木花草,日月星辰,湖河田野,蔬菜瓜果……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瀏覽鄉村的市場,當一回家庭“主婦”;做一次小販,留心捕捉新的印象;比較社會各個階層人物的工作表現:如交警風雨無阻指揮交通;爺爺、奶奶勤儉樸素;鄰居之間和睦相處;同學之間相互幫助……既可以發現生活中真、善、美的一面,又可以了解社會現象中假、惡、丑的一面。讓學生想一想,并利用日記、社會拾真集等形式,把聽到的、看到的、經歷過的、猛然感悟的及時寫下來。在觀察中,我十分重視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的方法。比如:有序觀察法,定點、定時觀察法等,讓學生在多角度的觀察過程中,逐步形成對周圍事物保持一種敏銳的觀察力。事實上,現實生活常常在平凡中孕育非凡,平淡中包含新奇,一旦學生養成了觀察生活的習慣,非但不會害怕作文,而且會經常產生寫作的沖動。
2.在參與中豐富體驗,“找米下鍋”,寫作性靈之文
有意識組織學生參與生活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較為豐富的寫作素材,而且也關系到在引導學生認識生活的過程中最佳立意點的選擇和作文主題的深化。如進行寫人的作文訓練時,若老師只作簡單指導,讓學生寫,則學生執筆茫然無從下手或寫成空空洞洞的“干癟文”;若老師作過細的指導,給學生提供范文,學生又會“依葫蘆畫瓢”寫成“葫蘆文”。從作文教學的需要出發,我們可以有計劃的引導學生為積累作文材料而進行社會生活實踐。如種植花草樹木,讓他們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參與家務勞動及公益勞動,體驗勞動的滋味;考察家鄉生態環境的變化,從而懂得保護環境……
一系列的實踐活動把作文與生活融成了一體,學生對生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而學生的習作內容真實、豐富,感情真切、真摯。
3.在交流中強化角色體驗,再現精彩瞬間,鋪設展示平臺
作文,是一種心靈的舞蹈,只有內心有了獨特的體驗后,才能舞得婆娑,舞得蹁躚。作文,也是一支心靈的交響曲,只有內心有了真切的感受,每個人才能唱響屬于自己的那支充滿情趣的樂曲。一句話,有體驗才會寫出好文章。我倡導的生活化創新作文,無論是指導學生認識生活,還是組織學生參與生活,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親身體驗生活,品嘗生活的酸甜苦辣。面對生活,每一個學生往往有著與成人不同的獨特的認識和體驗,會有獲得成功的喜悅,會有遇到不順心的煩惱,會有受到困難挫折的懊喪,也會有受到責難、誤解的悲傷和惆悵……作文指導,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那么,教師怎樣讓學生更好的表現生活化素材?
1.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擬題
學生“自主擬題”能力的形成,需要經歷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在開始階段,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從交流作文素材入手,引導學生從自己積累到的作文素材中擬定作文的題目,然后組織班級評比,看誰擬定的作文題目新穎、有趣,讓學生從中初步掌握擬題的一般方法,最后要求學生在作文時,自擬題目。
2.作文指導要明確著力點
有效的作文指導,應該把著力點放在拓寬學生作文思路和啟發學生自由表達上。要拓寬學生的作文思路,關鍵是要引導學生擺脫思維定勢的束縛,激活學生的求異思維。啟發學生自由表達,一是要讓學生自主選擇表達內容,寫真話,說實話,抒真情;二是要讓學生根據表達的需要,自主選擇表達的方式,或記敘,或說明,或抒情,為學生營造寬松的思維與寫作環境,減輕學生作文的心理負擔。
3.作文修改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修改作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態度上要求積極參與,人數上要求人人參與,過程上要求全程參與,形式上要求多樣化參與。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透過寫作來學習如何與人進行有效的溝通是生命中一項無價的技能。在中學作文教學中,有必要進行關注生活的研究探索。可以這樣說,寫作離不開生活,關注學生的生命世界,實現作文教學的真正意義,讓他們更熱愛生活。才能更好地體現語文課程的作用,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統一。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安家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