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學作品,是揪心痛苦的,更是幸福愉悅的。人的一生有許多美好的記憶,閱讀肯定是其中之一。文學鼓勵我們用別人的故事來補充自己的生活經歷,也鼓勵我們用別人的體驗來擴展自己的精神邊界——每一次閱讀,我們仿佛都是在造訪自己的另一種人生,甚至,閱讀還可以使我們經歷別人的人生,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分享別人的傷感與快樂。加西亞·馬爾克斯曾說,“我全部的人生都被概括進了我的小說”,這話是可信的。因此,蘇童、格非選編的小說讀本,能讓你認識四十種人生;而賈平凹選編的散文讀本,則能讓你靠近五十顆偉大的心靈。
傳統(tǒng)的高中閱讀教學是一種以知識為本位的教學,閱讀對象固有的價值是第一位的,主體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都是附屬的。這種教學在強化知識的同時,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fā)展的整體關懷,學生成為盛裝知識的容器,而不是具體的有個性的人。
體驗式閱讀教學的過程既是一個實踐過程,也是一個認識的過程。體驗,只有親自置身那環(huán)境中,那氛圍中,才能有至情至理的感受。對學生而言,一次實實在在的體驗式閱讀遠比一遍遍空洞的說教要感受到更多,因為只有從心中流淌出的才是最真實而又最刻骨銘心的。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tài)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fā)表不同意見。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這些要求所反映出來的便是閱讀教學的理想狀態(tài)。更具體形象化的表達就是:主體活躍,思維積極,感悟深刻,情感豐富,體驗獨特。
閱讀教學中為何非要強調閱讀主體的親身體驗?因為體驗是知識的內化,經驗的升華,它是自得自悟的生命活動狀態(tài)。閱讀教學中的體驗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生存過程的體驗,即再現(xiàn)知識的發(fā)生過程和思維展開過程,使學生親歷知識“生產過程”,領悟探索發(fā)現(xiàn)與經驗積累的樂趣;二是課程文化的體驗,即通過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的對接,學生情感與外部世界的融通,原有經驗與新鮮經驗的交匯,創(chuàng)設情趣相濟的閱讀教學情境,構筑師生交往對話的平臺,在小課堂連著大世界的氛圍中吸吮人文思想的乳汁,享受表達與傾聽的愉悅。教學中要盡量發(fā)掘和利用貼近社會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素材,使文本回歸生活,強化學生對生活的切身體驗;三是創(chuàng)新性活動的體驗,即選擇和組織能引起學生思考與探究的知識內容,培養(yǎng)其敢于創(chuàng)新的個性傾向和意志品質。因為體驗性知識多為內陷性和程序性知識,體驗式閱讀就十分強調學習主體的親身參與和實踐,這就決定了其應當多采取自主式、參與式、合作式和探究式等教學方式,如課本劇的排演,就是促進學生自得自悟,在實踐中學習,在合作互動中發(fā)展的最為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模式。
那么,如何在日常的課堂閱讀教學中強化體驗性?其關鍵是要處理好下列幾組關系:
一、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以學習活動為線索預備的教學設計不應是嚴謹?shù)慕虒W流程,而是對動態(tài)的、生成的過程的規(guī)劃和預測,是對當下的、動態(tài)過程的有效調控。
傳統(tǒng)“以教定學”的觀念必須摒棄,代之以“以學論教”、“以學促教”。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線索,強調學習活動的創(chuàng)造和生成,實現(xiàn)主體參與教學事件的最佳組合。如各地正在效仿的山東杜郎口中學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要求其中有一點,讓學生在最顯眼的位置上,展示自己最精彩的地方。他們的做法實際上將學生的體驗放在最為突出的地位。
閱讀教學中充滿并交織著確定性因素與不確定性因素的互動,這便有了預設和生成的互動。教師是預設的主體,教學預設是教學中的確定性因素。充分的預設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保證教學順利實施的必要條件,也是新的更有價值的生成的基礎。一般說來,預設的越充分,引導學生思考、分析、體驗也就越深刻。
教學生成是閱讀教學中的不確定因素,其生成的主體是學生,本質是一種探究。新課程關注預設,更注重生成。預設的越充分,預設包含的生成因子就越多,其生成也就越有價值。生成是對預設的超越,是尊重文本內涵,深入理解文本內涵基礎上的超越。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必定是一個真實的課堂,是一個學生思維開放展開心靈對話的課堂,是一個閃動著學生靈性的體驗式課堂,更是一個激情燃燒、回蕩著生命旋律的課堂。
可以說,我們語文教師若能真正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這就為體驗式閱讀教學的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譬如,筆者曾在教授莫泊桑的經典小說《項鏈》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瑪?shù)贍柕鲁速r項鏈還有沒有其它選擇?”這個預設的問題一下子把學生的思維給激活了,他們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想到了這樣三種其它選擇:一是向朋友說明實情,在求得朋友諒解時順便得知項鏈原來是假的;二是買一條假的還給朋友;三是一逃了之。在學生達成共識的基礎上,筆者又追問“瑪?shù)贍柕聻楹螞]選擇我們同學所想到的其它三種方法卻選擇了一條最為艱難的路?從中可看出她怎樣的性格?”學生再次討論后達成了如下感悟:瑪?shù)贍柕轮v究自尊、誠信和敢于擔當,在困難面前逃避那是懦夫的行為,而勇于擔當才是勇者,我們就要做瑪?shù)贍柕履菢拥挠抡摺M瑫r我們在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時,不能只看到她不太為我們所認同的一面,還應看到她身上有很多人性的光輝,唯有如此才會客觀公正。學生通過這樣的體驗式閱讀,不但領會到瑪?shù)贍柕逻@個人物人性方面的可愛之處,更懂得了如何去分析人物形象。
二、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課堂教學過程中,只要學生在思考和體驗就必然會伴有情緒的變化和豐富的語言動作,如皋教師把這看作是妨礙教學,以紀律為名強行抑制,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就會受到壓制,不利于體驗式閱讀的順利實施。
所以,我們教師應該多一些思考,能不能給學生一個比較自由的空間?能不能給學生一點言行的靈活性和自主權,也就是給合唱之外的獨唱一個精彩回旋的自由空間?課堂上,比安靜更重要的是什么?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應是個性的張揚、思維的活躍和智慧的啟迪。所以,我們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養(yǎng)成如下品質:一是學會傾聽,聆聽并重視他人的觀點;二是學會交流,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三是達成共識,共構知識。
正如現(xiàn)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所言“重要的是參與而非取勝”,要想上好一堂體驗式閱讀課,重要的不只是讓極少數(shù)表達能力強的同學展示自己的才華,更為重要的是要在教師的引領下讓更多的學生加入到課堂活動中來,樹立自信,提高交際和表達能力。
三、尊重文本和拓展延伸的關系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對文本探究、感悟的過程,更是一個主體與文本相互交融的過程。感悟不是靠教師提取出來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去體驗、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只有靠學生自身的閱讀智慧才能實現(xiàn)。成功的教學就是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智慧,把教材中蘊涵的智慧轉換成學生的個體智慧。同時要引導學生大膽質疑,這種質疑是一種在個體思考、體驗基礎上的判斷,這就涉及到對文本的延伸和拓展。
教學中的延伸和拓展應源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那么如何拓展才能真正實現(xiàn)教學意圖呢?首先,在教材難點處作適當拓展,這樣的拓展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蘊涵的深刻意義。其次,在文本的空白處或作者表達的簡約處作適度拓展,這樣既開拓視野,引導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情感的升華。譬如,筆者在教授小說《項鏈》時,我作了這樣的延伸和拓展“我第一次讀這篇小說時,我感到有一個缺憾,就是結尾太突然,戛然而止,讓我意猶未盡,很不過癮,大家是否有同感?正如曾經熱播的影視劇,如《蜘蛛俠》《武林外傳》等接拍了續(xù)集,以滿足觀眾的觀賞期待。接下來大家也是否該滿足一下像我這樣的讀者的閱讀欲望,給小說續(xù)寫一個結尾呢?但請注意:續(xù)寫的結尾一定要符合人物性格,切合情節(jié)發(fā)展的趨勢,決不可胡編亂造。接下來,就請同學們充分發(fā)揮想象,擔當起這個義不容辭的重任。”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各種結尾可謂異彩紛呈,課堂氣氛十分熱烈。然后我又追問“給原作續(xù)寫一個結尾價值大不大?為什么?”學生這才意識到無論什么樣的結尾,都有一個缺憾,那就是:剝奪了讀者想象和聯(lián)想的空間和權利。莫泊桑這樣結束全文確實是有其深意,那就是藝術鑒賞中的“留白”。通過如此延伸和拓展,同學們深深地感悟到莫泊桑高超的寫作技巧,留有一些空白更有藝術魅力,將什么都交代得一清二楚往往是很拙劣的。
毋庸諱言,不少學生早已習慣了講授式教學,缺少課堂積極發(fā)言的原動力,也欠缺口頭表達的能力和勇氣,所以,體驗式閱讀教學在實施過程還有不少難度,但只要我們教師懷著一種不達目標決不罷休的態(tài)度去做,那么這種體驗式閱讀教學一定能真正教會學生閱讀,并在他們心中埋下一顆善于閱讀、喜歡閱讀的種子。
(作者單位:江蘇海門市麒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