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家庭趨于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獨居老人不斷增加,家庭贍養功能逐漸弱化,因此,探索老年福利事業的新途徑、新方法已勢在必行。通過在對蘇州市平江區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討,并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社會化;居家養老;措施
中圖分類號:C913.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0-0072-02
進入21世紀,我國迎來了人口迅速老齡化的時代,如何面對迅猛而來的老齡化問題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在現代化因素的挑戰之下,傳統的農村居家養老功能逐漸削弱,此外,機構養老也存在著諸多局限性,如成本高、養老設施投入不足、入住老人容易產生精神抑郁、孤寂的心理疾患等,再加上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居民的養老觀念,也不允許我們發展以機構養老為主的養老方式。在上述這樣的社會條件和背景下,社會化居家養老便呼之欲出。社會化居家養老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居家養老的概念,而是“居住在家中、由社會提供養老服務”的養老方式,它強調家庭在養老方面的責任,但是更強調政府和社會應積極承擔社會養老的責任和義務。以家庭養老為基礎,以社區養老服務為依托,以機構養老為補充,這將是未來社會養老的主要模式。
一、平江區社會化居家養老工作的現狀
蘇州平江區人口23.4萬,其中60歲以上的50 138,占全區總人數的21.4%,并逐漸成上升趨勢。面對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的新形勢,平江區把養老服務事業列為政府為民辦實事的“民生工程”,結合本區的實際情況,并借鑒其他地區的經驗,平江區形成了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并全方位打造“9073”樂齡工程,即到2015年實現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社區養老,3%的老年人機構養老;針對老年人服務需求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各社區在為老人服務的工作上做了社會化居家養老服務的有益探索,推出了十大“樂齡”新舉措,包括:樂齡之家、“愛晚亭”樂齡福利院、樂齡旅游工程、樂齡超市、樂齡“健康管家”、樂齡日托中心及社區樂齡配餐點、樂齡法律援助中心、樂齡服務熱線“968891”、樂齡醫療救助等;樹立“安康養老”理念,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讓老年人感到對自己的生命仍有控制,從而提升對自己的評價和自尊,提升生活質量;專門設立“愛心一鍵通”緊急救援熱線,24小時為空巢獨居老人提供緊急救援。平江區在社會化居家養老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居家社會化養老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社會工程,在發展的初期,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和不足。
二、社會化居家養老面臨的瓶頸問題
1.專業人才缺少,服務水平較低
目前,社會化居家養老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整體素質不高,服務人員大都沒有經過系統、專業的培訓,只能從事一些打掃衛生、燒飯買菜等簡單家政類的服務,而對老年保健、慢性護理等所知甚少。這種“保姆式”的養護服務很難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元化社會需求,影響了服務項目和內容的擴展以及服務質量的提高。培養一批業務精、素質好、熱情為老年人服務的居家養老服務隊伍,是居家養老服務成敗的關鍵,而建立健全一個社會化的規范教育培訓體系,則是這個關鍵的必要條件。但據了解,我國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學校培養這方面人才的相關專業不多。全國僅有少數幾所院校設有類似專業,離人數眾多的社區養老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專業人才的不足直接影響了服務項目和內容的擴展以及服務質量的提高。
2.資金保障渠道單一
目前的社會化養老事業實際上更應該稱為政府化養老事業,無論是居家養老還是機構養老,絕大部分還是靠政府的投入,尤其是居家養老服務,從政府購買服務到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建設,基本上都是政府公共財政的投入,也有個別街道和社區、企業或者社會組織的參與,但相比政府的投入和影響,就顯得微不足道了[1]。但是政府的財政也是有限的,需要實現目標也很多,本著“注重社會公平”的原則,不可能將大量的資金都用于老年事業上,因此,社會化居家養老存在著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社會資源的缺失勢必影響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影響居家養老服務的持久性和長效性。
3.社會化程度不高
調查發現,居家養老的社會化程度不高,投資主體單一,政府投入占絕對位置,民間資本并沒有實質性地進入居家養老服務領域。分析原因,主要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尚處于世界中等水平,但老齡化程度卻已經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在低收入階段進入老齡化道路,人口老齡化呈現出“未富先老”的特征,社會保障和老年人的經濟條件現狀讓老年人“沒錢花”、“怕花錢”,無法推動老齡化產業的發展,也就無法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投入老齡事業[2];另外,政府對民間力量的扶持和鼓勵仍停留在理論和書面,真正落實和操作這些政策,仍需要很長的路要走。
4.宣傳力度不夠,居民參與積極性不高
由于缺乏足夠的宣傳力度,個別部門對社會化居家養老的重要性、迫切性認識不夠,在居家養老組織體系中有關部門之間還缺乏有效配合,沒有形成必要的輿論氛圍,居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不夠,參與率不高,致使社會化居家養老大多處于自發的、無序的狀態。
三、進一步深化社會化居家養老服務的思路
1.建立多層次的社會化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社會化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應該是多層次、多樣化的,因為即使在同一個社區里,不同家庭背景、經濟能力的老人,他們對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要從全方位的角度考慮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真正滿足居家養老服務的整體與個體需求,最大限度地實現養老服務的社會全覆蓋。結合社會化居家養老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應從三個層次上開展居家養老(如下圖):
第一層次,是無償為主的服務,主要針對的是孤寡、經濟困難、殘疾這三類老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沒有經濟上的來源,生活比較艱難,需要政府積極承擔起責任,提供無償的服務,屬于福利化的服務;第二層次的是低償為主的服務,主要面對的對象是獨居、高齡(如75歲以上的老人)這二類老人,這一層次服務的公共性特征比較明顯,市場的參與程度不高;第三層次是有償為主的服務,主要是為了滿足那些經濟實力較強的老人更多樣化的需求,他們經濟實力較強,愿意并且有能力承擔付費性質的養老服務。對于這種居家養老服務需求,需要實行社會化和市場化相結合的方式,個人直接向市場購買服務,市場所提供的多樣化的養老服務更能滿足個性化的需要。
2.加強社區養老服務隊伍的培育和建設,提高專業化服務水平
對有特殊需要照顧的老年人,僅有親情是不夠的,需要一支富有愛心、耐心并具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等各種專業知識的隊伍為之服務,必須講究科學化和專業化,必須講究照顧的知識和技巧,因此,培訓專業化的居家養老服務人員,提高養老護理隊伍素質,就成為當前的急需。今后要加強專業化服務隊伍建設,投入一定經費作為社區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的培訓經費,逐步提高他們的管理水平和專業知識,有計劃地請專業人員定期對服務人員進行培訓[3]。也可與屬地大專院校、衛生院校聯合協作,對現有的管理與服務人員進行有計劃的培訓,使服務人員能夠及時為老人提供入戶家政服務,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和服務水平。另外,要加強對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逐步提高服務隊伍的整體素質。
3.要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志愿者組織
要建立健全志愿者隊伍招募制度和培訓制度,積極鼓勵和引導熱心公益事業的社區居民加入志愿助老隊伍,組成專、兼職人員和志愿者相結合的居家養老服務隊伍,使志愿者找到奉獻愛心的舞臺,使老人得到實實在在的關愛,定期不定期的組織志愿者上門為居家養老的老人開展送溫暖、獻愛心的活動,營造為老、愛老的良好氛圍;另外,也可以開展“社區鄰里線”建設,通過左鄰右舍退休在家的低齡健康老人組織成志愿者隊伍,以自愿、無償的原則,低齡老人為高齡老人服務、健康老人為體弱老人服務,引導實現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務自己。
4.營造市場運行機制,推進居家養老社會化、產業化
改變單純由街道、社區創辦老年服務,引入社會中介組織參與服務和管理,積極培育民間組織,推動居家養老服務走向社會化、產業化之路,使老年服務業有一個較大的發展,以滿足老年群體日益增長的不同需求[4]。運用市場調節的手段,通過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形式多渠道,動員社會力量多渠道地投資興辦老人公寓、老人福利院。諸如以優惠政策吸引企業家等民間資本投資興辦各類老年文化體育場所,鼓勵老年人服務機構加盟社區服務網絡,提供日間照料、送餐、定制服裝等服務,按照市場化運作方式,建立社區養老服務超市、老年綜合服務中心、互動式異地養老服務中心等,為養老市場的發展搭建社會平臺。
5.信息化推進社會化居家養老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應充分利用信息這一方便的服務載體,把信息化手段融入養老服務中,依托城市社區信息平臺,拓寬養老服務內容,完善養老服務功能,逐步實現全市網絡覆蓋,在社區建立老年人信息檔案,為老服務熱線、緊急救援系統、數字網絡系統等多種求助和服務形式,設置老年人生活服務網、遠程教育網等,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服務,全力構建全方位、全天候、立體式養老服務體系[5]。
6.成立老年互助組織,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一直以來,我們把養老事業當做社會對老年人的“施惠”,疏于挖掘老年人自身的潛力,在如何發揮老年人的能動性方面我們還做得不夠。因此,我們應當積極挖掘與調動老年人的能動性,使其投身養老事業,這樣,不僅可以彌補養老資源的不足,還有助于實現老年人的自身價值,一舉兩得。成立老年互助組織,不僅能實現精神慰藉的作用,還可以為有余力的老年人搭建一個發揮余熱、奉獻社會的“舞臺”,使其感到對社會仍有用,提升其滿足感,成就感,為老年人提供一個展現自我,體現價值的平臺,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參考文獻:
[1]閻安.論社區居家養老:中國城市養老模式的新選擇[J].科學·經濟·社會,2007,(2).
[2]許海燕.社會化居家養老與社區建設[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8,(6).
[3]王小瑩,王穎.探索人性化居家養老服務新模式[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6).
[4]葉元海,胡華宏,任偉方.海曙區探索居家養老新路子[J].今日浙江,2006,(4).
[5]鐘桂華,郭寶平.社會化養老“遼寧模式”探析[J].社會主義論壇,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