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大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一種失效認同的心理認知。明顯降低了該類課程的實效性,直接影響甚至決定學生是否愿意接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nèi)容,是否能主動積極將教學內(nèi)容內(nèi)化為自己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并外化為自己的行為實踐。變失效認同感為實效認同感,使大學生真正從內(nèi)心深處認同該課程的效用和價值,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前提和基礎。樹立和培養(yǎng)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認同感,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1)按需施教是前提;2)語言通俗是橋梁;3)內(nèi)容時效是核心;4)手段多樣是保障。
關(guān)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失效認同感;實效認同感;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0-0254-02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下發(fā)了《關(guān)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5年1月17日至18日,中央又專門召開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部署,強調(diào)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指導性措施。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著學生厭學、逃學,不點名不出席、出席開小差,考前突擊應付、考試小抄備用等現(xiàn)象嚴重影響該類課程的實效性。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比較復雜,既與社會轉(zhuǎn)型期的時代大背景有關(guān),也與該課程本身的教學內(nèi)容陳舊、現(xiàn)實針對性不強,教師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吸引力有關(guān),還與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有很大的關(guān)系。如何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使該類課程既滿足社會的需要,又符合學生個人成長的需要,是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嚴峻課題。本文結(jié)合個人的教學經(jīng)驗和近幾年對大學生的心理調(diào)查,著重分析如何以樹立學生的實效認同感為切入點,來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一、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失效認同感
作為一名高校專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工作者,由于工作便利,筆者對近幾年所帶的四十多個行政班集體的一千多名不同專業(yè)的大學生做過一個隨堂提問調(diào)查。當問到“同學們第一眼看到你們的課表上有思想政治理論課時有什么感覺”有80%以上的學生回答是“無聊,郁悶,老師又要講大話、套話、空話了”。當問到“你們認為大學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沒有必要,該課程有用嗎”有約10%的學生馬上回答“沒用”、“原理古老的像山頂洞人”、“老師大部分的照本宣科,講的都是我不感興趣的,而我感興趣的卻一概不提”。有約80%的學生先沉默然后回答“該類課程有他們自己的存在價值,畢竟在馬、列、毛、鄧時代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發(fā)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但是,說實在的對于我們非該專業(yè)的學生來說,現(xiàn)實的實際價值不大”。有約10%的學生認為有價值,“至少大學要想畢業(yè)、要想修滿學分,這個公共必修課不上是不行的”,當然也有學生認為該類課程在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上有價值,但人數(shù)相對較少。
從這個隨堂調(diào)查結(jié)果不難看出,在現(xiàn)如今的大學生心中,普遍存在著一種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失效認同的心理認知。筆者這里所說的失效認同感是指大學生普遍存在的一種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已失效和無用的心理認知。他們認為,在正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期的當今中國,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已無法指導廣大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能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為其未來的人生發(fā)展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已無法正確的分析解決學生個人人生和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最終使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簡言之,即思想政治理論課已經(jīng)失去了它的效用和價值。
行為哲學認為:人的行為是人在意識指導下的、主動自覺的行動;而人的意識是由意向和認知兩大因素構(gòu)成,是此兩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這種失效認同感的心理認知使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從內(nèi)心深處產(chǎn)生一種排斥和抗拒,對于該類課程要么完全不感興趣,要么也是賴于考勤點名、考試考分的不得以行為。大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表現(xiàn)出的厭學、逃課、混學分的行為,說到底就是這種失效認同感帶來的必然結(jié)果。這種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無價值或已過時的錯誤心理認知一旦形成,想讓大學生走進教室都難,更談不上提升該類課的實效性了。
因此,將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失效認同感轉(zhuǎn)變成實效認同感,讓他們了解并認可這類課程的價值和效用,才能使其在教學實踐中產(chǎn)生積極主動的正確行為,變厭學為好學,最終增強這類課程的實效性。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認同感是指在大學生心目中普遍存在的一種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上所講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能被他們認識、了解、認可、接納并內(nèi)化成自己的行為準則,最終外化為自己的行為實踐,產(chǎn)生實際的效用,而不是停留在空洞、表面、純理論的傳授的心理認知。只有這樣的心理認知才能使其從內(nèi)心深處真正認識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和意義,不再排斥和拒絕它,并用它來指導自己的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完善、發(fā)展、充實它,顯示它強大的生命力。變失效認同感為實效認同感,樹立大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認同感,是增強該課程實效性的前提和基礎。
二、樹立大學生實效認同感、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廣大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其未來的人生發(fā)展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以正確的分析解決學生個人人生和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使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然而,它能否以該目標為指引最終完成該任務,關(guān)鍵在于教師能否很好地樹立起大學生對這類課程的實效認同感,開啟學生的心靈之門。要樹立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認同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按需施教是前提。從需要說的角度講,價值是指客體對主體的意義,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有用性。對于大學生來說,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沒有價值,就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沒有滿足大學生的某種需要的屬性。因此,了解大學生的現(xiàn)實需求,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與學生的實際需要相結(jié)合,讓學生認識的它的價值,用價值性去催化實效認同感的樹立。只有對大學生有價值的東西,大學生才有學習它的欲望和可能。
2.語言通俗是橋梁。語言是心靈的窗戶,語言是溝通的橋梁,順利的心靈溝通是認同感產(chǎn)生的橋梁。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能把枯燥深奧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娓娓道來,是衡量一名教師優(yōu)秀與否的重要指標。列寧曾精辟地指出:“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簡單明了”,“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化。”簡練而不失準確、生動又富有幽默的教學語言,相信誰都無法抗拒它的魅力,讓你不想聽都難。
3.內(nèi)容時效是核心。筆者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nèi)容的時效化,就是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際效果為指向的包括課程內(nèi)容的時代性和理論的應時性。簡單講,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nèi)容要不斷更新、與時俱進。教學內(nèi)容要緊密結(jié)合國際局勢和時代發(fā)展要求,緊密結(jié)合我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實際,不斷解決教學內(nèi)容滯后于社會的急劇發(fā)展、脫離學生思想實際的問題。要努力回答在社會急劇變革進程中學生所普遍關(guān)心的熱點、難點和深層次問題,既不丟“老祖宗”,又要說實話、說新話。
4.手段多樣是保障。一直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大都采取填鴨式、“滿堂灌”的講授教學法,重教有余,重學不足,灌輸有余,啟發(fā)不足,導致學生在教學中參與程度較低,削弱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制約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這種方法完全將大學生置于被動的接受地位,更容易激化他們的抗拒和排斥心理。其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可以采用發(fā)現(xiàn)式教學法,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交流問題、碰撞摩擦、解決問題。多開展課堂講授、課堂討論、專題講座、專題演講、辯論、參觀、觀看影像資料等方法,全方位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角,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王飛.張嵐.關(guān)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思考與對策[J].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8,(4).
[3]俞歌春.吳宏洛.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時效性與實效性[J].思想理論教育,2006,(12).
[4]張三元.終結(jié)語言霸權(quán)倡導平等對話[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08,(5).
putting invalid identification into valid identification increasing
the actual effect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XU Wei
(The ShanXi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economy and law college, Hanzhong 723000,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there is a kind of cognition of invalid identity o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 students. This cognition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actu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t directly influences and decides, whether the students like or not to receive the teaching cont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whether the students be able or not to set up the scientific world view and behavior. We must put invalid identification into valid identification and make college students real identify with the value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We can do these to foster the valid identification. Teaching accords to the needs of the students. The popular languages, valid contents, the multiple measures.
Key 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invalid identification;valid identification;actual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