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通過學習《夏丏尊與現代語文教育》,筆者接觸到了作文教學中“讀者意識”理論,使平時作文教學實踐中的困惑得以解答。本文試從兩方面闡述筆者對該理論的理解及應用:一是知道有假想讀者的存在,產生寫作需要,為讀者而寫,培養學生寫作興趣;二是能進行有效評價,拓展多元交流,換位思考,心中有各種讀者群,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關鍵詞】夏丏尊作文教學讀者意識
存疑來自筆者和同事間的一次閑聊。
那天,同事翻閱了我班學生的周記本,驚訝地說:“你們班學生的周記內容都挺多的嘛!就連某某某,也能寫滿大半頁!”我隨口說:“他們一直這樣啊,作業本倒有拖拉的時候,周記本總是交得又快又齊,我批改都來不及。”同事遞給我一沓她們班的本子,我一翻,有好幾本內容干巴,字數偏少,封面也破損較多。這一現象引起了我的注意,按理說,初中生語文能力都不弱,在周記本上不拘題材地直抒胸臆,內容只會多不會少。我稍加比較,發現兩個班的批改方式也不一樣,因為周記與大作文的嚴肅不同,題材多樣,形式靈活,我總是在一般性“認真”、“加油”等評語之外,根據內容寫一兩句我的見解或鼓勵,再打上等第。而同事只是干脆的一個紅鉤和等第??墒请y道僅僅因為批改方式的不一樣會對學生的寫作態度產生如此普遍的影響?
直到上海師范大學程稀副教授給我們上了《夏丏尊與現代語文教育》這門課程,我的謎團才在程教授的條分縷析中得以解開。二十世紀初我國現代著名語文教育家,“大語文教育”理論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夏丏尊先生在作文教學論中提出“讀者意識”論,即自我與讀者并舉,表達與交流合一的為讀者寫作的作文意識。①
此時,文章開頭那則案例的困惑頓時豁然開朗:正是我的有別于大作文的輕松評點,周記成了師生交流的平臺,評語成了師生交流的紐帶,學生將我當成了潛在的讀者,在這種輕松愉快地與老師進行交流分享一周趣事的內驅力下,學生的寫作欲望被激發,寫作激情被點燃。
聯想到我們所熟知的作家巴德·舒爾伯格回憶七八歲時寫的第一首詩,分別收到母親“精彩極了”和父親“糟糕極了”的評語,他逐漸領悟到兩個極端短語中的平衡和愛以及對人生的意義,也是讀者影響作者的正面范例。
結合教學實踐來看,我國的語文課程為讀者而寫的觀念長期比較淡薄,甚至空白,缺失。經過仔細閱讀梳理,我將夏丏尊的“讀者意識”理論理解為以下三個方面的內涵:
一、為讀者而寫
夏丏尊在《作文基本態度》中指出:“古今能文的人,他們對于文章法訣各有各的說法……但是千言萬語,都不外乎以讀者為對象,務使讀者不覺苦痛厭倦而得趣味快樂?!驗殡x了讀者,就可不必有文章的?!薄八^好文章,就是達意表情,使讀者讀了以后能明了作者的本意,感到作者的心情的文章?!雹谥旃鉂撓壬舱f過:“一首詩的生命不是作者一個人所能維持住,也要讀者幫忙才行?!?/p>
持此見解的外國學者也不在少數。伊格爾頓說:“文學作品并非存在于書架上;它們是僅僅在閱讀實踐中才能具體化的意義過程。為了使文學發生,讀者就像作者一樣重要。”加拿大安大略強調:“寫作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包含了一系列的技巧和艱辛的勞作。盡管人們經常通過寫作來闡述思想、表達感情,但是人們主要還是將其作為與他人交際的工具,心里放著要面對的讀者?!痹袑W者把中小學的作文簡化為表現自己和傳達社會信息兩類,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來的實際看,作文教學的目標的重點已轉向后者,且不把兩類對立起來,只看作程序,逐步要求。③
二、讀者群
夏丏尊的好友朱自清在《論教本與寫作》對“讀者意識”加以引申:“寫作練習是為了應用,其實就是為了應用于這種種假想的讀者”。他的假想的讀者是一個廣泛的社會讀者群。
如果每次都只為了教師和同學,“那么寫作確實是沒有多大趣味?!谑呛醪幻夥笱苄U隆⒘什萑煹谋撞 薄!凹傧氲淖x者除了父兄、教師、親近的同學或朋友外,還有全體同學、全體中學生、一般青年人、本地人士、各社團、政府、政府領袖、一般社會,以及其他沒數到的”④,在他們看來,變換讀者,拓展多元的交流群是療救學生習作弊病的藥方。
三、自我與讀者并舉
第三點其實是對“讀者意識”論的補充說明。夏丏尊主張“自己寫文字的時候也要讀,從來名家都用過就草稿自讀自改的苦功”⑤。自己可以是文章的第一讀者。主體為讀者的運思用語過程實質包含著為自己。為自己不是獨抒懷抱、孤芳自賞;為讀者也不該迎合他人、失卻本真。只要態度是積極合作的,方式則是多元的對話與互動。
沒有讀者的寫作是沒有生命的寫作,沒有讀者的寫作教學是沒有生命的教學。只有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者意識,學生才會激發寫作愿望,提高寫作水平。在教學實踐中,我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訓練:
一、“發表式”作文訓練,激活讀者意識
最有效的激活方式,莫過于最能產生“讀者效應”的發表形式。管建剛老師認為:缺乏讀者的作文教學行而不遠。白紙黑字的作品是“死”的,當作品和讀者見面,讀者就給作品注入了生機,同時也給作者注入了生機。⑥頗具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對“發表”的解釋是向集體或社會表達(意見)或宣布;在刊物上登載。⑦
這兩種釋義展示了“發表”廣泛的外延。區域上小到班級中學生之間的傳閱、教師當堂朗讀、黑板報張貼、登載在班級刊物,大到學校里的宣傳欄展示、作文競賽獲獎、廣播臺播出、校報選用以及更大范圍的競賽獲獎和報刊登載。形式上從傳統的紙質媒體到現代的電子媒體,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作文應運而生。網絡作文中,計算機和網絡是平臺和環境,文本在網絡上無紙化遞交、審美化呈現,并在網上交流、評改和反饋。文章寫成就是發表,長短更自由,形式更多樣,而且學生、朋友、家長和陌生人都可以是讀者。
這樣,下筆皆文章,讀者到處有,學生在寫作時“讀者意識”被激活,定會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盡心盡力展現自己的最佳水平。
二、“書信體”作文訓練,強化讀者意識
“書信”這種應用體裁能在作者和讀者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使學生在寫作時下意識地產生“讀者關照”,從而強化讀者意識。
語文形式選好了,幾乎所有的內容,都可以由“書信體”來承載和引導。比如敘事類,以《寫給遠方朋友的一封信》為題的文章肯定好過《國慶記事》;寫景類,《和自然的悄悄話》要比《家鄉的秋》更有話可說;說明類,《游客們,我想對你說》比《我的學?!犯乃既?議論類,《寫給古代守信人的一封信》會比《論誠信》更有說服力;抒情類,《媽媽,我想對你說》和《災區小伙伴,我們在一起》更是佳作紛呈……
三、“作文我來評”,形成讀者意識
作文批改一直是語文教師的“偏頭痛”,費時費力還吃力不討好,批改流于形式和較長的周期磨滅了學生的積極性,如果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同題作文大擂臺”,讓學生賞析同學作文,甚至互閱互改,在這種期待、推敲和診斷的氛圍中,形成讀者意識。
賞析作品可以是精彩佳作,也可以是一般作品;可以是優點的發掘,也可以是缺點的暴露。態度要真誠,要言之有理,不肆意恭維,也不惡意攻擊。
互閱互改是學生在賞析作品的鋪墊下形成了一定的批改能力,由老師闡述指導正確的批改符號和規范的評語內容,寫出合理的評語。這個過程要循序漸進,并且教師要對評語盡快批閱,及時反饋,逐漸讓學生從面面俱到的四平八穩的評語向個性化、獨到精妙邁進。如我班同學的幾則評語,通過比喻的有效運用博得當事人的好感:“你的文章用詞豐富,有大江東去的氣勢,讓我看到了一個羽扇綸巾,瀟灑豪邁的男子漢?!薄澳愕奈恼抡Z句流暢,如行云流水,讀來如沐春風?!薄澳愕奈恼伦謹瞪倭诵?,好似在欣賞大好風景時突然遇到了禿樹窮山,令人掃興?!薄拔恼聦嵲谑翘_嗦了,讀不通,簡直是在森林里迷了路,總找不到路的盡頭”
就這樣,學生在寫作中形成讀者意識,由被動變為主動,互學共進,逐步掌握寫作技能。
四、“過把編輯癮”,深化讀者意識
由作者到讀者到編輯,讀者意識逐步深化。我班每學期初給學生布置任務:一是每人辦張班級手抄報,反映班級新風貌,可以是新鮮事或人物傳記等,學期結束前三周交給老師,評出優秀手抄報。二是以小組為單位,組長負責制,每學期為學校網站中“學生作品”欄目上傳作品不得少于5篇。
學期結束,我再組織有經驗的同學結束“主編感想”,酸甜苦辣都是文章啊。
在作文教學中引入“讀者意識”理論,教師會從“審判者”轉變為“欣賞者”和“交流者”,學生也會變“要我寫”為“我要寫”和“寫得好”,這樣的作文教學觀才是素質教育的真義所在。
【參考文獻】
①~⑤ 程稀著.《夏丏尊與現代語文教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p242p253.
⑥ 管建剛.《作文革命——十大“作文意識”談》.
⑦《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6年7月修訂第3版,p337.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新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