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大綱的教學目標明確指出:要“使學生具有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充分重視學生的‘學法’”。但如何能使學生對枯燥的數學產生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呢?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入,“討論”這種被傳統教育認為會影響正常課堂教學秩序的教學形式,卻以其獨特的優勢越來越多地被廣大教師所采用,并受到學生的歡迎。但我們也不難發現這種教學形式并非在任何時候、對任何內容都適合。討論什么、怎樣討論、以及什么時候討論,這些問題教師如果處理不好,討論就可能失去意義,甚至會影響正常的教學過程。下面簡單談談我對如何組織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討論”的看法。
一、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選擇適于討論的內容
討論的效果如何,時間的多少,主要取決于討論的內容,那么選擇什么樣的問題進行討論才能更體現討論的價值,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呢?
1.討論應放在知識重難點之處
教材的重難點是一堂課要抓住或要突破的知識點,學生往往會遇到一些普遍性的疑難問題,因而,此時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比教師三令五申地強調“這是重點、難點,大家一定要好好學”效果要好得多。
學生在相互交流、討論、爭辯的過程中,獲得了新知,體驗了合作的樂趣,也對重難點加深了印象,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得到了體現。
2.討論應放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
在解決問題時,教師應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動手、動腦、動口,讓學生在一系列的過程中,自己嘗試著去解決問題。
如:在解決幾個有理數相乘,因數都不為0時,積的符號如何確定的問題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說說通過自己的觀察所發現的規律。通過討論、交流、實驗、再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經歷了獲取知識的全過程,進而得出結論,使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養。
二、安排好討論的時機
1.解決方法呈現多樣化時,適于組織討論
如今的教材中,常常會出現開放性的習題,如“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情況,這類題目答案不唯一,但大部分學生思維單一,往往得不到多種答案,這時候采用討論的形式效果比較好。
如:在教學《展開與折疊》時,要將一個正方體展開成平面圖形,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發表各自小組的見解,然后引導學生對比。這樣,學生不僅得到了正方體的11種不同的展開圖形,而且還找到了正方體的展平規律,使學生體會到合作學習的力量和合作學習的樂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也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2.學生意見不統一時,善于組織討論
在回答問題時,學生的意見往往極不統一,各抒己見,此時如能適時安排討論,則會出現很好的效果。當然,在學生的探究交流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意見,不搞一錘定音,要給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獨立見解的時間和空間。
3.當學生理解出現困難時,及時組織討論
例如有這樣一個問題:“一個自行車隊進行訓練,訓練時所有隊員均以35千米/時的速度前進。突然,1號隊員以45千米/時的速度獨立行進,行進10千米后調轉車頭,仍以45千米/時的速度往回騎,直到與其他隊員會合。1號隊員從離隊開始到與隊員重新會合,經過了多少時間?”做這題時,不能正確分析題中的已知量、未知量以及題中存在的數量關系,是很大一部分學生不能很好地解決該問題的關鍵所在。若能在這時候及時安排學生合作討論學習,讓學生把自己的問題、自己的看法說出來,不僅能使問題本身得以解決,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4.討論應放在產生結論的過程中
在教學中,教師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和適當的講解之后,組織學生討論,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的能力。
如為了提高學生對有理數乘方的理解,減少運算中的差錯,提出了(-3)4與-34有什么不同?通過討論學生表明了各自的見解:(1)底數不同;(2)意義不同;(3)讀法不同;(4)結果不同;(5)一個有括號,一個沒有括號等。對于初一年級的學生,通過教師的啟發,學生間的探討,歸納出如此完整的結論,教師也大為吃驚。
三、教給學生討論的方法
對于習慣聽老師講的學生來說,什么是討論(更確切地說是怎樣討論)他們不明白,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宣布討論的形式,并教給討論的方法。
具體來說可以這樣操作:首先幫助學生建立討論的小組,并選舉出組長。接著提出要求——小組可以以一人為中心發言人,其他同學如果意見相同,可以在此意見的基礎上加以補充;有不明白的地方應提出質疑;如有不同觀點,可以反駁,并闡述自己的理由。最后由組長對本組意見加以整理、小結,進行全班交流。在討論的過程中,要求每一位同學在闡明自己的觀點時應盡量通順、簡潔、明了,并能注意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及時修正自己的觀點。總之,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參與,積極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意見,直到達到基本的共識。組長和中心發言人都應經常更換,使每一個人都有鍛煉的機會。對一些相對比較簡單的問題,也可以采用同桌討論的形式,或全班自由討論,這樣一來,就給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提供了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主體作用也就得到了有效的發揮。
實踐證明,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一個人的思路也容易閉塞,不妨采用集體討論的方式,選準內容,找準時機,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無拘無束”的開放式討論中,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氛圍,最大限度地給每個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使學生的創新熱情不斷高漲,創新意識不斷增強,創造出宜于獨特見解萌生的情境,集體的智慧便成為個人創新的源泉,同時真正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東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