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學是以探究為基本特征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它是指教學過程在教師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地自由表達、質疑、探究和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組織形式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由此可知,探究式課堂教學注重雙主活動,是教師和學生雙方都參與的活動,他們都將以導師和主人的雙重身份進入探究式課堂。筆者結合自己的語文教學體驗,就探究式教學發表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中學語文課應用合作探究式教學的必要性
(1)合作探究是教改的要求,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必然選擇。
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為改變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及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語文教學越來越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從而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
傳統的中學語文教學只注重于知識的傳播,輕視能力的培養,而21世紀是一個以人為本,努力使人的個性和諧全面發展的世紀。面對21世紀的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創造性,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究體驗中實現能力的增長。
新課標在表述課程的新理念時,“體驗”一詞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之一,共有20多處,幾乎分布在各個部分,其中出現最多的詞組是“情感體驗”和“獨特體驗”。朱慕菊主編的“綱要”解讀本中寫道:“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學習’活動中處于邊緣位置的情感、體驗也將獲得與理智同等的地位?!薄罢n程不再只是‘文本課程’,而更是‘體驗課程’(被教師與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課程)。”語文教材中的作品,尤其是文學作品,主要是反映、表現人類思想情感活動的。按心理學的說法,情感是模糊的,它必須通過五官感覺這一中介才能被感知。而“體驗”的前提、要素就是這種以感性為基礎的感受。我國傳統詩學和傳統語文教育中,經常使用的“涵詠”“吟誦”“品味”“體味”“妙悟”“入神”等等,都包含了這個“情感體驗”過程。“合作探究式教學”重視學習主體的直覺經驗,強調讓學生親歷閱讀實踐活動,與文本“親密接觸”,發生“內在意義的交流”(即“對話”),從而滿足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產生具體真切的心理體驗,進而使語文素養得到多方位的培養。
(2)合作探究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必然選擇。
高中語文新課程注重學生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明確要求學生應“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對于教師而言,則是既要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學生探究的意識和興趣,培養其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良好習慣,還要使學生掌握探究的方法,促進他們探究能力的發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必然應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自主探究以及提高學生閱讀、理解、鑒賞作品的能力與水平上。一方面,語文學科知識開放性和綜合性的特點為探究性閱讀教學鋪設了向其他學科滲透的跳板,搭建了能力發展的橋梁。另一方面,語文學科知識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這又為探究性學習提供了探究的多維空間,留下了深入鉆研的余地。文章是穩定的,但人們的認識理解是流動的。波蘭哲學家茵加爾登認為:作品存在著許多空白,這些空白點在閱讀之前是不確定的,需要學生理解、聯想、領悟,在閱讀過程中去補充和建構這些信息。而且,學生積累越深,思維越敏銳,解讀的模糊性就越大,留下的空白就越多,而這些空白需要學生自主的探究來解決,更需要合作探究來解決。由此可見,合作探究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必然選擇。
(3)合作探究教學能使班級教學煥發出生機勃勃的活力和效力。
合作探究式教學實現教學形式的轉變:①最大限度的減少教師的講授時間;②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自主發展的需要;③盡最大可能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發展、增知、創新,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這些都是改變班級授課的有效做法,日積月累,就能使班級教學煥發出奪目的光彩,使課堂煥發生機。
二、合作探究式教學的一般步驟
走向探究—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拓展探究—課末總結。
“走向探究”,即實施指向探究主題的激趣策略、親近策略和問題生成策略,引導學生于無疑處生疑,疑向探究主題,了解探究的大體方向。如,創設相關情境、了解課前資料搜集情況、談話引出相關生活經驗話題、組織課文題目猜讀、直接進入感知文本生疑等等。
“自主探究”,是學生在了解探究方向的基礎上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突出自我意識。它包括初步感知文本和自主探究閱讀兩個層次。在“初步感知”中,至少要完成三個方面的學習任務:一是初步驗證題目猜讀中的問題或有關的生活話題;二是提出閱讀障礙及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三是師生共同篩選重點研究的問題。在“自主探究閱讀”中,也要完成三個方面的學習任務:一是通過自讀自練解決一般性問題;二是搜集和分析相關的語言信息資料,做好點評,記下觀點;三是梳理、整合意見,做好參與交流的準備。
“合作探究”,包括小組合作探究和全班合作探究。小組合作探究有兩方面含義:一個是以小組為單位,共同研究一個尚待深入探討的問題,重在研究;另一個是共同交流一個尚須完善的問題,重在交流。全班性合作探究主要是在教師的組織下,將小組合作探究的成果進行展示性交流。交流的方式有:小組代表匯報式、正反方辯論式、現場問答“打靶式”、自由對話評價式、師生對話交流式等等。
“拓展探究”,目的是拓寬學生學習與交流的空間,增加語言實踐的機會。一般有主題拓展、延伸拓展、相關拓展三種。主題拓展是以本堂課的探究成果為中心所進行的輻射性語文實踐活動。延伸拓展是對探究成果中產生的新問題進行研討,或是進行探究性的質疑,課內、課外均可實施。相關拓展注重學生終身發展所必需的基本知識的積累訓練,如對課文中的空白點進行聯想、對文章結尾進行延續等。進行拓展探究訓練時,很多內容不在文本中,而在學生的廣讀博采、社會積累、生活經驗與人際交往中。所以,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語文實踐,在語文探究課中尤其不能忽視。
“課末總結”,教師對課末總結如不在意,會給學生一個散亂沒有底的感覺。簡單的梳理其實很重要,同時也創造了訓練學生反思學習的機會。只要總結是積極向上的,無論是探究得失,還是新問題,都可在總結之列??偨Y中,應該以肯定為主,最好把總結權、反思權讓給學生。此外,課末總結要有重點地進行,切忌面面俱到。
三、合作探究應該把握的五個切入點
1.抓住重點,綱舉目張。
2.抓住難點,障礙自除。
3.抓住疑點,云霧散開。
4.抓住歧義,是非自清。
5.抓住空白,創新思維。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