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小學數學復習枯燥、單調、乏味,教師教得無激情,學生學得無熱情,往往耗時費力,效率低下,成了味如雞肋的課堂。在小學數學復習中,增加主動味,增設趣味性,增添和諧味,增強應用味,可以大大提高復習的效率。
【關鍵詞】主動趣味和諧應用
復習課中沒有新授課的新鮮,往往是舊知識的簡單再現和機械重復,復習課就變成了枯燥、乏味又單一的練習課、講授課、考試課,學生“被復習”,效果可想而知。在小學階段,復習課的比例約占總課時的三分之二,承擔著對分散的知識進行整理,完善認知結構,實現知識條理性、系統化,從而加深理解、融會貫通的重任。因此,提高小學數學復習課的課堂效率尤其重要。在復習期間給課堂增加一些“味道”,帶領學生享受滋味課堂,往往使得復習課“高效”,甚至“優效”。
一、增加主動味,讓學生享受“自導”
現代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應由學生個體依據自己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主動加以“建構”。復習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已經學過的,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需要創設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形成整理復習的需要。通過一些有意義的探究環節,把一個個知識有機的聯系起來,成塊狀存儲在記憶系統中。讓學生在較高的層面上體驗數學思想方法,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
二、增設趣味性,讓學生享受“自樂”
總復習的內容為學生已知,缺少了新知的未知性、新鮮感,學生產生了學習地“審美”疲勞,一上課就失去了激情。往往整節課是“波瀾不驚”、“死水一潭”?!稊祵W課程標準》中指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因此教師要善于將已有的、陳舊的知識巧妙地呈現出來,讓“舊貌換新顏”,使“枯木又逢春”。在進行小學數學總復習時,使用游戲、比賽等教學手段,通過競爭性、趣味性的增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復習的效率。
例如在復習《四則混合運算》時,讓學生用給定的數字添加四則運算符號或括號自由編題。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了,各種題型紛紛登場,比教師預想得還要全面、精彩!學生出題,學生解答,既加深了四則混合運算的算理,又達到了一題多練的目的,更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增添和諧味,讓學生享受“自知”
心理學家認為,和諧是真善美的統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現形態。和諧能產生美,產生最佳效益。社會如此,課堂教學也如此。和諧的課堂應該是幽默的,其主要表現為:教師講課生動形象,機智詼諧,妙語連珠,動人心弦。通過輕松的形式呈現抽象的數學知識,學生不知不覺進入學習,不僅易懂,而且樂學,有時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猶如畫龍點睛,給學生以啟迪。有時面對學生的差錯,也不必聲色俱厲,幽默地糾錯更能讓學生印象深刻。
如: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常常把不同關系的數量不加分析就進行列式計算,我就給學生列舉“人加狗”的笑話,“操場上有3個人,又來了2只狗,請問現在有幾個人?”學生聽后久久不忘,在練習中很少再犯這樣的錯誤。
四、增強應用味,讓學生享受“自足”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數學來源于生活,最終也將為生活服務——解答與所學知識密切相關的實際問題。小學數學總復習過程中練習的目的不在于解答多少題目,而是要培養學生數學的思想,學會用數學思維去分析現實社會。此時,開放題是不錯的選擇。
例如復習完《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后,可以解答這樣的題目:“原來的羊圈是一個籬笆圍成的長方形,長10米,寬5.7米,你能用原來籬笆的長度,把羊圈擴大嗎?”通過思考、探索與交流,學生得出了多種答案:圍成長與寬比較接近的長方形;圍城正方形;圍成圓形。并從中發現“在周長相等的情況下,圓的面積最大”。還可以圍城一個一面靠墻的長方形,當“長是寬的兩倍時面積最大”。這樣不僅綜合運用了周長與面積的知識,還能在探索過程中發現規律,體現思維能力的發展性,滿足了學生成為一個發現者的需要,體驗了成功的快樂。
總之,在小學數學總復習中,應以人為本,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使他們——“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公道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