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舉辦教學公開周,聽一位教師教學《鴻門宴》,教學設計如下:
【教學目標】
1.了解司馬遷與《史記》,背誦三、四段。
2.積累相關文言字詞句,重點掌握多義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了解文言虛詞的用法辨別文言句式。
3.學習作品中塑造歷史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矛盾斗爭中刻畫人物,用對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以及通過人物個性化語言來表現人物性格。
4.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對文中人物的適當評判。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由《垓下歌》《大風歌》導入新課(5分鐘)
二、解題(15分鐘)
1.介紹作家作品。
2.楚漢之爭概況簡介。
三、整體感知(10分鐘)
請學生聽錄音,思考:文中出現了哪些人物;寫了哪些事?請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
四、講讀課文第一段(10分鐘)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段,正音。
2.解釋重點字詞,引導學生疏通課文。
3.合作探究:
①課文第1段記敘了哪幾件事?這些事件對情節展開起了什么作用?
②項羽接獲曹無傷的密報,當即“大怒”,這一個“怒”字內涵相當豐富。請說說其中包含了些什么?從中可以看出項羽怎樣的性格?
五、課堂小結(3分鐘)
六、布置作業:
本文是選自《史記·項羽本紀》,題目是后來另加的,你覺得這個題目加的有沒有道理?為什么?你有沒有更好的想法?(2分鐘)
鑒于以上教學設計和聽課過程,筆者認為本課在教學中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處:1.對作者司馬遷及其《史記》的介紹過于詳細,用時過多。2.教學目標中關于積累文言文字詞句的目標設置過于籠統。3.課堂中教學內容的隨意拓展,游離文言文教學中心。4.討論探究問題①缺乏探究問題應有的深度和必要性。
【思考】
三十年前,《人民日報》以《當前語文教學中的兩個迫切問題》為題發表了呂叔湘先生對語文教學的兩點意見。呂老在文章中提出:“中小學語文教學問題是個老問題,也是當前不容忽視的一個嚴重問題。中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很差,中學畢業生語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對于少、慢、差、費的嚴重程度,恐怕還認識不足。”他還說:“十年的時間,2700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長期以來困擾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問題,在實施課程改革的當今仍然存在。有許多語文教師還沒有真正弄懂語文教學的任務,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在教學過程中或憑借著自己的直接經驗,或依據傳統的習慣和自然的做法,在語文教學上耗費許多時間而收效甚微。
近幾年,“有效教學”這個問題引起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筆者認為這個問題的提出和三十年前呂老提出的問題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經過一番探求以后有回到這個原初的問題上來,也足以說明這個問題沒有好好解決。所謂“有效教學”的“有效”必然是“效果”和“效率”的統一。①教學效果是指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吻合教學目標、符合特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學生具備了應有的語文素養。教學效率涵蓋兩個方面:一是教學的質量因素,即教學行為在多大程度上轉化為學生的學習成果;二是教學的數量因素,即單位時間完成的教學任務。在這兩個因素中,質量因素是數量因素的前提,并且這兩因素不可或缺。如此,教學實施就要考慮兩個方面問題:一是通過教師的“教”學生“學”會了什么?二是單位時間內(一節課)學生“學”到了多少?由此就以上教學設施過程,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實現課堂的“有效教學”。
一、設定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上文引述的教學目標中,“積累相關文言字詞句,重點掌握多義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辨別文言句式”這樣的目標設定常常出現在教案中,究竟要掌握哪些實詞或虛詞,掌握哪個特殊句試要明確指出。例如本課中“軍、目、續、活、婚煙、倍”等字詞,文言特殊句式如省略句:(項伯)私見張良,具告以事。被動句;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二、教學內容的增刪取舍。教材只是實現教學目的憑借之一,新課程強調教師要善于“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鐘啟泉先生是從較廣闊的視野看待教材內容與教學內容的關系:教材(教材內容)是教學內容的一個成份,但不是全部②。所以教學目標的確定決定著教學內容的取舍。語文教師在組織語文教學時要大膽組織教學內容,而不是匍匐在教材面前不敢有所為。上述的教學設計中,如果說激趣導入有必要的話,那么對于作家作品的介紹和楚漢之爭的概況的介紹則是可以舍去的。因為這兩者對于本課教學目標的實現并沒有多大作用。學生可以課下查閱作家作品的介紹和楚漢之爭的概況的介紹。
三、整合單元教材內容。語文教材是最厚重也是最零散的,經過整合,學生可能學習到規律性、科學性的語文知識③。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對本單元內的課文進行整合,審視同一單元的課文,分析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形成自己對教材的個性化分析。《鴻門宴》被安排在人教版必修①第二單元,本單元的另兩篇課文分別《燭之武退秦師》和《荊軻刺秦王》,教師若從整合教材的角度來對照整個單元,則會發現,這單元安排的三篇課文在刻畫人物時,都運用了通過人物的典型語言來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以及運用讓人物在復雜的矛盾斗爭中來表現個性特點的方法。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教師可以把鑒賞人物形象,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作為教學重點。
四、教學中避免隨意拓展和空泛討論。從狹義的角度來理解,閱讀教學的拓展,是指在某篇具體課文的教學中,補充與其題材、體裁或主題相近的課外篇目或相關知識。在上述的教學的設計上,教師花了近10分鐘時間講解楚漢戰爭概況,這實際上已把教學的落腳點,放在楚漢戰爭歷史上,而沒有放在《鴻門宴》的教學上。倘若能在講刻畫人物項羽形象時由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拓展到《燭之武退秦師》中刻畫燭之武的形象的方法,筆者認為則是必要的和可行的。而對于“第一段中記敘了哪幾件事”的討論,筆者認為則是缺乏深度和沒有必要的。倘若教師緊扣本課的教學重點,設置“你心目中的項羽是怎樣的一個人”這樣的問題,則更能激起學生討論的興趣,也便于完成本課教學任務。所以筆者認為設置討論問題時,首先是考慮什么樣的教學內容適合于討論,其次是討論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再次則是在什么情況下進行討論。
五、布置學生充分預習課文。現在通常的情況是:學生沒有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不能獨立自主地學習,到課堂上才接觸課文。教師布置學生充分預習課文,就是指導學生把熟悉文本的基本情況的任務在課前完成,變課堂上的“聽眾”為課堂上學習的主體,讓課堂成為師生討論重要問題的舞臺。源于這樣的理念,在《鴻門宴》的教學時,關于文字常識,楚漢戰爭概況,文本的其本內容應前移到課前完成,課堂上則探討疑難字詞句的用法和重要人物的形象。由于學生在課前充分預習,從整個學習過程上看則拓展了學習時空,這樣則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在平時教學中,教師每課時需要設置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大膽而合理地取舍增刪教學內容,整合教材內容,找準語文教學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努力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的習慣。實現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注釋】
①黃厚江《當年謦欬猶在耳》,2009年第1期《中學語文教學》.
②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6月第一版,第299頁.
③王君《芻議語文新課程中的教材整合》,2007年第7期《中學語文教學》.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石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