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輪課程改革已轟轟烈烈在全省范圍內鋪開,新的語文課堂也一如大家所希望的那樣出現了許多可喜的變化:課堂不再沉悶了,學生變的活躍了,老師不再唱獨角戲了,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意識,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
我們在為這些可喜變化略感欣慰的同時,語文課堂也隨之出現許多令人擔憂的現象,使我們從事教學第一線的老師身感憂慮,怕這種自主探究的良好學習方式在實施中逐漸被異化,使語文課堂陷入到一種低效的被動的自由散漫的狀態中。
因而本人對本校的課堂教學進行了細致觀察,研究總結,將語文課堂教學在實施新課標理念時許多不盡人意之處羅列如下:
一、只重文本的思想內涵而輕基礎
我們知道新課標非常注重文本的思想內涵,于是乎我們一些老師不管什么文本也不管文本深淺難易,一上課就開始就探究,有的學生連文本都不熟,讀時錯字較多,可老師視而不見,仿佛這不是語文課解決的問題,不予糾正不予評價,一晃而過。特別是文言文教學中,一些老師在學生連文本都不能順利讀出的情況下,就開始讓學生理解句段大意,大意還未解就已經進入到文本的探究鑒賞環節中,由于大多數學生對文本根本不熟悉因而提不出實質性的問題,整個班級只有少數學生發言,課上到最后非常沉悶,老師無法,只好自說自唱、草草收場。
這讓我感覺這些老師似乎對學生學的好不好完全不關注,關注的是如何走好新課標的形式。我想說的是即使是新課標它所要求的也是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對文本進行深入的挖掘和賞析去探討文本的思想內涵。由此我想作為語文老師應該好好反思一下,新的語文課堂究竟該怎樣上,在當前這樣的形勢下,語文課堂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幫助學生打基礎,用什么樣的方法打好基礎,為學生打什么樣的基礎。
二、將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異化為自由學習
我們知道語文新課標明確要求“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從以上這段話可知,探究的學習方式已成為目前課堂的教學的主要的方式之一。在語文研究性學習中,質疑和探究主要表現在兩方面,首先是理解性質疑,這種方式要求師首先在課堂教學時能根據課程學習內容精心設計研究的話題。其次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點撥最后讓學生各抒己見,進而展開質疑活動,最后在辯論的基礎上得出結論。而我們有的老師把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為學生自己學習,讓學生想學哪就學哪,想探究什么就探究什么,課堂上學生說到哪就跟到哪。對學生毫無引導作用,教學毫無組織,跟著學生走,教學內容毫無主次之分,自己連導演的身份都不夠格了。一堂課表面上看者熱熱鬧鬧,但實際上對文本內容缺乏系統的認識,對內容缺乏有深度的理解。我想說的是新課標要求老師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的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個人的見解,鼓勵學生質疑,發表不同的見解。但這并不是要求教師對學生就可以放任自流,并不意味著對學生百依百順,并不意味著自己可以置身事外。從課堂實踐中我們知道學生的自主學習一旦離開了老師的指導,勢必如一盤散沙,因而我們要當好學生的引導者,這非常重要。
三、過分強調課外閱讀忽略了對教材文本的精讀
新課程倡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意為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也就是以教材為基本點,在此基礎上可進行補充加工。而我們有的語文老師往往忽略對文本的研讀,甚至是舍棄文本從網上或其他途徑搜集一些資料,發給學生,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倉促的閱讀大量的內容,很少有時間去思考和感悟,更別提對語言文字理解及運用了。這樣的拓展與延伸與我們語文新課標要求是相背離。我們知道語文學習不僅僅局限在課堂,但課堂教學畢竟是學生學習語文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如果在課堂上任意的拔高學生的能力不切合實際的學習語文,定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認為學語文只需多閱讀即可無需進行品味鑒賞的精讀。
四、語文課堂上的小組合作學習,徒具形式
有的老師不管上的是什么內容都運用合作探究。小組成員的組建隨意性很大,不能取長補短。小組學習的次數太多學生的發言隨意性很大。課堂有時會出現無序無為的狀態。有的甚至成為課堂的點綴,只用兩三分鐘,還有的變成了優生撐臺面,而能力差的或沉默寡言的學生則袖手旁觀,課堂上學生思維膚淺,缺乏質量。因而我認為在短短的45分鐘內,安排學生合作學習要有針對性,啟發性和合理性,要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在課堂上哪些內容需要合作,怎樣合作討論,課前教師都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率,對不適合的內容進行合作學習是白白浪費時間。而且在小組編排上一定要有精心的安排,做到資源互補,不能隨意搭配,同時小組各個成員分工要明確,要有一個組長負責全組事情。課前最好把預習工作布置下去,這樣就不會在上課時茫無頭緒,雜亂無章。
當然值得探討反思的問題還有很多,這里就不加贅述了。作為語文教改實踐最前沿的教師,我們看到了中學語文教改的大趨勢大進步,也看了教學的部分誤區。當今語文教改的園地正在召喚著更多的有識之士來開墾,更多的優化實踐在激勵著研究者去開墾去填補。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