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音樂欣賞是音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能夠懂得欣賞音樂是審美修養的基本標志之一,離開這一點就談不上完美的音樂教育。”因此上好一堂音樂欣賞課,是我們初中音樂教師必須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音樂欣賞多媒體教學多種教學手段興趣
在音樂課程中,欣賞被視為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因為音樂欣賞課具有最直接、最具體的審美教育價值。“它以一定的音樂為審美對象,以參與欣賞活動的人為審美主體,形成一種特殊的審美觀,通過這種音響的聆聽,實現對音樂美的感受和鑒賞。”
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都須依賴于聽覺,聽,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特征。“聽音樂”對一般人來說是一項在日常生活中極為普遍的休閑活動。但是當提到“音樂欣賞”時,大部分的人不是自謙“缺乏細胞”,就是自諷“鴨子聽雷”。音樂教師也經常提出這樣的問題:“音樂欣賞怎么教?”,“為什么學生總是在欣賞音樂時表現出一副茫然的表情,要不然就是坐立不安,漫不經心?”。音樂欣賞難道真的是如此令人生厭?同樣都是“聽”,“音樂欣賞”確實比“聽音樂”需要更高層次的心理活動,但是這并不表示非要音樂專家才有“欣賞音樂”的能力。只要精心的制定教學過程,通過教師簡明、生動、富有啟發性的講解提示,倡導“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以欣賞為主”的教學理念,將聽者從原本對音樂無意識的“聽”進入對音樂內涵的感覺和理解,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音樂的欣賞者。
一、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欣賞的樂趣
運用多媒體課件、實物展示和實物演奏等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例如在進行初二的音樂欣賞課二胡獨奏《賽馬》的教學活動中,我通過讓學生認識接觸實物二胡,體會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從而引起學生欣賞的興趣。接著,我運用課件來幫助學生理解作品,利用賽馬的動畫,感受熱烈歡騰的賽馬情景。音畫結合,更加深了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深度。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三個樂段所表現的不同音樂形象,我動用課件讓學生進行比較,通過學生自主討論,給了學生更多的藝術想象和生活聯想。最后,我讓學生進行分組創編,充分展示自己對樂曲的理解,使欣賞活動達到一個高潮。
二、展開想象的翅膀,激起學生的共鳴
初中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富于想象的思維特點,用音樂打開學生想象力的閘門,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這對音樂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又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捷徑。
“一百個讀者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在音樂欣賞課教學過程中,我告訴同學們,由于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文化素質不同,所處生活環境不同,對音樂的理解也會不盡相同。而一首優美的樂曲帶給人們的想象也應該不是單一的,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在學生欣賞《六月——船歌》這首樂曲時,我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要敞開心扉,用自己的心,獨立地去感受音樂帶來的震撼,進而喚起無盡的遐想。音樂播完以后,我要求同學們各抒己見,發揮創造力給樂曲起名字。并同時說明自己為什么要起這個名字。例如:有個學生為樂曲取名為“愛”,學生解釋為“當我聽到音樂時,我感到它帶給我一種溫暖,我就想為它取名為‘愛’。”這個名字雖然和樂曲的名字不一樣,但他是用心去聽去想,很富于想象力,敢于創新,敢于發表與別人不同的意見,這是難能可貴的,這也正是新世紀人才具備的素質。因此,在我的音樂課上,每道題都有無數個答案,都是學生想象力綻放的火花。
三、運用肢體語言讓學生大膽表現音樂
表現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隨著音樂的起伏做身體律動聽到音樂即手舞足蹈,似乎是人類不分年齡的自然反應。音樂欣賞教學應運用人們這種天性,讓聽者“聞樂起舞”。瑞士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認為:在音樂上,凡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節奏的長短、聲音的高低等各種變化的動感,均可以身體的動作予以表現,特別是節奏。凡有節奏,就有律動;凡律動均有節奏。個體對音樂的身體反應是直覺的、自然的、即興的。
在課上,我認為學生應以身體作為一種“樂器”,隨著音樂自由的運動。學生通過走、跳、跑,自行創造表現與他們所聽到的音樂相應的動作。每個人對自己所聽到的音樂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出相應的動作,這就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性和想象力。例如欣賞《賽馬》時,我讓學生用身體樂器來表現馬蹄聲,馬鞭聲、鈴鐺聲等。學生想出了彈舌、拍手、拍腿、雙腳重重跳等表現方法。這就充分調動了大家感受音樂的能動性,勇于大膽地表現音樂。
四、哼唱主題曲調,體會樂曲的音樂形象
以兒歌、民歌、名曲為主題的樂曲,最好的欣賞方式就是讓學生在樂曲當中發現他們所熟悉的歌曲從而引起興趣,然后配合音樂哼唱主題,例如:欣賞《賽馬》的第2樂段時,多次讓學生聽主旋律的節奏,感受每次出現在節奏上的變化,然后一起哼唱主旋律,體會節奏的變化給樂曲帶來的不同音樂形象。
五、用打擊樂為樂曲伴奏
隨著音樂所表現的節奏,讓學生綜合聽覺、認知、技能,與作曲家、樂團、打成一片是何等的有趣而有成就感。凡是結構簡單、節奏明顯、速度適中的樂曲均可在欣賞的時候一起演奏。在欣賞過程當中,學生不知不覺地培養了良好的節奏感,正確的演奏技巧和與他人合作的意識。我讓學生自制了打擊樂器,如:可樂瓶裝米做的沙錘;啤酒瓶蓋串起來做的搖鈴等等。學生拿著自己制作的樂器,為樂曲伴奏,內心充滿了愉悅。
六、在教學中追求平等的師生關系
現代教育強調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既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成為學生的合作伙伴。但長期以來,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我們教師習慣夸大自己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把學生當作教學的對象,當作知識的承載體,極大的損傷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影響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許多成功的教學實例給我們一個啟迪,音樂教師必須一改過去站在講臺上,居高臨下,俯視眾生的做法,應該走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圍在一起,保持良好的交流,創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
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文化素養不同,對音樂的理解也不同,所以教師應讓學生敢于想象、敢于創新、敢于發表不同的意見,教師只有為學生營造一個敢想、敢說、敢表現的氛圍,才能更好地為學生創設更自由的參與空間。
七、改善評價機制,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成就感
音樂課評價機制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他體現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情感反應、參與態度和程度。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時,要隨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得“優”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例如:在欣賞樂曲《百鳥朝鳳》時,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因材施教,給每一個學生創造得“優”的機會。對于表現出色的學生,教師會問一些較難的問題:“樂曲的主題旋律是什么?旋律重復出現速度有何變化?”對于平時不喜歡回答問題的同學,教師就會問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請同學們注意傾聽樂曲的速度變化,聽到用手勢表示,如:漸慢時伸出一個手指,漸快時伸出兩個手指。”······一旦發現學生能夠正確表達樂曲的意思,教師立刻送給學生一個激勵性的動作或肯定性的語言。采用這樣的“互動”教學方法,使學生系統的掌握了所學知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總之,我發現一堂成功的音樂欣賞課往往會帶給人們一種神奇、不可思議的感覺。它能給學生創造一種幻覺,即感受音樂似乎并不費力,在輕松愉快的玩樂中,頃刻之間即可產生美妙的感覺,激發學生濃厚的聽賞音樂的興趣,獲得美好的音樂享受,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欣賞審美能力,逐步積累鑒賞音樂的能力和技巧。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樹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