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說過:“教育本質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現在是班級授課制,課堂教學中學生沒有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肯定會相互影響,從而使得部分學生上課不專心聽講,不能積極主動思考和發言,導致課堂教學效益不高。因此,我們在關注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的同時,還應沉下心來,更多地關注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情況,重視培養學生專心傾聽、善于提問、積極思考發言等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以切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一)上課專心傾聽是一切學習活動的基礎和前提。
課堂上有老師的講解和指導,更有同學的交流和討論,如果不能做到專心聽講,那就更不要談后續的積極思考和大膽發言。如果在平時的課堂上,經常有一部分學生像這樣游離于學習之外,那么課堂教學的效益又怎能得到保證。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堅持不懈地做好學生專心傾聽習慣的培養。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專心傾聽的要求和方法。專心傾聽就是要學會在與人交談、聽人發言時做到仔細得地聽取別人的發言內容。隨著年級的增高,還要逐步做到:邊聽邊想,聽出別人發言所要表達的意思和要點;把同學的發言與自己的想法進行比較,得到正確的結論;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其次,教師要率先垂范。當學生發言表達不夠連貫,斷斷續續,有時候還會說了半天還沒說到正題,這時我們要耐心傾聽,不可簡單地打斷,而應該用親切的眼神來支持他,用真誠的語言來鼓勵他,用教師的榜樣告訴學生,當他人發言時,應該望著對方,認真地傾聽他人的發言。
(二)問題意識,質疑提問的習慣是高效的根本。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著名科學家李政道博士說:“什么是學問?是要學怎樣問,就是學會思考問題。”愛因斯坦也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如果我們的學生能具備問題意識,質疑提問的習慣。學生的學習必定是一種自主性的學習,一種具有創新性的學習,也必定是高效的學習。
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質疑提問習慣不是教師能教給學生的,是教師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一點點培養出來的。首先,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擺脫“師問生答”的傳統觀念,逐步形成“生問生答”、“生問師答”等學生敢問的課堂師生互動學習方式。其次,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讓學生通過自學、預習等形式產生問題,在課堂上則可以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分析比較,簡單的馬上解決,對有價值的或比較重要的問題則可以作為學習的目標,帶著問題繼續學習。長此以往就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會問。第三,引導學生在知識的聯系比較中提出問題,養成學生善問的習慣。第四,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要經常問一句,“對剛才的學習,你還有什么問題嗎?”剛開始這樣問的時候,學生也許沒有什么問題的。當教師對提出問題的學生(即使問題毫無價值)大加表揚和鼓勵時,學生的質疑提問會漸漸地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會變得有價值和有針對性,從不問到樂問。
(三)全體學生在課堂上專心地傾聽,主動地思考,大膽地提問和自信地發言,是真正的課堂教學的效益提高的體現。
在課堂上,教師不能看到有一兩個學生舉手就急于讓他們發言,使其他學生失去繼續思考的機會;在課堂上,教師應精心設問,使問題有較大的思維空間并富有一定挑戰性;在課堂上,教師還應該讓每一個學生明白,思維應伴隨著他們的每一次傾聽、每一次操作、每一次提問和每一次交流。在發言時,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說滿懷自信的響亮話,規范流利的完整話,在此基礎上,隨著年級的增高,逐步使自己的發言更言而有序、言而有理,更簡潔明了而突出重點,讓他們在一次次的嘗試和練習中提高能力,養成習慣。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播種思想,收獲行為;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教師只有在課堂上關注學生學習活動的細節,注重培養學生專心傾聽、大膽提問、積極思考發言的習慣,才能使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杭集鎮三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