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高考結束后,老師家長總會問學生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試卷好做嗎?學生大都苦笑一下:做是做了,對不對就不清楚了。其實何止學生不清楚,說實在話,假如讓老師做,有時也很難吃得準。要么在高考閱卷中,為什么要添加許多“額外”的答案呢?這其中恐怕連出卷專家經過多少日日夜夜苦思冥想定下的答案也很難十全十美,因此學生在答題過程中難免有缺失,只是或多或少而已,不足為奇。
然葉圣陶老先生說過一句話: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同樣我想專家在出詩歌散文等閱讀理解時肯定也有其“思路”,學生答題也應該遵其“思路”。
那么出卷的專家出題有什么“思路”呢?我們不妨對江蘇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的高考卷的詩歌考題作一調查分析,就不難發現其中的規律。
我們先列出江蘇高考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的詩歌及考題思路:
《鷓鴣天·送人》(2007年)
辛棄疾
唱徹《陽關》淚未干,
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無窮樹,
帶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
只應離合是悲歡?
江頭未是風波惡,
別有人間行路難。
(1)“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蘊含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6分)
(2)這首詞以“送人”為題,下片寫出了哪兩層新意?(4分)
登金陵鳳凰臺(2008年)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
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
(1)分別概括這首詩頷聯和頸聯的內容,并說說其中寄寓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慨。(4分)
(2)“總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種修辭手法?尾聯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6分)
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2009年)
岳飛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
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
萬歲山前珠翠繞,
蓬壺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
民安在?填溝壑。
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請纓提銳旅,
一鞭直渡清河洛。
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注】萬歲山、蓬壺殿:指宋徽宗時構筑的土山苑囿、亭臺宮殿。
(1)這首詞中的對比是由哪兩個句子領起的?“萬歲山前珠翠繞”一句中用了哪種修辭手法?(2分)
(2)詞中寫了哪些“風塵惡”的景象?(4分)
(3)詞的開頭寫作者登黃鶴樓遙望中原,結尾說“再續漢陽游,騎黃鶴”,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變化?(4分)
送魏二(2010年)
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
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
愁聽清猿夢里長。
(1)找出詩中點明送別季節的詞語。由送別季節可以聯想到柳永《雨霖鈴》中直抒離別之情的哪兩個句子?(2分)
(2)一、二兩句詩中“醉別”“江風引雨”表達了惜別深情,請作簡要說明。(4分)
(3)三、四兩句詩,明人陸時雍《詩鏡總論》云:“代為之思,其情更遠。”請作具體分析。(4分)
從上面考試題型中,我們可以歸納如下特點: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題干中的相關的基本概念的內涵。譬如什么叫表現手法,什么叫思想感情,什么叫深層含意,什么叫修辭手法,什么叫直抒胸臆。如果這些概念的含意你不太清楚,那么答案的時候你就一片模糊了,因此掌握語文的相關概念非常重要。
其次我要弄清楚出題者出題的角度及程序。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是考查“寫了什么”。它主要是考查詩歌的內容。如2007年《鷓鴣天·送人》第二小題:“這首詞以‘送人’為題,下片寫出了哪兩層新意?”;如2008年《登金陵鳳凰臺》中的第一小題“分別概括這首詩頷聯和頸聯的內容。”;2009年《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中的第一小題:“這首詞中的對比是由哪兩個句子領起的?”;第二小題:“詞中寫了哪些‘風塵惡’的景象?”;2010年的《送魏二》中出的“找出詩中點明送別季節的詞語。”要回答這一類的問題首先要通讀全詩,讀懂詩歌的意象或意境。這樣做就不會答非所問。在答題時應該遵循基本的答題程序。第一步,主要是寫了什么對象,第二步,是回答對象有什么特點,第三步,要回答作者什么情感。
附上文的答案分別如下:
1.不應把離別(相聚)視為人間唯一悲痛(歡樂)的事。人世間的風波遠比路途風波險惡得多。(2007年《鷓鴣天·送人》)
2.頷聯寫六朝古都的歷史遺跡,頸聯寫金陵美麗的自然風物;寄寓人事滄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興廢的感慨。(2008年《登金陵鳳凰臺》)
3.想當年,到而今;鐵騎滿郊畿,士兵“膏鋒鍔”,百姓“填溝壑”,千村寥落。(2009年《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4.橘柚香。(2010年《送魏二》)
第二是考查“怎么寫的”。它主要是考查寫作特色。如2007年第一小題“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2008年的第二小題“‘總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種修辭手法?”;2009年的第一小題“‘萬歲山前珠翠繞’一句中用了哪種修辭手法?”;2010年的第二小題“一、二兩句詩中‘醉別’‘江風引雨’表達了惜別深情,請作簡要說明。”
要回答這一類題時,我們就要掌握寫作手法的特點。其回答的程序一般為:第一步,要指出使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步,要回答其作用;第三步,結合文本分析,得出結論:這樣寫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人事景物的精神。(如果只要求你寫出其手法就另當別論了,例如2008年2009年。)
附上文的答案分別如下:
1.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007 年《鷓鴣天·送人》)
2.結合作者經歷及詩歌內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辭手法。(2008年《登金陵鳳凰臺》)
3.借代。(2009年《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惜別知音,借酒澆愁;凄凄風雨來烘托作者的悲涼心情(2010年《送魏二》)
第三是考查“為什么”。主要是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如2007年第一小題“‘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蘊含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2008年第一小題“說說其中(頷聯和頸聯)寄寓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慨。”;第二小題“尾聯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如2009年第三小題“詞的開頭寫作者登黃鶴樓遙望中原,結尾說‘再續漢陽游,騎黃鶴’,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變化?”;2010年則考得最多,第一、二、三題都有,如第三小題“三、四兩句詩,明人陸時雍《詩鏡總論》云:‘代為之思,其情更遠。’請作具體分析。”
這就要求我們應該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這也是分析的難點,因為你在解答這一類問題時,要綜合運用“查”、“讀”、“品”、“悟”的能力。“查”就是查作者的寫作背景,這為理解作者當時的心境提供了必要的依據;“讀”就是要整體理解詩歌的內容,進而才能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就是抓住關鍵詞進行猜測,領悟作者此時此際的心情;“悟”就是就要求讀者要運用想象與聯想的手法,盡可能要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對其人生以進一步體悟。這是非常高的要求。假如能做到以上幾個要求,則就能迎刃而解。
當然我們在答題時應該遵循基本的答題程序。首先指出題目中的內容使用了什么寫法(用術語),其次結合文本具體分析這種寫法的好處所在,然后結合文章主旨對其作用進行總結。如果只要求你寫出其情感就另當別論了。例如08年)
附上文的答案分別如下:
1.翹首遠望,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路途艱難,祝福平安的關切之情;山高水長,前程迷茫的郁悶之情。(2007年《鷓鴣天·送人》)
2.寄寓人事滄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興廢的感慨。(2008年《登金陵鳳凰臺》)
3.①憂君王為奸邪所蒙蔽,憂奸邪為非作歹;②憂賢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憂國憂君憂民。(2008年《登金陵鳳凰臺》)
4.由開頭對昔盛今衰的悲慨,對外敵人侵踐踏大好河山的憤恨,對統治階層奢侈誤國的隱隱痛心,對抗擊敵人收復失地的決心,轉到想象“提銳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黃鶴樓的舒暢心情。(2009年《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5.由眼前景轉為設想對方抵達后的孤寂與愁苦,通過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觀雙方惜別之情表達得更為深遠。(2010年《送魏二》)
因此解讀詩歌,只要掌握詩歌的相關概念,掌握閱讀詩歌的方法,掌握出卷專家的“思路”,再經過若干時段的有效訓練,你要想考不好都難。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