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內心體驗和態度,它對大腦皮層有效工作具有巨大作用:積極的情感對學生具有引動、定向、激勵和強化的作用,它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及內化。本人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學工作中認識到,情感教學原則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對學生學習的情感起到了“吸引、調節、鞏固”的作用。
首先,老師的積極情感在激發學生學習中具有吸引力作用
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當學生對老師抱有好感時,學生就會自覺自愿地接受教育,與老師配合也格外密切,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應。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針對學生設計好教案。在方法上,多用真情實意的教導,生動貼切的事例,直觀有趣的教具,潛移默化的引導,言傳身教的影響。
其次,教師的情感具有調節作用
在品德課教學中,教師要把正確的道德規范從理性狀態轉化為感性形象,使之具有感人的力量,讓學生自覺去吸收,形成道德境界。讓學生從內心感奮,產生行動的內驅力,渴望去實踐,而且通過實踐產生心理上的愉悅,調節今后的行為。這種調節作用主要表現為教師的不同情感可以使學生產生不同的態度和行為,老師在課堂上的冷漠、埋怨、煩躁等情緒,會使學生學習興趣減弱,遏制了學生認知和良好情感體驗的形成。
再次,教師的情感在師生之間產生雙向互動反饋作用
教師在教學中表現出來的尊重、信任、理解、關心,使學生從內心產生對教師的尊敬、好感和依賴。隨之,自尊、自信、自強的學習熱情油然而生。這種積極的情緒,使學生處于亢奮的學習狀態,求知欲增強,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明顯提高。教師接受了這些良好的反饋之后,就會自覺強化這種情感,教師也會以更大的熱情投入教學之中,并給予學生更多的愛和指導。
那么,在教學活動中,思想品德教師如何運用情感來進行教學呢?為此,就要講究情感運用的藝術。
一、用充滿激情的語言打動學生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教師進行教書育人的基本工具。課堂教學語言是語言的一個分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是上課,要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參與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跟教師能否掌握并運用好課堂教學語言有很大的關系。教師的情感一旦感染了學生,師生的情感就會交融、共振,求得實現目標的一致性,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教師高尚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
二、用教材中的情感內容陶冶學生
學生情感往往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扣住典型和意境的分析,在打動學生的地方加以適時地誘導,從而感染學生。如講“孝敬父母”的內容時,我列舉大量事例,表明父母對子女的慈愛之情。又掛出《游子吟》的詩句,引導學生們討論一下:“父母是怎樣關心自己的?”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述說父母在飲食、起居、學習等各方面對自己的關心。我又問:“你們都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嗎?”教室立即靜下來。我嘆息道:“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啊!”我啟發大家:“想一想,怎樣報答父母生養之恩?”結果沒過三天,就有不少同學對我講了他們如何幫助媽媽刷鍋碗、洗衣服,給媽媽做生日卡,還有的述說怎樣跟爸爸到煤廠買煤,累得滿頭大汗把煤拉回家的事。
三、創設適應的情境“以境動人”
在思品教學中,創設一個與教材內容適應的課堂教學情境是十分必要,它可以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如在講《輝煌的歷史篇章》這一框內容時,我首先讓學生觀看“神舟六號”、“嫦娥一號”發射的瞬間,深切感受到祖國奮進的腳步聲,接著從奧運會籌辦情況,讓“科技奧運”“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深入人心,為成功舉辦這盛大的奧運會而激情澎湃,使他們增強了對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自豪感與驕傲感。
四、聯系生活實際吸引學生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說過:“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感到知識是一種使人變得崇高起來的力量,這是興趣的重要來源。”這就告訴我們: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是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的重要途徑。如:針對社會上的一些熱點問題可以結合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讓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樂趣,并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學生不僅對所學知識內化,更激起學生情感共鳴,更好的進行情感教育。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李典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