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了解并盡快適應課改前后課堂教學的變化和教師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應該怎樣做到,是新課程理念下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關鍵。
【關鍵詞】新課程教師角色
新課程的實施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氣象,如: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課堂教學也變得開放,靈活起來,學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機會。
新課程改變了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的能力,要求教師要“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這些變化,充分體現在各學科的課程標準上?!渡镎n程標準》與原來的教學大綱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它明確提出三大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學習”。我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淺談課改前后課堂教學發生的變化,以及教師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更因該嚴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教學適應新課程的要求。
一、課改前后課堂教學的變化
1.課堂提問“主動化”,學生學習方式“探究化”
本次課改的一個主要突破口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過去被動、機械、僵化的學習變為主動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法。例如,在講影響種子萌發的外界因素一節中的種子萌發需要哪些外界因素時就有一名學生問到:“老師,我認為種子的萌發不需要陽光,因為我看見過父母把小麥、玉米、蠶豆、花生等種子埋入土壤里,種子照不到陽光,照樣可以萌發”;另一名學生緊接著反駁道:“我認為種子萌發需要陽光,因為我們家在種蘿卜、油菜時,就是把種子撒在土壤的表面,并沒有埋入土壤里,種子才萌發”。這樣,需要探究的問題在學生的疑問中產生了。教師讓學生課下自主設計探究實驗并完成探究實驗。當進行到植物的莖是由哪部分發育來的時,有學生說:“我認為植物的莖是由胚軸發育而來的”;另一名學生馬上反駁說:“不對,植物的莖和葉是由胚芽發育而來的”。進過學生的討論和分析,最后教師拿出了正在萌發的花生種子解決了有爭議的問題。課改后,在課堂上像上述這種針鋒相對的提問經常出現,隨著問題的提出,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到問題的焦點上來,教師趁機發動全體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探究式的學習就這樣開始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在激烈的爭論分析中,既解決了問題,又學到了新的知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高效而不沉重,活潑而不乏味
興趣是磁石,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被所認識的事物所吸引,從而能使他們主動地去分析、研究、掌握新的知識,探索生物世界奧秘的方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如在講到遺傳變異時,可引用農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同學們聽到此會嘩然大笑,因為這些事他們最熟悉的諺語,那么教師不失時機的問一句:為什么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呢?教師緊接著再說一句:“一豬生九仔,連母十個樣”。教師接著再問一句:為什么不是一個樣呢?這樣就導入遺傳變異的內容。學生只要弄明白了這兩個問題,那么這節課的目的就達到了。因此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新的知識。同時增加了學習興趣,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獲得新知識的能力。
3.課堂教學“情感化”
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生硬的說教及批評教育往往會引起學生逆反心理。新課標要求寓教于樂、寓教于情、以情動人、以情感人,其效果往往事半功倍。例如,在講到環境保護的內容時,從我們身邊的環境說起。例如我們身邊污染的河流,湖泊中死去的魚類等等,難道我們還不應該保護環境、保護地球嗎?引導學生從身邊事做起,從而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培養他們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二、教師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應該做到:
1.制定契合實際的教學目標
“假如學生不愿學習,那只是教師的過錯”(捷克著名教育學家揚·阿姆斯·夸美紐斯)。學生的智力疲勞,應歸于教師的策略失當。新課程標準不僅是要求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不僅是培養生物學家的啟蒙教育,而且還是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養成教育,簡而言之,我們教師關注的應是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的發展,而不僅是科學的繼承和發展。因此,教師在制定每節課(或活動)的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課程標準的體現和貫徹,其教學目標必有其側重點,不應該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不要在備課時生啦硬套。應該考慮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覺地、潛意識地想去學。而費力地去補充、拓展、加深,其結果只能是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弱化了科學素養的養成和發展。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要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和以知識為重點的教學觀。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更多地考慮學生的主動參與,減少整齊劃一的要求,為不同學生的發展留有余地。能夠把教學內容,設計理念和自己對學生認知水平的定位融為一體,尋求最優化,最有效地教學,盡可能使學生透徹的掌握好新知識同時不加重學生的負擔。
2.在教學中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
新課程標準中把科學探究列為了內容標準的十大主題的第一主題,就是要求我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予以貫徹。要求教師對探究性學習有深刻的了解,并熟知如何科學地去實施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注重學生對科學本質的認識,但更注重的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要求學生按自己的方式而不是照書本的樣子,把獲得新知的事物組織起來的一種活動。有效地探究性學習是以教師的有效指導為前提的,正由于教師的指導,才能使學生從自發的、盲目的、無序的、無規律的行為發展到有目的、有序的、有規律的、合理的行為;從感性的探究逐步發展為理性的探究。探究性學習是學生較高層次的學習方式,對于教學活動尤其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探究性學習的實施中,教師適時地提出問題,引起懸念,讓學生自覺地去探究。教師在“問題情境”中只是問題的設計者,探究時的參與者,結論的共同形成者。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力求設計的問題準確、精煉、趣味、針對性強。在講解時,教師注重自己只是一個參與者,適時予以指導,不能包辦代替;在問題討論結束形成結論的過程中,教師更應該放手讓學生總結。但由于學生的知識面和經驗有限,對問題的總結往往不全面,用詞不當,此時教師必須幫助學生運用準確的語言形成科學的結論。
3.制定更符合實際的教學評價
傳統教學只是注重期末考試,升學考試這些終結性評價,而忽視了過程性評價。這樣造成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合作性差。課改后的評價落實到每節課上,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提問、回答問題、搜集資料、做實驗的過程等等,通過各種形式記入學生的個人成長檔案,這樣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把課上課下的沒一個環節都做得很認真、很投入,從而強化了學習的過程,使學生的各種技能和能力得到廣泛的培養和提高。教師必須從考查內容的切實性和科學性,考查方式的可操作性和藝術性等諸方面不斷加以認真研究,不為考而考,這樣才能達到形神兼備,教育性與發展性并舉的考查目的。
總而言之,基礎教育教學改革,使學生從根本上改變了自己的學習方式。由原先的教師講什么就聽什么,教師讓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動學習者,變為主動地參與者。那么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有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有“居高臨下”轉向“平等相待”。教師要隨時對自己的教學工作及專業能力的發展進行評估,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斷在實踐中學習,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總結和歸納,才能適應新的發展趨勢。
(作者單位:安徽省無為縣襄安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