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官員對網絡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有的擔心個人隱私被曝光,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有的擔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現象被曝光,影響前途;也有官員擔心網絡監督混淆是非、顛倒黑白,讓人有口莫辯……據《人民論壇》調查顯示,有70%接受調查者認為的官員對網絡有恐懼,“縣處級”干部最擔心。
如今,網絡似乎成了主持正義的救命稻草。這個信號給我們發出深層的含義:當下輿論環境和民眾表達機制須加強建設。
畢竟,網絡不能等同于制度建設。它只是在技術上帶給我們更多的便捷,要是在實際的輿論環境中,不重視制度性的建設,恐怕網絡不但要讓官員們恐懼,也會變成我們每一個人的恐懼。只要秉持基本的倫理道德,真正出于憂國憂民、利國利民和為人為己的正當利益追求,網民們完全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充分發揮自己參政、議政、監政的重要作用。
或許,在官員的眼中,民眾是想通過網絡散播謠言,達到報復等目的;而民眾眼中,網絡填補了公民監督的空白。兩者對網絡在根本上有相反的認識。認識上的南轅北轍,導致了兩者 “否定的邏輯”:既然無法從“我們贊同什么”中找到自我,只好從“我們反對什么”中去尋找。媒治的出現剛好印證了這一點。媒治不應該是一個政治生活的常態,因為它可能會發展為媒介審判,而忽略了我們賴以維護的司法正義。
事到如今,權力監督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我們可以借助網絡反腐和監督,但是網絡不是反腐和監督的最后戰場。作為生活的延續,網絡還是要回到實際生活中來,而且現實對溝通渠道的完善,應當更是我們所重視的。
我們寄予網絡熱切的希望,但是網絡雖是無界,它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還是有限的。只有傳統媒體、司法獨立、民眾表達和監督的渠道通暢了,才是全面的。
表面上來看,官員恐懼的是網絡,實則恐懼的是民心。要想大家都安靜下來,讓網絡不要附加更多的政治意義,我們需要把現實的民眾利益表達的渠道和制度建好,并且執行好,這才是我們最后的出路。
編輯:盧勁杉lusiping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