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聽一位老師上《楓橋夜泊》一課,在拓展延伸這個環節中,她這樣設計:1.多媒體播放與此詩相關的散文供學生欣賞;2.多媒體展示此詩的書法;3.播放歌曲《楓橋夜泊》;4.展示抒發作者愁緒的詩歌。一節課,看上去熱熱鬧鬧,然而,靜下來想想,語文課卻變成了藝術欣賞課。
新課程標準要求實現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變,這是對語文課堂教學的一次大解放、大促進。課外拓展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然而,也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拓展難度過大、拓展范圍過廣、拓展的方向偏離課內文本、拓展的內容失去語文本味、拓展的內容或形式過多等等。
那么,教師怎樣才能利用這個環節對學生進行知識的訓練、能力的培養?拓展延伸怎樣才能更好地為語文教學服務?我認為以下幾條做法可與大家分享。
一、拓展延伸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有進一步探索的動力。我在教學《夜晚的實驗》一文時,進行了這樣的拓展延伸:這篇文章寫了斯帕拉捷共進行了四次實驗,文中只簡單介紹了實驗的經過,然而斯帕拉捷在進行實驗的時候遭受的很多次的失敗,經歷的許多人難以承受的痛苦,都沒有寫出來。課后,同學們自己去查閱資料,詳細地了解夜晚實驗的經過,并向大家做介紹。許多學生都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回去后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并做了詳細的記錄和整理,形成了比較詳實的知識。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有助于學生形成課外學習、終身學習的素養。
二、拓展延伸要能彌補學生課內知識的不足
法國作家梅里美曾說作詩只能作到七分,其余的三分應該由讀者去補充。課本中有許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讀者去補充、感悟。如果我們能激活學生課外儲存作補充,恰到好處地“補白”,就能促進學生感悟。其次,在文本的空白處或作者表達的簡約處作適度拓展,這樣既開拓視野,引導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華、情感的迭起。《我們愛你啊,中國》作者在描寫事物特點時只列舉了幾個例子,如描寫物產豐富時,只這樣寫:龍井茶的清香,茅臺酒的醇美,江南絲綢……我這樣拓展道,你還知道有哪些有名的物產?請仿寫幾句。學生討論后這樣交流:揚州包子的皮薄餡香,北京烤鴨的皮香肉嫩,海寧皮具……豐富的課外知識彌補的課內知識的不足,同時也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更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拓展延伸要緊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拓展延伸是針對教材的和課堂教學而言的,離開了教材就無所謂課內外銜接,也就談不上向課外延伸。因此拓展延伸必須要緊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使拓展延伸能夠對本節課教學目標的達成有切實的幫助。如教學《夾竹桃》一文不僅要學生感受夾竹桃的特點,體會季羨林先生的樸實無華、堅忍不拔的高貴品質,還應學會狀物的方法。因此我做了這樣的延伸:比較閱讀同類的狀物散文,如《廣玉蘭》、《青海高原一株柳》、《碧螺春》等。通過閱讀,學生既了解了這類文章的寫法有哪些異同,又理解了對于同一件事可從不同的角度來寫的道理,在自己的寫作中也能做到視野開闊,觀點獨到。
四、拓展延伸要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
有一位老師在教學《王冕學畫》一文后設計了這樣的拓展延伸環節:推薦學生讀《儒林外史》。我卻不贊成,雖然它有準確、生動、簡練的白話語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優美細膩的景物描寫。但是它反映了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諷刺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這樣的思想內容,就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而言,是不能領悟的。因此,我安排學生直接讀王冕的詩和故事,學習他堅持不懈的精神和鄙視流俗、貞節自守的高尚情操。
五、拓展延伸不能喧賓奪主
成功的拓展意味著它不是教學的主角,而是配角,不能喧賓奪主。在教學《黃鶴樓送別》一文時,在拓展延伸環節中我思考了這樣三個內容1.收集有關送別的古詩詞;2.學習歌曲《煙花三月》;3.收集孟浩然和李白寫的古詩。然而,一節課的教學時間畢竟有限,如果生硬地把這些內容強塞給學生,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反而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從而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加之學生的課余學習精力也是有限的,設計這么多的內容,學生可能會因為內容多而產生煩躁心理,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最后我只在教學的過程中這樣設計:分別時,孟浩然對李白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如果你是孟浩然,你會說什么?有的學生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有的說:又別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自己所積累的送別詩句融會貫通,在閱讀中享受著拓展的魅力。
簡而言之,有效的拓展延伸應當立足課本,跳出課堂,適當有度。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霍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