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對詩歌鑒賞的考點要求有兩點,一是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二是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許多老師早在高二教授唐詩宋詞的時候,就已經針對各類題型,分門別類地為學生建立了答題模式,并且反復訓練,但很多學生反映,詩歌鑒賞太難得高分,有時看一首詩歌,不知什么意思。可見,看不懂詩歌是學生難得高分的一只攔路虎,其實我們老師有時也急功近利,忽視了考點中一個隱形的要求或者說達成前面提到的兩個要求的前提條件——能閱讀淺顯的古代詩文??磥斫虝W生如何讀懂一首詩歌(指大意和主旨)是擺在我們高中語文教師前的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下面我結合例子談談一些粗淺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應該關注題目。題目是詩詞的眼睛,它往往直接揭示了詩詞創作的時間、地點、事件和主旨等,所以正確的讀詩步驟是看詩題為首要。比如孟郊《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一詩,請學生回答結合全詩內容,理解此詩作者表達了怎樣的心情?解答這個題目時就一定要關注題目,作者為什么如此興奮、喜悅,一看題目就非常清楚,原來是高中進士,對于封建社會寒門士子來講有什么比榜上有名更高興的事情呢?再比如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一詩,詩題中就包含了詩歌內容的幾乎所有信息了,詩題中的“冬至”表時間,“邯鄲”表地點,且“冬至”點明了特定的背景,這里是說冬至佳節時自己仍客居邯鄲,這才“思家”,詩題最末兩字“思家”揭示了此詩的主旨。
其次不能忽視詩前小序和詩下注釋。一些古詩詞前面有一個不長的“序”,或交代了創作的年代,或交代創作的緣由,或交代了創作的經過,或交代了創作的背景。對此,我們要詳細品讀,尋找有用的信息,這對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是至關重要的;同樣,如果詩詞后面附有注釋,也一定要仔細審讀,因為有的注釋提供了背景材料,有的是解釋難懂詞語,有的甚至還暗示題目的答案。比如南宋詩人汪元量的《湖州歌》(其六),學生如果忽視了“注釋”所說“此詩是元滅南宋時,作者被元軍押解北上途中所作”,那么對于簡析“大江東去水悠悠”與蘇東坡“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表達的不同情感這個題目的時候,答案的準確度勢必會受到影響。
第三要抓住詩歌中的關鍵字詞。通過正確理解詩歌中重要字詞(關鍵詞)的含義和用意,才能正確理解詩人抒發的感情,才能準確鑒賞詩歌。王安石稱詩歌的語言為“詩家語”,可見詩的用語和其他文體的用語是不同的,因此我們要重點注意詩中的重要詞語,如動詞、形容詞、疊詞、擬聲詞等,特別要注意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白居易的《夜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币辉娭凶铌P鍵的一個字就是“重”字,因為“重”字顯出雪下得猛,下得久,呼應了下句的“折竹聲”。可見這一“重”字一語雙關,既寫出了雪大與詩歌內容相合,更是作者內心的寫照,披露了詩人謫居江州時內心的孤寂(寂寥)、沉重。找出了這個關鍵詞,也就把握了作者真正的思想情感了。當然分析關鍵詞是離不開全詩的主基調,得結合全詩內容、品析意象等進行分析。
第四抓住詩歌中的特定意象。所謂特定意象是指在詩歌中一種反復出現的以此表達詩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的,它代表了民族和人類共同的情感和體驗。也就是說,某些意象某些情感具有對應規律,因此解讀詩詞必須以意象為突破口,以熟知的詩詞意象為突破點。如2002年的全國高考題,理解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中“折柳”的寓意,其實就是對特定詩歌意象的考查。古詩中常見的意象有很多:比如“柳”,因為“柳”“留”二字諧音,所以經常暗喻離別;又因為“柳”多種于檐前屋后,常作故鄉的象征;而“柳絮”飄忽不定,常作遣愁的憑借。古詩中帶有月亮的意象很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欲問吳江別來意,青山明月夢中看”、“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由此可知,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其他諸如青松象征了正直堅貞高潔品格,菊花又是堅貞、高潔品格的象征,蓮與憐諧音雙關它又預含著愛戀思念;古人又經常用燕子雙飛經常用來反襯離人的孤寂,而看到燕子有眷戀舊巢的習性,所以在古詩詞中以此作為時事變遷,抒發人事代謝的寄托。丁香,指愁思或情結,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鴛鴦,指恩愛的夫婦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把握常用意象的含義,再應展開想象的翅膀,通過想象去補充和擴大生活畫面,從而才能獲得完整而豐富的形象美感。
除此之外還可借助文言知識、知人論世、關注常用典故等角度去讀懂詩歌。教無定規,學無定法,我想只有真正領會古詩詞鑒賞的實質,將各種方法融會貫通、交叉運用,才能在古詩鑒賞題上大顯神通!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