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沉冤得雪的報道。今年4月30日,被同村人趙作?!皻⒑Α笔嗄甑暮幽鲜∩糖鹗汹w樓村村民趙振晌突然回家。此時,趙作海已經被判服刑11年。5月8日,趙作海前妻趙小齊(音)表示,井里尸體被發現后,她曾經被警方在鄉里一個酒廠關押一個月,受到很多折磨,但一直否認丈夫作案。(5月9日《新京報》)
趙作海錯案和佘祥林案沒有什么不同,僅憑“高度懷疑趙作海殺人”傾向的指認,就可以對一個命案做結。沒有切實的證據,就宣布一個人的死,并判決另一個人有罪,同時還為另外一具無名尸體“找到了下家”。明明是一件命案,事關三條人命,案件竟辦得如此經不起推敲。
現在,趙振晌回來了,趙作海殺趙振晌案不攻自破,河南高院也只得出面澄清,認定趙作海故意殺人案為一起錯案。河南省法院紀檢組、監察室同時啟動責任追究機制,國家賠償程序也將啟動。但,那具無名尸體又是誰?所謂國家賠償,怎么賠,是否接受趙作海及其家屬作為原告,提起訴訟,向相關部門及其責任人要求賠償及問責?
我不知道趙作海及其前妻會不會上訴或者是上訪,但是當年佘祥林案是令人悲觀的。除了賠償與認錯,沒有一個人為此負責。對一個正常的社會來說,民眾有冤屈不可怕,有冤而上訴上訪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冤民們連奔走的勇氣、希望也沒有,最終不得不放棄,只能接受可憐的施舍性賠償,而不能以自己的方式去要求、去訴訟、去抗爭,以獲得合理的盡管是遲到的正義。
所以,主動的國家賠償不是終點,問責也不是終點,真正的反思必須深入到趙作海及其前妻是否可以獲得訴訟的機會,是否可以以自己的抗爭去尋回屬于自己的正義,而非簡單地施舍了事。因為,如果每一次錯案曝光后,如果都是以施舍的方式了案,沒有人受到嚴肅處理,這樣的事情恐怕永遠無法禁絕。
編輯:盧勁杉lusiping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