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教師退隱為“導演”,把活躍在舞臺上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加強數學語言的教學,對于在課堂上所學的數學知識,關鍵在于運用,在教法上,以訓練為主線,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為重點,把教與學、教法與學法、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融為一體;在敢于挑戰自我的同時,要敢于挑戰教材,在師生之間要重新塑造出新的教材觀。最終實現學生數學素質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中學數學新課改教學嘗試
多年來,我一直從事中學數學課教學,面對新時期的教育,特別是近幾年我國教育通過改革,與世界教育逐步接軌后,我感到壓力特大。針對原來的教學模式必須來個大轉變,甚至脫胎換骨。按照我國素質教育的要求,近幾年我對教學改革作了一點嘗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退隱為“導演”,把活躍在舞臺上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啟發和幫助學生獨立地學、主動地學、創造性地學。以訓練為主線,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為重點,把教與學、教法與學法、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融為一體;以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來促使實現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的優化,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最佳化。使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探索獲取新知,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在開發全體學生愛學、樂學天地的同時,注重發展學生的智力,使全體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最終實現學生數學素質的全面提高。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教是變化的條件,是外因,學是變化的根據,是內因,教要通過學起作用。學生的“學”是在教師精心設計的思考題指導下學的,這充分體現了外因和內因的辯證關系,教與學的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心理學依據是遷移規律。“遷移”是已學知識在學新知識的運用。學生可以用已有知識運用遷移規律去探求學習新知識。現代教學論思想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要在抓好“三基”教學的同時,發展學生智力、提高學生能力,發揮學生個性作用,在課堂上教學完新知識后安排一定的時間激發學生質疑,及時解決學生學習疑難,這些具體的做法,都有效地促使學生學好知識,發展能力,體現了現代教學論對教學的要求。
一、加強數學語言的教學
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語言,在知識的傳授上,我始終以數學語言為主線。它包括數學的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幾何語言等,對某些文字語言難以理解的概念,我就用幾何圖形、實物給以講解,等學生理解后,再進行模式化,再用符號語言加以表示。對一些數學專用名詞采取多種方式耐心給學生解釋。對于剛學代數的七年級同學來說理解符號語言是一個難點,如何突破這一難點呢?我是這樣做的:(1)先從學生最熟悉的公式開始,讓他們進行文字與符號的交替敘述。(2)再找一些用文字敘述的規律用數學符號表示出來。(3)在進行應用題的解答時多采取幾何圖形進行分析,然后根據題意用數學符號表示出題意,也可以有意識的搞一些專題練習,讓學生達到熟練的程度。
二、在知識的應用上力求方法正確,運用靈活
對于在課堂上所學的數學知識,關鍵在于運用。方法的運用講究正確與靈活。我在數學課中對知識的傳授一致貫徹討論、辨析、取證、定位的思想。每逢一個新知識,先讓同學之間進行討論,引導學生聯系歸納知識進行評析,找證據,初步在頭腦中對這一新知識有所理解有所悟,然后師生共同辨析,找證據,最后把新知識的位置給以確定。目的是讓學生知道這一新知識產生的前因后果。對新知識前因的探究過程,實質上也是一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過程,無形之中就進行了方法教學。如公式的確立,運用不完全歸納法利用特例進行探索、猜想、歸納和定位確立共式的模型。學習代數式的計算聯系數的計算來進行知識的遷移。但要指出其區別之處。至于在運用時,所謂靈活,就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一個問題,不同的問題,也可以從同一個角度去辨析,從中并聯系實際生活去學數學。如在解決開放型題目的時候可按下列策略進行,(1)剖析實例,發現結論。對于結論探求判斷的問題,可以根據普遍性寓于特殊性的原理,從具體的實例入手進行思考,進而敲開一般性結論的大門。(2)尋找反例,否定結論。對于結論未定的問題,若尋找不到支持某結論成立的實例,可從反面思考,尋找或構思出否定結論的實例。(3)合理推力,想象結論。在已有知識,經驗與同類問題的基礎上,對問題結論的可能性形態或結果進行合理的猜想,也是解決這類問題的一條重要思維策略。(4)辯證思維,發展結論。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平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防止越俎代皰。(2)引導學生思維辯證,增強思維的批判性。(3)提倡別出心裁,鼓勵思維的獨特性。(4)鼓勵探索研究,發展思維的創造性。把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通過課外活動,社會實踐加以適當應用。在講正負數時聯系生活中的盈虧問題、溫度的升降問題等體現數學的實際生活性。在講黃金分割點時,聯系人體,因為在人體上,有好多個黃金分割點,人體才成為一個美的“雕塑”。這就是生活中的數學。
三、教法的嘗試
1.試題教法。只要多練,不斷進行正誤對照,還要學生說每一步的運算依據。此法實施過程分為“課前預習、板演練習、指導自學、學生評改、教師講評”五個環節。“板演練習”應抽有代表性的學生上臺板演。針對板演暴露出的問題,使學生從反面吸取教訓,加深對概念、法則的理解和應用,為學生的主動學習開路排難,為精講提供可能。
2.概念教法。在概念教學中,大部分學生都感到抽象,難以理解,或理解不透,抓不住關鍵、重點。正因為如此,在上課前,把主要新課內容簡要說給學生,指出重難點,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本和相關知識點的內容,所以宜采取“講解閱讀議論練習”教法。學生對新舊知識的比較、聯想,可以將這些知識點有機的結合起來,成為自己的知識。課上組織前后四位同學把讀書產生的問題都提出來,四人一起議論,用書本知識加以回答。對于解答不了的問題,組織全班同學一起探討,求得徹底解決。最后再小結、鞏固練習。
3.公理、定理教法以歸納發現式教法為主。此種教法,關鍵是為學生提供一個認知材料,啟發他們發現新知的機會。步驟為(1)復習提問;(2)引導學生發現規律而創設啟發的情景。
4.應用題教學以“讀議究講練”為主。因為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不明顯,故重在分析、理解題意,然后以列表、畫示意圖為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要讓學生先閱讀再議論,然后和老師一道分析其中的數量關系,明確已知和未知,進而掌握列方程的方法、步驟。
5.習題、復習課。以層次結構教法為主,將全班學生分為優等生、中等生、后進生,即A、B、C三類,此教法分單式層次結構教學形式和復試層次結構教學形式。單式層次教學形式是:A、B、C三組學生接受同樣的信息,但在教學時把B、C組學生看作信息反饋的窗口,尤其對C組學生做到“四優先”,既優先提問,優先板演,優先輔導,優先評改,并在知識難點、疑難處利用啟發評價、自讀課本動手操作、議論矯正、嘗試練習之機,有意識的對B、C組學生進行具體的教學幫助。復試層次結構教學形式是:在教學過程中的某一時空內,根據需要,利用某一教學層次對A、B、C組學生輸入相異的教學活動形式,從而使C組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基本水平,B組達到一般水平,A組略高于目標水平。即對B組安排強化性練習,A組安排高層次練習。
四、重塑教材觀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根本,是老師教學的依據,只有把教材及教法研究好,才能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我對教材的看法是:尤如作文一樣,這是一個綱要,豐富多彩的內容,還需要當老師的去描繪。我的做法是:一不把知識點進行孤立;二不把教材結構看得一成不變;三不把教材看成一些數學知識的堆砌;四不把教材看成是束縛學生與老師的繩索。面對這些我做過大膽的嘗試。在講一個知識點時,我向前找它的出處,向后找它的延伸,有時為了把一個新知識講深、講透,使學生意識到這一知識的重要性。我會把這一知識上朔到幾百年、幾千年的時代,會滲透到高中、大學高科技領域。會把教材的結構打亂。當然學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培養能力,教學生學數學,關鍵是教會學生學會一種數學思想,并用這種數學的思想去伴隨自己一生的生活和工作。至于第四“不”我是這樣想和做的,在敢于挑戰自我的同時,要敢于挑戰教材,在師生之間要重新塑造出新的教材觀。
自搞新課程改革實驗以來,我變傳統的知識傳授方法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變學生的被動為師生的互動,以啟發代替灌輸,以誘導代強制。總之,在教學中要把人的發展放在關注中心,點燃“創造性的發揮”的生命是目的,開啟“學生個體差異”的靈思金鎖是基礎,激活“主動積極活動”的心靈泉水是關鍵,溝通“信息交流、反饋”的思維渠道是手段。
【參考文獻】
[1] 龔春燕.《創新學習再認識》,《人民教育》2007年第22期.
[2] 沈明光.《以校本研究推進新課程》,《人民教育》2008年第20期.
[3] 昌獻水.《淺談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中學數學教育》2008年第7期.
[4] 金遠勝.《談“差生”心理障礙的防治措施》,《巢湖學院學報》2003第3期.
(作者單位: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區柘皋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