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小石潭記》寫景抓住一個“清”字,描繪了一幅清幽秀美的山水圖景,抒寫了作者片刻的歡愉之情及其內心難以壓抑的凄清之情。文章著墨于水“清”,而著意于心“清”。
【關鍵詞】寫景抒情藝術著墨水“清”著意心“清”
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寫景抒情古典美文。文章寫景抓住一個“清”字,描繪了一幅清幽秀美的山水圖景,抒寫了作者片刻的歡愉之情及其內心難以壓抑的凄清之情。文章寫景抒情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狀物無多余之筆,一切皆圍繞一個“清”字。以高度凝練的筆墨,描寫了小石潭的清越之聲,清澈之水和清幽之景。
清越的水聲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未見水潭,先聞水聲。珮環是掛在腰上的一種玉器,像玉器發出的聲音,那一定是清脆悅耳的。那清越的水聲甚至可以觸發你的聯想:流水在山澗里自由歡快地流淌,飛珠濺玉似的,演奏出悅耳的樂曲。那流水,也一定是碧玉般的透明。
清澈的潭水
水清之極。“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明明要寫水,卻不直接寫水,而是通過寫游魚來寫水。游魚“皆若空游”無所依托,寫出了水像空氣一樣透明。水底之石,石上之魚影,無不直視無礙,看得清清楚楚。直觀形象地呈現了潭水的空明澄澈。一個小石潭要吸引人,最要緊的就是要有清澈明凈的水。我們現在身邊不缺少水池,水潭,河流、湖泊,缺少的正是那一泓明凈的水。如果沒有明凈的水,不管地形如何多姿,邊上樹木、建筑多美,水中的魚有多少,都是一種病態的美。就像一個人沒有明凈的眼睛和心靈。有了這一泓明凈的水,這種美不僅悅目,更能怡情,會讓你的心境也透明起來。
水清之由。一是有特殊的潭床:“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石底、石岸、石島,一點不要擔心有泥沙沖刷下來。而是有良好的植被:四周青樹翠蔓,竹樹環合,上面不會有泥沙流失而下。綠樹翠竹倒映,把潭水染得更綠,潭水呈現出碧玉般的晶瑩剔透的質感。
清幽的潭景
清越的水聲,清澈的水質,清秀的竹樹,構成了一幅清幽的圖景。水聲游魚竹樹賦予了小石潭生命的活力。這是一幅明凈幽美的水墨畫,賞心悅目,令人陶醉,令人流連忘返。作者要尋的就是這樣的景,正好借此排遣那胸中的郁悶。樂景生樂情,這是順理成章的。寄情山水,作者從中獲取了片刻的歡愉。文中“心樂之”“似與游者相樂”就是快樂之情的直露。
景能怡情,也會傷情
作者柳宗元因永貞革新被貶永州,政治上遭受沉重打擊,滿腔抱負無處施展,一身才華無處發揮,流放于南荒,幽禁于僻壤;如美景封閉于荒山,如美玉蒙垢于淖泥,抑郁凄楚之情積重難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樣的觸景傷情同樣也會發生在柳宗元身上。文章后部分感情基調急轉,心情陡變,景變冷清,情也凄楚。
文章從樂寫到憂,情感陡變,可是讀起來卻沒有突兀之感。作者是如何把景與情,樂與憂融合一起,達到這樣水乳交融,渾然天成的境界的呢?
1.觸景傷情,引發無限凄愁。文中作者的心理、感情的轉折是什么觸發的?要弄清這一點就得好好賞讀第三自然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作者由賞潭景到溯潭源,視覺由俯視近觀到放眼追尋。如果說前面是寄身小石潭,那么此時就已跳出了小石潭。作者看到的是彎彎曲曲猶如游蛇的小溪流,且時隱時現,水源何處,根本看不到,尋不著。此時迷茫、感慨油然而生,多少聯想蜂擁而至:那曲曲折折不見盡頭的小溪流多像作者的前程——仕途多舛,前途難卜;那秀美的小石潭,居然被封閉在這荒莽之中,無人游覽欣賞,豈不像作者滿腔抱負,一身才華,卻被貶南荒而無法施展嗎?潭水遙遙終有源,而我茫茫前路何時得歸宿?此時此境,凄清之感,凄楚之情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2.直敘其因,抒發凄清之感。“坐潭上,四周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深山之中,竹樹環合之潭,非日中難以照見太陽,在潭邊坐久了,產生涼意,這是自然的。何況在這荒山深谷中,除了幾個同伴,別無游人。冷清寂寥之感便油然而生。
3.寫景中伏筆。前文寫水之清,作者用了“清冽”一詞,不僅寫出潭水清澈,還交待了水溫之涼。這既是實寫,深山之中,竹樹環合,陽光照射不到,潭水自然冰涼。同時又為后文寫意作了伏筆。清幽之景也就感覺冷清起來。
4.以樂景襯托哀情。前文寫秀美清幽之景,寫游魚之樂,寫游人賞景之樂,但秀美之景,暫時的歡愉心情最終還是排遣不了積郁胸中的凄楚寂寥之情,可見作者內心怨憤凄苦之深。
清澈、清幽、冷清、凄清,這就是小石潭的景物特點和由此投射出的作者情感。文章著墨于水“清”,而著意于心“清”。一潭清水,映照出了作者滿腔的凄楚。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