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新課標這段話充分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自己體驗、領悟的過程。《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還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體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新課標在這里著重指出了在閱讀理解美文的過程中,學生主體發展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以品讀美文為契機,促進學生主體發展呢?
一、巧設預習問題,引導學生主體發展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只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緊密聯系生活,才能促進學生主體發展,在學生接觸品讀美文之前,教師要對教材有深入的理解,可以有針對性地布置預習,指導學生寫預習筆記,參與收集資料、圖片等主體實踐活動。例如在學習美文《拉薩的天空》這課時,我請學生去預習了解一下拉薩的風土人情、人文地貌。學生通過預習,擁有了大量的有關拉薩的資料,知道了布達拉宮的雄偉壯麗,拉薩天空的潔凈、湛藍。在課堂中,教師再有意識地給學生展示自己預習成果的空間,讓學生以小老師的身份參與到介紹拉薩的課堂中來。由于學生主體的預習參與,使得品讀美文《拉薩的天空》的課堂教學內容異常豐富,教學密度更大,學生參與閱讀美文的主體意識表現得更為強烈。
二、激發品讀興趣,喚起學生主體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事物感興趣時,他的求知欲會大大增強,并逐漸轉化為一定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因此,抓住導入品讀美文這一個環節,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在導入《北大荒》一課時,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大量展現北大荒田野一派豐收迷人的景色:金燦燦的大豆,火紅火紅的榛子樹,使學生對北大荒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再趁熱打鐵提出疑問:“如此美麗富饒的地方為什么被稱為北大荒呢?”引發學生思維,啟迪學生的靈感,用問題再一次把學生組織調動起來,激起學生急切要品讀美文的興趣,喚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
三、留給品讀空間,指引學生主體運行
對于品讀美文學習活動而言,學生由于個性差異,他們從美文中接受到的知識點也是參差不齊的。所以,在品讀美文時,應該注意到學生的個性差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在品讀美文《荷花》一課時,我就留給學生品讀的時空,讓學生主體運行,邊讀邊想邊找,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荷花的美。學生在品讀后進行交流時,通過說一說、評一評、議一議,豐富了課文內容,注重了個性差異,體現了學生主體發展。比如有的學生從荷葉的“挨挨擠擠、碧綠、大圓盤”感受到了荷花的美;有的學生從“荷花從荷葉之間冒出來”中的“冒”字感受到了荷花的生命力旺盛的美;還有的學生從“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等句子中感受到了荷花的姿態美。通過學生主體的匯報、評議,學生在互教互學的品讀美文中學習語文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學生主體發展得到了體現。
四、展現品讀感悟,促使學生主體發展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在品讀美文中,教師應該利用各種表演活動,來促使學生主體發展。如聲情并茂的朗讀,美文情境的再現。例如在學習《荷花》一課時,我讓學生想一想還有哪些好朋友也來和荷花嬉戲?為了激起學生的想象力,我先讓學生四人為一組進行想象表演,接著再進行全班展現。為了使表演的效果更佳,我充分準備好了活潑可愛的面具、頭飾,讓學生選用。不論是美麗的蝴蝶,還是調皮的小青蛙,都會激發學生把小手舉得高高地,積極參與,演出了荷塘的溫馨與熱鬧,感受到了荷花的美。這時,課堂氣氛相當熱烈,學生主體得到了發展。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學核心是堅持以學生主體發展為本,在指導學生品讀美文時,所設計的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是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積極思索、自覺實踐,促進學生主體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頭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