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與背景】
2007年10月,我需要開一節公開課。為了挑戰自我,也為了能在評委面前表現自己,我選擇了新入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夏感》。《夏感》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雖然參考資料非常有限,在反復閱讀和思考之后,我確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感受夏天的特點及文章的語言魅力,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本文寫景的寫法。并認真地預設了自以為很好的教學方案,為配合教學我還制作了一個簡單的教學課件。
(最初的教學流程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以精美圖片導入新課。
二、簡介作家作品,掃除字詞障礙。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作者梁衡筆下的夏具有哪些特點?
2.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夏天景致的?
3.課文表達了作者對夏天怎樣的感情?
四、研讀賞析,體會妙處:
默讀課文第3段:
1.找出中心句。
2.在作者看來,夏天的色彩為什么是金黃的?
3.作者是通過哪些具體的事物來描繪夏是一個承前啟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的?又是如何描繪的?
學法歸納
1.形式多樣地讀。
2.概括語段內容。(找中心句或關鍵性語句)
3.從詞語、修辭、表達方式、內容、情感等方面入手揣摩語句。
五、美點尋蹤。
你最喜歡文中哪些語句?請你根據所學的方法,以“我最喜歡,因為”的句式作出你個性化的賞析。
六、練一練:仿照下列句式,寫一寫“冬之色”、“夏之色”。
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
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
七、拓展延伸——比較閱讀:比較唐代高駢《山亭夏日》,說說與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選擇的初衷是美好的,但結果卻差強人意。原以為自己所選的是試驗班,學生整體素質較高,能將預設教案很好的進行下去,沒想到結果完全出人意料。平時思維活躍異常的同學,這節課竟然幾乎很少反應。最沒想到的是到“研讀賞析”環節時,學生徹底啞火,幾乎沒有學生舉手發言,“美點尋蹤”環節更是舉步維艱。除了個別學生外,整節課幾乎死水一潭,不但沒有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亮點也很少。事后學生反應幾乎一樣:懵懂混沌。
課后,反思了我的教學設計和課堂實際,意識到:雖然在上課之前,我對文本也進行了反復的解讀,也經過了仔細地思考,按照自己對文本的解讀去預設目標和教案,但基本上都是在參照現有資料的基礎上展開的。客觀的說,教學環節的設計是精心嚴密的。可能是我太力求完美,也可能是我對本課研讀缺乏個性,導致了我的公開課是遺憾的。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對課堂上非預期的生成性課程資源還不夠關注、缺少應對經驗,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自己的教學思路進行教學,而忽視了學生課堂學習的環境等因素,導致了一節失敗的語文課。
因此,我決心再啃一回硬骨頭,重煮一回“夾生飯”,從教學目標到具體的過程設計,我都反復的斟酌,再三推敲,包括可能出現的意外。在認真修改、充分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我準備再上另一個班的課。
【情景描述】
在借鑒語文同仁寶貴經驗的基礎上,精心準備后的我滿懷信心地站在了課堂上。在這節課上,整個教學設計較第一次都有所改動,最主要的是將原來的“研讀賞析、體會妙處”修改為“精美語段我誦讀”,并對“美點尋蹤”環節教學內容進行了修改。具體為:
首先請學生聽讀《夏感》中“夏的色彩”這一節錄音。
師:這個語段富有韻律與節奏美,請同學們大聲地朗讀吧!
生齊讀。
師:同學們朗讀的節奏把握得很好。不過,還有一點瑕疵。老師來試試吧。
師作師范朗讀,學生呈現沉醉狀。
師:小組之間先比試比試,怎樣?
小組賽讀。(通過小組賽讀,學生的積極性逐漸被調動起來了,課堂氣氛越來越活躍。)
師:誰來激情演繹一下,讀出節奏和感情,讀出理解和感受。
學生紛紛舉手,依次誦讀。
師:夏,就是這樣一首生命與創造的詩。你們的朗讀,讓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火熱和生命的激情。難怪作家要高聲贊美了。
師:你捕捉到文中哪些畫面?請以下面的形式說說你對夏的感受。可用“我讀了‘’語句,我仿佛聽見了 (或)我仿佛看見了、我仿佛感覺到了”的句式。
學生紛紛舉手發言,一改上節課的沉悶與壓抑。因為有了誦讀這一環節,下面的教學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師:作者用他那充滿激情的妙筆描繪出了氣勢磅礴、充滿生機的夏天,熱情地贊美了一群勤勞樸實的農民。讀罷全文,令人由衷的嘆服。梁衡的文章為什么會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緣于這篇散文選詞精致,描寫生動細膩,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句子蘊含哲理,既有寫景的情趣美,又有議論的理趣美。你最喜歡文中哪些語句?請把你喜歡的語句劃下來,以“我最喜歡 ,因為”的句式作出你個性化的賞析。給你們2-3分鐘的時間準備。
老師選一處試著作點賞析。如:我喜歡第二段對季節的變化的描寫,用“一鍋水”“泛泡、冒氣、沸騰”的比喻,形象地表現了暮春到初夏、盛夏過程,很新奇形象又樸素自然。
師:時間到!哪位同學把你的發現與我們共享?
因為有了教師的示范,學生爭先恐后舉手,自由回答。賞析過程精彩不斷。如:
生1:“卻換來煩人蟬兒,潛在樹葉間一聲聲的長鳴。”中的“潛”字準確逼真地寫出了蟬是一位出色的演奏家。聲聲長鳴悠悠溢出樹間,顯示著夏的勢力,傳達著夏的喧鬧。
生2:“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夏正當春華秋實之間,自然應了這中性的黃色——收獲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正是一個承前啟后、生命交替的旺季”:運用排比句勢,增強了句子氣勢,用色彩表達對季節的感受,獨具魅力,寫出了夏之熱烈。
生3:“像海浪涌著一艘艘的艦船”,這句運用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公路上的汽車在麥浪中行駛的情形,讓人產生幻覺,像是“艦船”,以喻其疾速、氣勢雄壯。
生4:“你看,麥子剛剛割過,田間那挑著七八片綠葉的棉苗,那朝天舉著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葡匐前進的瓜秧,無不迸發出旺盛的活力。”這句話中“挑”,似乎讓人聽到棉苗均勻有力的喘息,“舉”似乎看到高粱、玉米搖頭晃腦的歡悅,“匍匐”生動地表現了瓜秧的腰肢抖動,這三句都用了擬人修辭手法,同時三句又構成了排比,非常形象地寫出了夏天農作物迸發出的旺盛的生命力,表現了夏天的熱烈。
……
結果,經過我對文章的重“煮”,本節課精彩紛呈,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體會與反思】
1.教師有感情誦讀這一環節的情境營造較為成功,較好地發揮了教師的朗讀優勢,起到了正面的示范作用。生吟誦“夏的色彩”這一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興致頗高,在課堂一開始就體會到了被欣賞的喜悅,展示了自己的才華。而誦讀這一環節讓課堂掌聲不斷,激情飛揚,氣氛推向了高潮,為下面教學流程的順利進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本課重在感受、領悟梁衡《夏感》的語言美,從語言的角度切入課文,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走近課文,并且淡化了梁衡和寫作背景,只留下《夏感》,突顯《夏感》的語言美和意蘊美。
3.課堂在讀上下足了功夫,學生讀得充滿激情,但課堂發言方面,學生的表現雖然比前一個班大有好轉,但語言組織能力相對較為薄弱。
4.學生做的每一件事教師應事先做過,比如朗讀中教師的范讀,賞析前教師的示范等,教師都得身體力行,做好語文學習的示范。
5.文章是美的化身。從外在的語言美、音韻美到內在的情感美、意境美,從不飾雕琢的樸實美到精雕細刻的華麗美,存在于語文課本的每一個角落。那么,發現美、品味美、研究美、運用美,便成了語文教學的主旋律。語文教師應成為學生“美麗語文”的引導者和同路人。
6.課堂要想有精彩的生成,首先得要有成功的預設。但這個“預設”應該是靈活的、開放的,而不是僵化的、機械的、沉悶的。這就要求教師對文本的語言和情感必須有深刻的體驗和感悟,對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有充分的準備。否則,如果出現意外,還一味地按照思路亦步亦趨地進行教學,那一定會落入僵局。
這次“煮”課更加堅定了我的一個想法,就是只有老師真正地解讀文本,備課才會切實有效,課的設計才能重點突出,有的放矢;才能靈活地應對活力課堂,調控課堂教學科學有效地進行。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棲霞中學烷基苯廠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