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當前大學生感恩心缺失這一現(xiàn)狀,對高校大學生要進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構造和諧社會有著重要意義。因此,要努力營造感恩教育氛圍,充分發(fā)揮“兩課”在感恩教育中的功能,建立有效的感恩踐行機制,把感恩教育做好。
關鍵詞:大學生;感恩;感恩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0-0232-02
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彼陶d世人,當受恩于人時,切勿忘了感恩。然而,這流傳了幾千年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卻為部分當代大學生日漸遺忘。透過大學生中的種種“忘恩”現(xiàn)象,我們可看出一個需要正視的事實,一些高校過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感恩教育已成為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這些不良現(xiàn)象與高校德育不夠落實,尤與忽視感恩教育是有著一定的因果關系的??梢姶罅訌姼咝W生德育工作,補上感恩教育這一課已迫在眉睫。
一、感恩教育及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現(xiàn)狀
感恩,它是個舶來詞,源自基督教教義,在牛津字典里的定義是“樂于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xiàn)出來且回饋他人”。在《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被解釋為“恩惠就是他人給予的好處,感恩就是感激別人對自己的恩德”。確切地說,感恩就是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給自己的恩惠由衷認可,并真誠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感和行為。感恩是大學生必備的基本道德素質(zhì),是做人起碼的修養(yǎng),是人性善的反映,是文明社會最基本的道德準則。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感恩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國家,作為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更應該懂得什么是感恩,如何感恩。學會感恩,說明一個人對自己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有著正確的認識;知恩圖報,則是在這種正確認識之下產(chǎn)生一種責任感。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如果不學會感恩和報恩,將是缺乏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表現(xiàn)。感恩教育則是指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創(chuàng)造一定的教育氛圍,對受教育者進行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使感恩成為一個人自覺不自覺的思維意識和行為習慣,成為人們的內(nèi)在品質(zhì)。它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應該說當代大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主流是積極、健康的,但就感恩意識而言,部分大學生是十分淡漠的。就其感恩意識淡漠的現(xiàn)狀而言,主要存在如下問題:以自我為中心,平時比較任性、自私,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會設身處地地替他人著想,不懂得體諒父母的辛勞,肆意揮霍父母的血汗錢,養(yǎng)成了惟我獨尊、驕橫任性的壞習慣。可以說,父母的溺愛、社會責任感的缺失,使他們成了不懂感謝、不愿感激、不會感動的“冷漠一代”。這些感恩意識淡漠的現(xiàn)狀向我們敲響了警鐘:感恩教育,勢在必行。
二、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教育對于培養(yǎng)人格全面、和諧發(fā)展的大學生,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亟須感恩教育。2005年2月19日,胡錦濤主席《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時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xiàn)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guī)范,是無法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笨梢?,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在于合理有序地規(guī)范和協(xié)調(diào)社會諸要素的關系,合理有效地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和沖突。它需要各種社會物質(zhì)條件和文化精神資源的供應,以及道德資源和倫理規(guī)范作為主要支撐。道德的內(nèi)涵很豐富,感恩是道德的一個重要方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尚需數(shù)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大學生無疑是其中的主力軍。大學生只有學會感恩,才能對自己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產(chǎn)生正確認識,進而才會對生活寄以希望、對別人施以愛心、對工作報以敬意、對社會予以回報,才能在社會中與人和諧相處,讓這個世界充滿友愛,實現(xiàn)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三大和諧。從這個意義上說,感恩教育對于建設和諧校園、和諧社會具有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高高校德育實效需要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社會主義榮辱觀、道德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廣泛的民心基礎。感恩教育可接受性好,踐行性好,教育效果好,因而是學校思想道德教育很好的切入點。當代大學生并不是沒有一顆感恩的心靈,所缺少的是一種切實的感恩教育。當前高校普遍對感恩教育比較忽視,對感恩教育的實施力度較小,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也未形成“學會感恩”的良好氛圍。即便進行感恩教育也只是一個形式,往往停留在傳授各種道德知識和規(guī)范上,缺乏針對性與實效性,不能激發(fā)學生心靈振蕩,更不用說在生活中切身體驗,因而只能成為智育的附庸。開展感恩教育符合高校德育有效性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德育實效,實現(xiàn)德育目標。
實現(xiàn)大學生健康成才需要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對于塑造完善其健康的身心素質(zhì)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盧梭所說:“一個不懂得感動、感恩的人,就是一個最無知、最失敗的人,也是最不值得別人尊重的人”。人是社會的人,恩情是連接大到國家、地區(qū),小到家庭、個人的一個紐帶,如果一個人連基本的感恩心理都不具備的話,更別奢談其具有較高層次的道德品質(zhì)。此外,大學生在其成長過程中受到過許許多多恩澤,有國家的培養(yǎng),大自然的給予,父母的養(yǎng)育,師長的教誨,親友的關愛,他人的服務,陷入困境時好心人的救助,等等。感恩教育有助于促使大學生內(nèi)省、內(nèi)察,體諒父母的艱辛和他人的善意,重視、尊重和感激別人對自己的付出,從而能夠激活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明確社會責任感,正是大學生健康成才的原動力。
三、高校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實施途徑
感恩不是人的天性,大學生的感恩意識也不會天然生成,它需要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方法與手段,對其實施感恩教育。高校的感恩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是屬于一種“由于中小學教育缺失而造成的大學補償型德育教育”,因而,應注重“基礎”,著力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知恩、識恩、感恩情懷和意識,將本應在小學、中學時候進行的感恩教育“補償回來”,適時開展“識恩”、“知恩”、“報恩”教育。
努力營造感恩教育的氛圍。感恩教育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構建一個協(xié)調(diào)一致的教育環(huán)境,從而使大學生的感恩意識與行為能得到充分培養(yǎng)和塑造。高校作為大學生現(xiàn)階段的教育主體,應為大學生營造感恩教育的氛圍,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感恩意識,自覺感恩。多年來,高校教育更多地是在關注升學率和就業(yè)率,教學成績成了學校的唯一追求,甚至主宰著學校的生存和發(fā)展。在這一價值取向的影響下,育人變得更加微不足道,感恩教育很難實質(zhì)性地進人高校教育教學范圍。高校應該適時地進行感恩教育,廣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為大學生知恩圖報搭建平臺。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心和知恩圖報、施恩不圖報的美德。
充分發(fā)揮“兩課”在感恩教育中的功能。高校的兩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知識傳授,而是一種含有價值取向的思想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在“兩課”《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中,就有專門章節(jié)探討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內(nèi)容。故高校兩課應發(fā)揮其德育主陣地的優(yōu)勢,針對大學生感恩意識缺現(xiàn)象,將感恩教育作為教學內(nèi)容有機融入其教學過程中,并將其納入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和思想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過程中,充實并強化感恩教育,使高校德育功能落到實處。
重視輔導員基層一線的思想政治工作。學生輔導員是基層一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他們年青活躍,貼近學生的生活和思想,與學生接觸密切,易于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其觀點也易于為學生接受,其言行對學生有著重要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因而,輔導員利用日常的助學工作適時開展多種形式的感恩教育,對于點撥和喚起學生們的感恩心、體會社會的恩惠、增進人情味和社會責任感有著重要意義。據(jù)此,在學生工作中開展感恩教育的最佳辦法,就是要依靠學生輔導員的表率作用和感情移入,即輔導員們率先垂范,深懷感恩心、仁愛心,自身充滿人文情懷。但德育不是一種簡單的我教你學的關系。因而,輔導員與大學生們交流、談話并進行教育、感化的同時,應側(cè)重于雙方的情感溝通和生活體驗交流。尤其應有意識地給予學生某種啟發(fā)、內(nèi)化,彼此共享感悟與心得。
此外,還應建立有效的感恩踐行機制。感恩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大學生認識感恩,樹立感恩意識,但最重要的是讓大學生將感恩意識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因而學校應考慮建立感恩踐行機制。學校應該深入開展感恩實踐活動,比如開展感恩主題活動,亦可以組織參加各種幫助別人而不計報酬的公益活動,如到福利院幫忙、做義工或志愿者、幫助貧困地區(qū)孩子等等。讓大學生作為主體參與感恩教育的實踐活動,這種親身體驗對其產(chǎn)生的影響更具震撼力和持久性。通過這些實踐活動,讓學生認識社會、感恩社會、回報社會。
大學生感恩教育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聯(lián)動,形成協(xié)調(diào)一致的教育網(wǎng)絡。懂得感恩、學會感恩,可以使大學生以一種健康的心態(tài)、健全的人格面對人生,并從中認識到每個人的社會責任,這對于大學生的健康成才,對于構建和諧社會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科學,2004,20(4):11-14.
[2]林若紅.感恩教育——高職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徑[J].職大學報,2005,(3):31-34.
[3]梁勤儒,王燕芳,陳昌齡,郝俊.叢飛事件的反思[J].青年研究,2006,(2):8-13.
[4]張世和,張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多種形式探析[J].中國林業(yè)教育,2005,(3):29-33.