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國家衛生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稱自2011年1月起,我國內地將實行室內公共場所“全禁煙”。內地煙民眾多,而控煙力度向來不大。此次政府高調跳過“控煙”直指“禁煙”,其效果會如何呢?
此次衛生部接軌國際,倡導全面禁煙,我舉雙手贊成。既然全面禁煙這塊板子已經高高舉起,當然,我們也希望這塊板子能夠自上而下,打中七寸要害。
那么,板子應該打在哪里?在我看來,煙民禁煙,首先得政府戒稅。數據為證,《人民日報》消息稱,2009年煙草稅利破5000億元,同比增長12.2%。很顯然,在2009年全國稅收增長率為9%的情況下,煙草稅的增長幅度大于總稅收的增長幅度。
表象來看,巨額煙草稅對去年“保八”,可視為“功臣”。但仔細剖析,煙草政企合一的專賣體制,導致政府無法擺脫煙草企業利益的牽制,許多觸及煙草企業利益的控煙措施都不能得到順利實施。很多時候,僅僅是通過征稅,來達到“寓禁于征”的目的,在此過程中,政府得到巨額稅收,也同時被煙草稅綁架。
我們不妨大膽設想,嘗到甜頭之后的政府,會不會因此重于“征”而輕于“禁”。當然不排除為了維持可持續的“征”,就不愿意對煙草課加更高的稅率,怕過高的稅率真的達到了“禁”的效果,從此無煙稅可收。事實上,這種仍在煙民承受范圍之內的高額稅收,無異于飲鴆止渴。韓寒就在博客里質疑,“讓老百姓多抽煙居然成了政府部門的政績”——這顯然值得反思。煙草導致公民的亞健康問題,對當下不盡完善的醫療體制以及僅有醫療資源的消耗,同樣是個挑戰。
當然,全面禁煙也非政府戒稅就能解決的一攬子活。香港禁煙可謂成功典范,如今該地吸煙率已從1982年開始時的23%,降至2008年時的12%——這已是世界上最低的。香港在禁煙伊始,也曾引起一大爭論:我們該以什么理由來禁煙?梁文道先生曾表示,如果從保護非煙民權利的角度出發,應該大力支持;但如果單純地認為吸煙是一種陋習,就該被禁止,則有歧視與侵犯煙民權利的嫌疑。
這么看來,全面禁煙是一種以“不損害他人自由”為出發點的運動,在一個講究權利的文明時代,推動禁煙運動的美好初衷就是為了保護非煙民的利益,而基于此點出發去努力戒煙的煙民,尊重了別人,也理應得到尊重。
現在衛生部的板子已經舉起,高調姿態已表明,我們當然不希望這板子最后輕輕拍下——如果這般草率地“切一刀”,禁煙效果不說,對政府的公信力而言,亦是一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