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利用手機營運公司的漏洞,長時間惡意撥打外國聲訊臺,從而賺取巨額回扣。但比這數額更為巨大的,是電信公司的巨大損失。值得注意的是,這類案件的作案人大多受過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對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很熟悉,組織者反偵查意識強。
專家點評:
網絡在給人們工作生活帶來便捷等諸多益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精神垃圾和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特別是涉網犯罪在不斷“上演”,已成為新時代最嚴重的社會毒瘤之一。
近幾年來,網絡犯罪的形式和主體更加多樣化、復雜化,既有利用網絡實施的傳統犯罪,如利用網絡傳播淫穢信息,也有新型的高科技犯罪,如利用網絡技術進行的信息犯罪,而更多的是傳統犯罪形式在網絡環境下的變種,如網絡詐騙等,可謂形式多變、層出不窮。同時,由于網絡具有開放性、不確定性、虛擬性和超越時空性等特點,使得網絡犯罪具有極高的隱蔽性,增加了網絡犯罪案件的偵破難度。另外,網絡犯罪沖破了地域限制,呈跨地域化、國際化趨勢發展。犯罪分子只要擁有一臺聯網的終端機,就可以通過因特網到網絡上任何一個站點實施犯罪活動。由于這種跨國界、跨地區的作案隱蔽性強、不易偵破,危害也就更大。
打擊網絡犯罪,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強立法和執法力度,凈化網絡環境。我國目前關于網絡的法律規范大多屬于部委規章,且多關注網絡運營管理等問題,存在著立法主體多、層次低,缺乏權威性、系統性和協調性的缺陷。而關于網絡犯罪的文件雖然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卻僅僅是決定,雖然目前該決定中的關于網絡犯罪的原則性規定,多數能在刑法的具體條文中找到對應關系,但是這些規定并未體現出網絡犯罪行為的特殊性,難以準確適用。因此,完善立法成為當前打擊網絡犯罪的首要任務。政府要加大執法和檢查力度,對不良網站、網頁進行不間斷的清理和剔除,把有害的和不健康的信息拒之“網”外,使網絡潔凈、有序、正規、健康地發展。另外,也要加大宣傳和教育,尤其是針對青少年網民、網絡從業者等特殊群體,提高其法律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總之,打擊網絡犯罪,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切實遏制此類犯罪的發生,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根除這一社會毒瘤。(秦玉罕)
一位來自貧困家庭的名牌大學大三學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家庭面貌,在伙同他人狂打國外聲訊臺以賺取巨額回扣中,不料卻身陷囹圄,被一審法院以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11年。5月4日,筆者詳細查閱了案卷,并采訪了承辦法官,了解到此類詐騙案件的背后秘密。
七張手機卡欠費78萬
2009年2月22日,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河南有限公司南陽分公司(下稱南陽移動公司)發現“藺德將”、“任杰”、“李仁”名下的 七個手機號碼在短時間內異常惡意拖欠國際長途話費78萬多元,南陽移動公司根據開戶資料立即通知機主交費,但本機號碼及留存的聯系號碼均處于關機或無法接通狀態,在此情況下,南陽移動公司對七個手機號碼按欠費停機處理。
為挽回經濟損失,南陽移動公司調取了這些欠費手機入網時的錄像資料,并對機主登記的筆跡進行核對,發現這幾個號碼存在著共同的特征:
一是以虛假的身份證件辦理入網手續,按機主提供的身份證件地址查詢時,根本無此人,同時將部分身份證號碼在戶籍處驗證時也不真實,說明這幾名機主在入網時即采用了欺詐的手段,其中有兩個不同姓名的機主簽名為同一人筆跡。
二是七個號碼均是在辦理移動公司“全球通專屬服務——夜間不停機、延時停機”業務后,利用不停機時間惡意長時間撥打,造成拖欠巨額話費的事實發生,特別是一個手機號碼最后一次通話達11個小時,其他號碼最后一次通話也長達1小時以上,說明這些號碼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惡意欠費。
三是這些號碼的機主均設置了呼叫轉移功能,轉移至津巴布韋、瑞士的聲訊臺,造成在同一時段內長時間不間斷連續通話,從而產生巨額話費。
南陽移動公司認為,這七個手機號碼的機主顯然不是正常通話和正常欠費,其動機和目的是以詐騙的方法從境外獲利。在搜集了相關證據后,南陽移動公司于2009年2月24日向南陽市公安局經偵支隊報案。
南陽市公安局經偵支隊接到報案后非常重視,當即立案,迅速組織精干力量予以偵破。通過技術手段,公安人員首先鎖定了前來移動公司申領手機卡的犯罪嫌疑人張師。2月27日上午10時許,在張師的暫住處,公安人員將開辦電腦工作室的張師抓獲,并從工作室中搜出他人身份證十個、駕駛證一個、全球通手機卡七個、“藺德將”“任杰”購卡發票及多張銀行卡。歸案后的張師對辦理七張手機卡供認不諱,但對造成移動公司78萬余元的經濟損失感到非常吃驚,主動向公安人員提供了讓其辦卡的網友“美麗之星”的QQ號和手機號。
隨后,公安人員順藤摸瓜,于2009年3月6日趕赴廣東省湛江市,將“美麗之星”陳志立抓獲。令公安人員吃驚的是,涉案的陳志立卻是一名全國知名大學學計算機專業的大三學生。對公安人員的突然“造訪”,陳志立感覺就像天塌下來一樣,追悔莫及。在陳志立的配合下,公安人員趕赴山東省濟南市、廣東省羅定市,先后將李偉、莫朝信抓獲。至此,這起利用移動通訊公司的技術漏洞,通過假冒的身份證開戶辦理手機號,狂打國外聲訊臺來賺取回扣的新型詐騙犯罪案件水落石出。
網聊聊出發財“商機”
今年26歲的陳志立,是廣東省遂溪縣城月鎮人,自幼聰明好學的他從農村小學到縣重點初中、省重點高中,并于2006年9月順利考入了四川一所名牌大學的計算機系學習。
由于家庭貧困,陳志立一心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減輕家里的負擔。2008年11月,陳志立在學校上網時,一個可以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撥打國外聲訊電話,賺取聲訊臺業務提成的小廣告,立刻引起了陳志立的注意。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陳志立知道這是違法的事,只好把剛剛升起來的發財欲望按壓下去。
2008年12月,陳志立在網上聊天時認識了網名叫“mlong”的網友,“mlong”稱他長期從事利用撥打國外聲訊臺賺取利潤的這項業務,很容易上手,只要從網上下載個軟件,申請幾個手機號碼后就可以賺錢了,而且自己做了很久了從來沒有失過手。假如陳志立想做的話,他可以將自己知道的技術一點不留的悉數傳授給他,并帶著陳志立一起做。“mlong”的一番話最終讓陳志立動了心。2009年2月,陳志立來到河南許昌,面見網友“mlong”。
“mlong”真名叫李偉,山東省郯城縣人,大專文化。沒有找到正式工作的李偉對“打電話賺錢”這個項目很感興趣,就加入了做這個項目的QQ群,并在群里發廣告聯系人員,與有同樣想法的陳志立一拍即合。陳志立即開始找人幫忙辦理異地手機卡,通過QQ認識了在南陽開辦“電腦工作室”的網友張師。
2009年2月13日,陳志立專程來到南陽,見到了張師,當即拿出 6000元錢,讓張師利用假身份證購買手機卡。張師想到辦一張手機卡能賺到600元錢,此后還能從陳志立那獲得提成,就用假身份證到南陽移動公司購買了七張全球通手機卡,并按陳志立的要求開通了延時停機、呼叫轉移、撥打國外長途電話功能,交給了陳志立。陳志立拿到手機卡后,即電話聯系李偉,李偉就給陳志立提供了一個國外號碼,讓他測試手機卡是否可以撥打國際長途。確認成功后,便把一個正式的國外聲訊臺號碼傳過來,作為呼叫對象。陳志立就通過網上移動營業廳進行呼叫轉移設置,利用手機自帶的號碼呼叫轉移功能轉移到國外聲訊臺上。然后,陳志立將手機號碼用QQ通知了從事“代呼”(專門從事電話撥打工作)的網友莫朝信,由“代呼”通過網絡電話等方式,連續地、長時間、多線路地撥打這些手機號碼,進而呼叫轉移到國外聲訊電話上,產生在線時間,直至手機由于欠費而停機。同時,李偉提供給陳志立一個管理網站,能夠在線看到每個手機號碼撥打國外電話的實時情況。撥打完畢后,系統能自動統計出撥打該國外電話的總在線分鐘數。根據分鐘數,由上線給下線提成。
據李偉供述,他并不是始作俑者,他是幫一個網名叫“小智”的網友收集撥打國外聲訊臺的時間的。“小智”按每分鐘0.27元到0.5元不等的價格給李偉提成,李偉則按每分鐘0.3到0.4元給陳志立提成,陳志立再按每分鐘0.12元給“代呼”莫朝信提成。
據四名犯罪嫌疑人交代,“小智”一共給李偉提成20多萬元,李偉層層分成后獲利3萬余元。陳志立先后從李偉那里取得分成2.84萬元的提成,莫朝信則得到了1萬余元的提成,幫忙辦卡的張師除了收到買卡的6000元外,沒有得到一分錢的提成。
然而,令四人沒有想到的是,為了這些蠅頭小利,卻一共給南陽移動公司造成資費損失78萬余元,同時也為自己掙來了一雙錚亮的手銬。
據公安人員介紹,這個犯罪團伙發展成員十分謹慎,成員間多是通過互聯網進行單線聯系,且互有交叉,彼此間有不同的話費提成協議。結算話費提成的銀行卡有的是利用假身份證辦理的,有的干脆是從網上購買的,返還款一天一結算,反偵查意識較強。公安人員經過多方努力對網名為“小智”的犯罪嫌疑人進行抓捕,但都無功而返。
構成詐騙罪被判徒刑
2009年9月29日,南陽市臥龍區人民檢察院以被告人陳志立、李偉、莫朝信、張師涉嫌構成詐騙罪向南陽市臥龍區法院提起公訴。
公訴機關認為,四名被告人詐騙移動資費數額特別巨大,要求以詐騙罪追究四名被告人的刑事責任。
臥龍區法院受理后,依法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庭審中,四名被告人對檢察機關指控的犯罪事實無異議。但四名被告人相互推脫罪責。被告人陳志立辯稱自己是受李偉的指使,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做的,更不知道會產生這么多話費。而被告人李偉辯稱自己對如何辦手機卡不知情。被告人莫朝信辯稱自己同他們沒有預謀,沒有共同的犯罪故意,自己的行為只是屬于非法經營電信的行為。被告人張師更是叫屈,辯稱自己只是買卡給陳志立,對后邊的事并不知情,是在不知情、受蒙騙的情況下卷入本案。
同時,四名被告人的辯護人都認為,南陽移動公司存在明顯過錯,致使被告人用虛假身份證辦卡成功,并且在話費出現透支或超過一定信用額度時,由于管理疏忽和技術漏洞,沒有及時停機,造成話費損失。同時,不能以南陽移動公司單方面提供的損失數額作為犯罪數額,應以每個人所得作為犯罪數額,從而減輕被告人的刑事責任。
庭審后,被告人陳志立、莫朝信分別向法院提交了悔過書,為自己的罪行進行懺悔。陳志立在悔過書上說:我認罪悔罪寫這份悔過書,主要是為了提醒大部分雄心勃勃的大學生,希望他們能以我為鑒。
日前,臥龍區法院根據四名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及所具有的法定或酌定量刑情節,依據《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擾亂電信市場管理秩序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之規定,對本案作出一審判決。陳志立和李偉因犯詐騙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年,并處罰金人民幣3萬元。其他兩人莫朝信和張師也因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法院還責令四名被告人將違法所得贓款退賠給南陽移動公司。
技術和立法漏洞亟待補上
四名年輕人由于貪心最終身陷囹圄,令人扼腕。這固然是這些年輕人利欲熏心所造成的惡果。然而,從這起案件的發生來看,法律特別是通信技術上的漏洞也“引誘”著他們的犯罪之心。
據了解,像本案這種詐騙話費的新類型案件在全國各地時有發生,其作案手法大致相同,給我國電信部門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為避免類似案件的再次發生,首先建議電信運營商建立“本人持身份證原件辦理手機卡入網”制度,并加大對身份證真偽的查驗方法,防止犯罪人員用虛假身份證辦理手機卡。另外在技術上可以采取措施,比如將開通有呼叫轉移、延時停機和撥打國外長途電話功能的手機卡納入智能網進行實時話費監控,發現通話時間異常或欠費數額較大時,及時關閉延時停機、呼叫轉移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經濟損失。
此外,此類案件之所以頻頻發生,與法律法規滯后造成政法機關打擊不力也有一定關系。2000年5月24日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擾亂電信市場管理秩序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距今已近十年,其內容已無法精確涵蓋新型電信類犯罪。并且,從近幾年全國各地法院的司法實踐來看,對該類案件有的地方法院定性為詐騙,而有的地方法院定性為盜竊,可見司法機關中對該司法解釋的適用已產生分歧,應該出臺更細化的司法解釋,以化解分歧,更準地打擊此類犯罪。
文·圖:盧國偉鄧勇
編輯:陳暢鳴charmingch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