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的達成順利與否,和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密不可分。按部就班的教學程序是一潭死水,根本無法開啟學生的心智。因此,判斷一堂好課的標準應該看能否不斷地生成問題,解決問題,促使學生主動投身于學習之中。
引導學生精讀《鞋匠的兒子》這篇課文時,我獨辟蹊徑,變直接抓文章的主線,即從林肯的三段演講中去體會林肯偉大的人格魅力,改為激勵學生從閱讀中去發現問題并設法解決問題。
學生們提出的問題異彩紛呈:林肯是一個鞋匠的兒子,他是怎么當上總統的?參議員們為什么要羞辱林肯?林肯受到參議員的羞辱,不但沒有生氣,而且還非常感激他,為什么?為什么所有的嘲笑聲全都化成了贊嘆的掌聲?為什么說林肯是美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總統之一?林肯為何說父親的手藝是無人能比的?林肯的父親做的鞋子好在哪里呢?林肯怎么知道父親曾為那個態度傲慢的參議員做過鞋子……我這樣夸贊我的學生們:“你們提出的問題很有研究價值。”接著提出進一步的要求:“讓我們再次回到課文中,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劃一劃,并做批注。”學生們迅速開始了行動,讀的讀,劃的劃,寫的寫,很快有了結果。交流的場面相當熱烈,學生互相解答了提出的這些問題,有的學生在別人的啟發下還補充解答了自己剛才提出的問題。
可是,我發現,對于重點問題“為什么所有的嘲笑聲全都化成了贊嘆的掌聲”,幾乎沒有學生敢于問津。這個問題比較有深度,如果放棄那么“感受林肯偉大的人格魅力”這一教學目標就無法得到落實,而且越是有難度有深度,就越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因此絕不能就此放棄。
在我的鼓勵下,學生們又開始了重點探究這一問題的閱讀,從課文中發現了林肯的三段重要演講是原因所在,并在旁邊寫下了自己的獨特感受或體會。從交流中,我發現學生們通過這樣越來越深入的閱讀無需我的講解自己就能透過一些關鍵的字詞感受到林肯謙虛、自信、真誠、寬宏大度等偉大的人格魅力了。
一名學生在品味“我一定會永遠記住你的忠告,我永遠是鞋匠的兒子”這句話時談道:“我從中體會到林肯并沒有因為自己是鞋匠的兒子而感到丟臉,他反而感到很自豪。”聯想到金錢至上的社會習氣,我向全班學生隨機拋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你是鞋匠的兒子,你會覺得丟臉嗎?”意見果真產生了一點小小的分歧。在眾多的高昂的“不丟臉”的聲音里夾雜著一個低低的聲音:“丟臉。”這個聲音不知是從哪里發出來的,經過其他學生的指引,我發現了說這話的那名學生。一名優等生,為何思想上與同學不一樣呢?他的想法正確嗎?我請他表白自己的觀點,他說:“丟臉,是因為在學校里可能會被其他同學嘲笑。”
我想,與其直接駁斥他的觀點,不如讓他與同學們展開辯論“做鞋匠的兒子究竟丟不丟臉,為什么?”好多學生馬上陳述了自己的觀點,有的說:“盡管別人的父母職位比較高,但他們還是應該為人民服務的。做鞋匠也是在為人民服務,一點也沒有差異。”有的說:“人人平等,鞋匠也是人,也是靠自己的雙手掙錢養家的。”還有的說:“做鞋匠的兒子一點兒也不丟臉,因為做鞋是一種藝術,況且林肯的父親做的鞋子無人能比,好多人還不會做鞋呢。父親不會因為自己是鞋匠而感到丟臉,當然兒子更不會覺得丟臉了。”我也參與了他們的討論,補充了自己的一點看法:鞋匠是光榮的勞動者,靠自己辛勤的勞動掙錢養家,從不干違法或違背良心的事,因此,做鞋匠的兒子也應該是光榮的。大家七嘴八舌,終于使那名優等生恍然大悟,思想上發生了180度的大轉變。
陸九淵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的確如此,問題意識的確立,使課堂教學模式煥然一新。我的學生變了,變得喜愛打破沙鍋問到底;我的課堂變了,變得充滿盎然生機。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劉集鎮古井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